想提倡道德,就要让道德成为每个人的追求。想让每个人主动追求道德,就不能用高尚去勾引人,不能用值得不值得、应该不应该去劝导人,就不能把讲道德与追求自己的美好前程割裂开来,否则,这道德堕落的趋势就无法改变。
这就是本文要做的事情。你想事业有成吗?你想官运亨通吗?你的企业想做大做强做长久吗?你想有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吗?你想赢得美人的芳心吗?修炼一个优秀的道德品质吧!
套用一句对金钱的评价作为此序的结束语吧:
道德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道德是万万不能的!
前言
道德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正如其他无数的令人迷惑的自然现象一样,道德现象也是一种急需解释的客观存在。
现代人都知道,人也是一种动物,一刻不停地要进行新陈代谢,要一日三餐,要有充足的睡眠,养精蓄锐之后,还要有发泄能量的对象,发泄完之后,立马就要进行再一次补充,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总之,作为一个消费主体,在吃穿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需要的东西太多了,若再考虑到欲望的永无止境,人简直就是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黑洞。所需之物,哪一样可以不劳而获呢?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除了空气之外,还有什么东西不是短缺的呢?所有的东西都有了价值。想获得这些必需的东西,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人活着是多么不容易。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无论你有病没病,有能耐没能耐,你都必须一刻不停地打拼、谋生,挣来一日三餐,挣来维持生活的一切需用,你有选择逍遥的权利吗?这一切决定了人是有利益倾向的,人是一个终生处于重压之下的债务人(你没有压力,就要有人替你抗)。利益取舍成为行动的根本准绳,人的自私自利也就不可避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话说的有点太冷酷,但也是实情。也许这话不符合某些人的胃口,但你有反抗的资本吗?
人们没有反抗的资本,但人们有反抗的理由,这就是道德现象。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现象,总是与这个基本常识相悖:人应该自私自利,但有些人在行为中总是透露出一种无私利他的精神。这种甘愿牺牲的精神,是真心实意的,没有一点虚假,是发自内心的,与自私自利无论如何也靠不上边。这实在令人费解。这些高尚的人难道不需要为生存拼挣吗?难道不食人间烟火吗?有自己的利益却能不顾,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这个难题的难点就是: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自私的人做出无私利他的事情来,换句话说,利己与利他是如何有机地统一在一个人的行动中的。
几千年来,智者先人给了我们很多种解释,每一种解释似乎都有道理,但通览一下就会发现,这其中有很多观点是相互矛盾的。道德的迷底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更不可能有无数种。如何判断某种观点是真是假呢?有一个客观的标准:首先,对过去的事实能解释的通。不但要解释通道德现象,更要解释通过去的观点主张,这才能说服每一个人,被普天下大众所认同。其次,能适用于未来。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被理论界所认同。理智都是经验教训的结晶,经得起理智推敲的,就等于经受住了时间实践的检验;第二层,能为芸芸众生主动地弃恶从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不能让自私自利之徒幡然悔悟、痛恨自己的可恶品性的,不能说发现了道德的真理;不能让天下众人持之以恒地追求善良品性的观点、理论,也不能说揭开了道德的迷底。至目前为止,对后代有影响的道德主张,对过去都还解释得通,也能获得当时大众的认可,但却不能适用于未来,让人们变得道德高尚的动力不足。在这方面,力量最大的是宗教。宗教一般采取的都是恐吓加引诱,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在人们没看穿宗教的虚伪本质之前,它的力道还是比较强的。除此以外的劝导,如同情的企求、幸福的勾引、快乐的引诱等,都无法对普通大众真正发挥作用,不足以让每一个人放弃到口的肥肉不吃而让给别人。只要心硬一下,得到的就是实打实的好处,没一个傻瓜会在虚无缥缈的好处与实在的利益之间犹豫一秒钟。这就导致,在道德方面,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彼此互不搭界,各搞各的。
由于道德现象的事实存在,导致人的本性也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人生来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各派有各派的理由,各家有各家的观点。最得人心的、流传最广泛的观点还是性善论。
性善论的主张主要是基于以下事实的。人自有意识以来,就有道德现象的存在,年代越靠近古代,这种现象就越盛行。大同世界、原始共产主义,就是古代道德现象盛极一时的证明。在人类普遍地处于行为野蛮、自控力不强、理智较弱、社会极端落后的年代,道德现象却普遍性地存在,这说明什么呢?贫穷落后生存艰难是需要团结,但团结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没有性格作保证,团结就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这只能证明人生来就是性本善良的,所以这种人生来不必经过道德学习教育自然而然就能做到诸如正直、勇敢、急公好义、尊老爱幼等等道德行为。另一方面,现实世界中,从古至今,有德性的人比比皆是,对他们进行考察或他们对自己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在行善做好事的时候,确实毫无私心,为了别人,就是唯一的目的。如果说这些人也自私,那是站不住脚的。另外,把人作为类来考察,不管好人坏人,善人恶人,同情心、良心、内疚感、义务感等感情总是有过经验的,这些东西能证明性本恶吗?基于这些不可抹杀的事实,性善论者确立了一套大同小异的道德说教。他们首先承认,人有自己的利益,不可能无私利他,而在现实中为什么又做了无私利他的行为呢?由于我性善,我喜欢做好人好事,所以,为了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的同时,也等于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在作出牺牲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也就是说,在利他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本性的需要,也利了自己。幸福论、同情论、快乐主义、仁爱主张无不源于此。由于性善,高尚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如果不照着本性去做善人善事,心里会难受。施之则乐,不施则心灵不安。这是性善者的又一共同体验。
性善论作为一种对道德现象的解释,具有合理性,可以解释人们心中的疑虑,但仔细考虑一下,这种观点也有许多漏洞,有很多解释不了的现象,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首先,原始社会道德水平如此之高,不能不谓之性善吧?但为什么本性如此善良的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杀死自己的孩子?就因为这孩子身体不好?对族内人人性如此善良,对族外人却凶狠残暴,并以杀人为乐,这些相互矛盾的行为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这说明了什么呢?对这种现象用生存法则去解释是牵强附会、难以令人信服的,说他们的道德是狭隘的也是不公正的。何为性善?这善良的人性难道也有选择性吗?如果有选择性,那就是假善,如何称得上是性善?另外,千百年来,无论是宗教的努力,还是思想家们的积极倡导,不可谓不强,不可谓不普及,不可谓不竭尽全力,如果人生来就是性本善的话,这人心总不至于向坏,而应该是一种向善的趋势才对。那么,现在的道德水平总不至于低于原始社会的道德水平吧?可现实是,随着社会一天天向前发展,尔虞我詐、欺骗、勾心斗角、虚伪、言而无信、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日渐增多,并越来越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恶行犹如星星之火漫山遍野势不可挡。理想主义的道德大同世界离人类是越来越远了,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呈现出一种由最高点向低点加速下滑的趋势。这一切,性善论是解释不了的。这一切,就应该是性恶论产生的背景。
认为人生来性本恶,而又能对道德现象给以合理解释的,当首推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它从来没说行道德能在利他的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满足,诸如幸福和快乐。那么,它又是如何解释道德现象的呢?它是如何将利他与利己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个道德行为中呢?它是通过一个中介—耶和华上帝而达到这个目的的。行道德,遵守十戒,普施仁爱,上帝就会喜欢你,在世界末日来临时就可进天堂,就可避免惩罚,不下地狱。这样的话,道德行为在利他的同时难道对自己不也是一件好事吗(佛教等宗教与基督教一样也主张性恶论,解释的手段也大同小异)?在性恶论的前提下,除了惩罚恐吓与利诱的手段外,是没有其它的方法让人行善的。由于性本恶,本质上自私自利,所以,一有机会就会做损人利己的事。出于对地狱的恐惧和天堂的渴望,才被迫做好人好事。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一旦发现上帝是假的自己被愚弄了时,就会立马撕下伪装,露出本性,大行其恶起来。性恶论,对道德堕落解释的通,但无法解释拥有高尚品德的人在行道德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善,那种做好人好事时获得的满足,那种未做应做之事时良心对自己的折磨。
如果说,人生来性本善,向善就应该是一种趋势,又如何解释这道德正加速下滑的严酷现实?若人生来性本恶,又实在不符合道德体验。无奈的人们越来越迷茫,越来越失望,最后只能陷入绝望。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死结。这必然导致普遍的道德冷漠,不愿再看那些道德高论,也不愿再去谈论它。这就是现如今人们所面对的道德困局。
造成今天这种困难局面,智者先人的唯心主义思考方式功不可没。
对道德现象进行唯心主义的解释,是指这样一种推理过程:
道德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普遍存在的道德现象从内容上来说,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甚至不乏自相矛盾的现象。每一个民族之间都有差异,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代也有差异,这些差异的表现就是相同的行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民族就有不同的评价,有时是善的,有时是恶的,或在这个民族是善,在另一个就是恶。在这种复杂局面下,道德思考者们认为,如果找到道德产生的原因,那么这种解释就一定会放之四海而皆准,能说明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所有道德现象。按照这种思路,造成如此复杂的道德现象的原因一定不会存在于相互迥异更加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只能向上摸索,按异中求同的方法,在人本身中去寻找了。在所有的道德现象中,人都是主角。人作为一部复杂的机器,又听命于谁呢?人的所有言行都听命于意志和灵魂。意志与灵魂又寓于何所呢?大脑。大脑是人的指挥机关,是人的一言一行的总司令部,但这个司令部却龟缩在脑壳中,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自我意识去感觉,所以,自然而然地,只能用自我意识作为唯一的检验手段,去寻找证据解释道德现象。这看起来是一条光明的大道,符合每一个人的感觉,容易理解,解释的也左右逢源,滴水不漏,也有各种实实在在的感觉证据加以证明。但错就错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