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惑问庄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困惑问庄子-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一念之间,他不会对从鲁国来的一个颜回讲客气的。他如果不信赖你,你以为自己直言进谏,话说多了,他认为你诽谤他;如果话说少了,他认为,你的话说得不太中肯。就是说怎么样做都不好,叫做动辄得咎,在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了。
  主持人:那么在这个故事当中,孔子最后给颜回的建议是什么?
  傅佩荣:这个建议,我们在谈庄子的时候会经常谈到,叫做“心斋”,那就是一种特别修养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放在“跟别人相处”上面来看。孔子认为颜回还不够,因为他还需要某些修炼。孔子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就是说我自己先修养到一个时段,我再来要求别人;否则光说做得不好,应该如何、如何,谁都会说,说话很容易,但是请问,你说的就算是对的,我为什么要听呢?因为你自己也不见得做得好。人与人相处最怕的就是由于缺乏信赖而说了过多的话,到时候反而造成误会。
  主持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这话听着有点怪,为什么呢?我们从小就听着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听的是这种教育,说别人的事情总是比自己的重要,可是庄子为什么要提出先己后人呢?
  傅佩荣:他的理由你从今天来看也觉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因为所谓的“人”是天下人,天下人这么多,从父母亲开始,到亲戚朋友,到外面一般不认识的人,都是天下人。如果说你先考虑到别人,考虑谁呢?光是考虑到别人这两个字,那就排不完顺序了。所以你自己本身如果不能先站稳,你能帮得了谁呢?儒家对于人我关系,注意到人我互动,构造一个网络,但是也强调,“己欲立而立人”,自己站稳就要帮助别人站稳。像这样的话,说明儒家也是从修身开始,也是先从自我要求开始;在道家思想里,它不管你能不能帮助别人,而是先保住生命的真实的情况再说。对于生命的真实情况,其实要求很少的;平常我们跟别人来往,要求别人这样那样,往往是希望别人给我们某种回馈,道家就是设法把这些因素放开,珍惜自己的生命,自己觉悟自己有什么样的潜能可以开发出来。
  主持人: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一个人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那还能做什么事情呢?自己还爬不起来,那就没办法去扶别人。您刚才说儒家把修身摆在第一位,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还是第一位的,庄子提出的这种所谓先己后人的处世方法看来还不是另类,而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傅佩荣:是的。但是也有人批评庄子,说庄子这种想法和孟子批评的杨朱一样,杨朱的有名的做法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他们认为庄子也是宁可保护自己,不愿意伤点脑筋去保护天下人。事实上这并非庄子的想法,庄子如果可以做一点事帮助别人,他肯定愿意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做这点事也不见得帮得了别人。很多时候你以为你能帮别人,你帮了现在,说不定害了将来。所以我们常说,如果你对一个孩子过度溺爱,你以为你爱他,他将来反而不能够独立,这反而变成在未来有困难。作为庄子,他喜欢从长远来看,所以他说,我自己先站稳,我的生命我先珍惜,如果别人都跟我一样,珍惜他各自的生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他基本的观点。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与他人相处(2)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那个杨朱的理论,后世很多人认为庄子的理论带有类似的色彩。其实不然,我觉得可能是庄子提出的下一个原则,那就是他说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傅佩荣:这段话出于《庄子·养生主》,他里面讲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有人把他讲成:做好事不要接近到出名的时候,做坏事不要接近到惩罚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就变成:你可以做点小坏事,不要做大坏事,做大坏事就要被惩罚了。这样讲,等于说好事先做一半,坏事再做一半,都没有事儿。这不是庄子的意思,庄子的意思是,善于养生的,不会赢得长寿的虚名;不善于养生的,也不会走到伤残的地步。如果你善于养生,假设我现在养生很好,今年八十岁,脸色红润,别人都问我养生的道理,我一天到晚就跟别人讲养生的道理。说实在的,你不要因为养生而出了名,反而累得要命,违背了养生的原则。
  主持人:这一点,还真有实例。江苏南通的如皋被称为长寿之乡,那里出现过好多寿命超过一百岁的老人。据说有些老人本来还可以活得更长一些,但是就因为他们活过了一百岁以后,不断地有外界的媒体来询问他们养生之道,最后他们就给“累死”了,没有再继续长寿下去,这说明可能也是违背了养生这个道理。
  傅佩荣:对,这正好是庄子的想法。那么倒过来,“为恶”并不是做坏事,而是说,你不善于养生,就不要走到伤害自己的程度。譬如,我吃喝玩乐,不注意到身体的需求,结果导致中风,身体残疾。这才是庄子“为恶无近刑”的意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单独抽出来看,难免容易造成误解,离庄子的原意就很远了。
  主持人:看来庄子不是怂恿人家去做坏事的。
  傅佩荣:不是的,这跟前面的正好联起来,前面说先己后人,“先己”就是要先珍惜有形可见的现实的身体、生命,你才可能开发起心智方面以及其他层次的境界。
  主持人:我还有一个疑惑,庄子提到这么一个看法:“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什么意思呢?受到人情的驱使,这个人会容易变得虚伪;受天道和自然的驱使,这个人就不会变得虚假了。这好像说周围的人,就是除了我以外的人,都变得那么可怕,只要人和人在一起,就会变坏,有没有这个意思?
  傅佩荣:你说得没错。道家的思想把人的生命看得很特别。因为宇宙万物有一个特色,就是有规则,像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这些;但是人类出现了之后,他是万物之灵,脑袋特别聪明,就会去想东西,就会去设计,像礼乐制度、上班的规则这些;一旦设计之后,到最后我跟别人相处、来往,就没有办法,逼得我不得不伪装,如果我不伪装,别人就认为我好像没有教养或者是不会说话。那么,如果照自然界的规则,就没有伪装的问题,我按照自然界的发展,我是一个生命,这个生命跟其他生物的生命一样,饥则食,渴则饮,累则睡,很单纯。你刚才所说的,正好反映出道家的一种观点:宇宙万物把人分成两部分,人的身体属于大自然,另外一个属于人类,人类有思想,就有选择的问题,一有选择,就会安排各种礼乐教化,就是刚才我所说的。
  主持人:是不是庄子有社交恐惧症,特别害怕一个人到了人群当中,然后变坏?是不是他想要逃避?
  傅佩荣:确实有很多人批评庄子,说他有逃避主义倾向,对人间好像不太信赖,要设法逃避。事实上,当时是战国时代中期,战乱频仍,确实有很多危险的情况发生,所以在这个时候,遁世隐居就是一种智慧的判断。你如何判断让自己可以活得平安还是长久?或者活得轰轰烈烈一下子报销了?那就得看你自己的选择了。至于社交恐惧症,在古代没有这样的观念,因为当时古人的社交活动往往是相对行业的,譬如说我做什么行业,就跟这个行业的人有比较多的接触机会。不像现在,社交是全方位的,各种人都可以来往,对现代人来说,这恐怕也是一种压力。我们看庄子的思想,有时候会觉得蛮单纯,但是今天这个时代,单纯不是也有可取的地方吗?我们今天不就是因为生活的内容、生活接触的范围太复杂了,以至于很多人受不了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与他人相处(3)
主持人:单纯的对立面就是有污染的,如果说,道家崇尚一个人,单纯、清纯,那么是不是相对而言的?毕竟那个人群很可能是复杂的、有污染的,正所谓人心叵测。
  傅佩荣:庄子对人心的描写是我所看到的文字中,写得最丰富、最深刻的。他说,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登天。人的心就像山川一样危险。并且要了解人心难于登天,就是不可能了解一个人的心。因为人心变化莫测,早上想的是上海,晚上想的却是巴黎了,且不要说早上、晚上,一刹那间都可以想到,现在想的是古代,马上又想今天的事。换句话说,人心可以说是变幻莫测,放在人际关系中又构成多重的复杂性,以致到最后,简直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很多时候一个人会忽然觉得:这是我的意思吗?话说出来,才觉得这不是我的意思,别人却说你刚才说了什么话。由此可见,庄子对人的了解确实让人惊讶,我自己读庄子很长时间了,常常觉得,他这个人生活那么单纯,对于人类社会复杂的现象、人心微妙的情况却如此熟悉,真是一个奇迹。
  主持人:照这样说的话,人心叵测,人群就是一片难测的心树起来的森林,进去了很容易迷路。按照庄子的说法,是不是就不要和人群打交道?是不是有一点自闭的现象?
  傅佩荣:根据西方的研究,所有伟大成就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自闭症,譬如牛顿、爱因斯坦,他们在某一方面跟别人都不太来往,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对于有关庄子自闭症的问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说他是某种天才,看到了某种限制,知道某一方面非我专长。我们也不能把庄子想成完美的人,他也许对于社交方面的活动不太热衷。像他不愿意出来做事,做一段时间小公务员(曾为漆园吏)就不做了,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他有他的限制。但是他至少没有妨碍别人,他不会说:你们都错了,只有我对。他曾经谈到有关辩论方面的问题时说,我们不要裁判,没有人可以判断别人。今天我们只能就我们所处的21世纪的社会,看看能从庄子那里得到什么启发。我们讲如何跟别人相处,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复杂有余而单纯不足,如果从庄子里面可以学到一些譬如“心斋”、“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这些方面的观点,我相信有一种平衡的作用。
  主持人:如果您说庄子没有明显的自闭症倾向,他交不交朋友呢?
  傅佩荣:在《庄子》一书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子是有朋友的,其中一个有名字的朋友惠施,我们已经谈过了,另外一个朋友是没有写名字的。关于这个没有名字的朋友的那段故事很有意思,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地方。有一次庄子带着学生上山游玩,在山上看到一个人在伐木,而旁边一棵很大的树却没有被砍伐。他们都感到很奇怪,就问那个伐木人,这棵大树怎样不砍呢?伐木人回答说,这棵树歪歪曲曲长得不好,没有实用的价值。这棵树因为无用就得到保存。接着他们下山了,来到庄子的一个朋友家,朋友一看庄子带了好几个学生来,很兴奋,就立刻说,杀一只鹅招待朋友。仆人就问,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会叫的那一只,因为它没有用,不能看门。第二天,庄子的学生就问,老师,山上的树木因为没有用就得到保存,山下人家的鹅因为没有用被杀,我们该怎么办呢?活在人间真的是步步惊险。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