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散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青春散场-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何时我们可以不再逃亡,也许,只有阴霾消逝,天色变得明朗,人看得清自己。方能结束。

父亲
我从没有一次离家会如此想念我的父亲。

  从小到大我眼中的父亲都是严苛峻刻的,我永远不会忘记小时候父亲在我犯错时对我的怒骂与体罚,他在怒骂与体罚我时我从不曾认为自己有错。从小到大我都不觉得自己犯过什么错,也许我是一个特别会宽容自己的人,你说我冥顽不灵也无所谓。

  弟弟在预料父亲将要体罚他时会聪明地逃掉而我不会,我会僵在那里任由扫把或藤条落在我的身上,感受到那种切入肌肤的痛疼之后含着眼泪尽量让自己不要哭出声来,尽管每每我都忍受不了痛疼而失声痛哭。所以我一直都认为自己并不是特别坚强的人。

  我一直都鄙视父亲那一套“严父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即便后来事实证明父亲是正确的。因为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不孝的儿子。一想到年过五旬仍在为生活劳累的父亲我的心会酸得难以自禁。

  父亲的教育方式,在无形中或多或少操纵或束缚了我的人生。

  我是聪明的孩子。四岁我学会写字,并可以完整写出自己笔画繁多的名字。七岁上小学,记得那年我以班级第三名的成绩得到一张“学海无涯”的书画奖励时,父亲只是嘴角扬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没有表扬和赞美。

  上小学二年级时我语文成绩下降了,当老师家访把期末成绩写在学生手册递到父亲跟前的时候父亲看到语文76的分数时竟当着老师的面毫无保留地斥骂我。我记得当时那位老师很是尴尬,在一旁劝说,而父亲却在无动于衷继续教训我。我只能站在一旁呆若木鸡了。我的自尊第一次无可挽救地受到了伤害。从此父亲一斥骂我或是要体罚我的时候,我就麻木的呆立着,不敢反抗,没有思想。

  三年级两个学期的期末成绩我都以第四的排名无缘于学校的奖励,然而父亲再不骂我了,只是脸上写满了怒火,当伯父的儿子拿回班级第一名的奖励时,父亲对我说,你怎么这么笨,你看人家棠盾,年年考第一。我低着头看着地上自己的脚,终于承认自己是个笨孩子了。

  四年级是我过得比较快乐的一年,因为班主任甚是喜欢我,这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人居然有一次失职地在一篇考试作文中给我满分。别以为那时候就激起我文学的兴趣,其实没有,整个学生时代我的作文都写得很是一般,只是我的语文成绩高居全班第一了。可是数学呢?我的人生向来总是顾此失彼,永远不能同时专注于两种不同的事物,以致后来对爱情的专一大概也是源于这种原因吧。

  终于因为数学的原因四年级我还是没有拿到名次的奖励,父亲严励地斥诉了我的严重偏科并亲手撕碎了我“三好学生”的奖状。三好学生有什么用,我可以给你五好。父亲如是说。

  终于我从此再也没有被评过“三好学生”了。

  终于我无可救药地沧为一个笨孩子了。

  我知道父亲是爱我的,过高的期望让他恨铁不成钢,于是每每打击我好让我能因此而发奋图强。可是父亲错了,他不知道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孩子受到鼓励与赞美才会自信,孩子自信了才能优秀。他也忘了他的儿子并没有超人的资质过人的聪敏,他的儿子只是一个平凡的孩子。他需要赞美需要鼓励才能让自己自信而取得进步。可是从小到大我都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鼓励。母亲是个毫无受过教育的农村妇女,我更不可能从她那里得到任何鼓励与支持。以致17岁之前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好笨好笨的人。

  写这些并不是将自己学业上的失败归责于父亲,我想说的是,父亲没有在我成绩下降时明确地引导我。而我无能在父亲的激励中发奋图强才是不可救恕的错误。

  其实我眼中父亲的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从小父亲就严厉地教育我别人的东西绝对不可以拿,不可以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家里的一分钱,不可以赌博,不可以与人打架。我清楚地记得七岁那年春节在家乡参与孩子们一种“摇鱼蟹”的赌博游戏中赢了两毛钱沾沾自喜回家告诉父亲却被斥骂与及一次因为打了邻居一个与我同龄的孩子受到父亲体罚的情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现在优良的品质以及正直的人格。这一点我必须非常感谢我的父亲。

  父亲老了。当父亲只是从我口里得知外面的一些资讯以及在我谈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而默默倾听默认我的观点没有任何质疑和看法时我知道父亲已经无可挽回地老了。

  父亲信仰着人是一代比一代聪明的,我比他聪明而将来我的儿子会比我更聪明。我曾为父亲这可贵的信仰而感动。这是往日不可一世的父亲吗?在我眼里父亲虽然不是很成功的人但他绝对是个英雄,父亲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刚毅性格,这一点是我所远远不及的,然而在这不惑之年他却认输了,因为思想跟不上年轻的一代,知道的东西比年轻人少时父亲意识到人是不可能撑一世的英雄。

  近几年来父亲的性情有了很大的转变,这让我很是欣慰。近几年我都尽量和他交谈想磨平我们之间思想上存在的鸿沟。我想父亲性情的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年龄的缘故,另一方面我和父亲的交谈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的思想很大程度地感染了我的父亲。我跟他谈祖国政策的弊端,谈西方国家不同于祖国的社会制度与**,谈我们新一代人与上一辈人的思想差异,我还不止一次和他谈韩寒,这个可以代表80后人的人物。当我把韩寒文章的内容以及其想表达的思想和父亲说时,父亲仿佛也非常喜欢韩寒。

  近来父亲不止一次让我感动得想哭。父亲能让我感动的东西是从来不会和我说的,父亲和所有他那一代的男人一样,从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我听到一位大我半轮的河南朋友说父亲曾和他说三个儿女中我最担心的就是阿智,他太善良太会为人着想,这种性格在社会中会失去竞争力时,我真的忍不住想哭。

  我亲爱的父亲,请放心,你的儿子虽然很善良可是也很聪明,社会上那些伪善的面具以及油腔滑调的丑恶嘴脸我是可以辨别出来的,也许我不会很成功不会很有钱可我相信我会生活得很好。

  我在心里如此对父亲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流逝
我用心如止水四个字来形容我现在的生活。

  呆滞。停滞。或是停顿。

  年轮留给我的,只是麻木了心灵。我没有太多的激情,去营造什么浪漫,好让心情在平静激荡起幸福然后又回归于平静中的大起大落。听别人貌似幸福的故事,不觉得幸福。

  我的那些诗意,那些情怀。统统消失。仅存一个躯壳,本能地寻求生存,别无其它。也许这样,是人最好的生存方式,一切简单到了极限。

  寒青已经不再是之前的寒青了。改变总是那样不可抗拒无可挽回。但一切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学会更加适应环境,更懂得不要委曲自己不让自己活得更累,更多时候想为自己而活。换一句话说,就是更懂得现实。

  前些天写了《关于爱情》,好多人看了都无法认同不能接受。是的一年前我不仅没法写出这样的文字,而且对于写这样的文字的人同样会一脸的不屑。但寒青已经不再唯美了。我知道,越来越少的人喜欢看我写的字了,更不可能再有人因为我的文字喜欢我了,因为不再感性。当我蜕脱了那层天真幼稚多思多愁的茧,在鲜血淋淋的重生中丢失了曾经的美好温柔善良。当我在考虑帮助别人之前会权衡自己的利害,在爱别人之前先确认别人是否爱我,当我不再用细腻的文字写爱,不再为某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感慨良多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很不屑那些在爱里幸福得手舞足蹈痛哭得死去活来的男男女女,因为过于理性所以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体味到那种怦然心动的幸福及爱的刻骨铭心。无棱说得没错,成熟的同时风华已过。在听这句话时我起初喜悦到后来却变成了感伤。我曾握在手心的年华,已以细沙的形式从手缝里滑落了下来随风飘散。我回过头去看那些青春的日子,那些没有填补的空缺,是因为自己固执地让它空着。昨天梦见那个女生,我很奇怪当时不屑多看一眼的人因何会在时间流过所有的一切沉淀之后却频频用身影在我脑际泛起漂渺涟漪,我很明白错过了就是错过,所有感慨的愁思只是自己可笑的自作多情。

  我曾经以为,广州是座很容易让人迷失的城市,但我深入了解它之后,其实不然,它会让人变得越来越清醒。我清楚地看到那些穿着华丽外衣却赤身露体扭动着屁股摇曳着舞姿自以为身段优美的娘们及一脸微笑自以为西装革履就自我感觉良好穿梭在人群之间裸奔的男子。我游走在这座城市的边缘,交替着别人的笑面相迎及冷眼相对,谦卑地活在,孰眼无睹着每天发生的种种,毫不在乎。累了,钻进一辆公交,开往无站的终点。

  下车,恍若置身混沌的世界。抬着仰望迷雾的天空,如同我迷茫的人生伸向无尽的穹苍,阳光刺痛我的眼睛眼前一阵发黑。我如止水的心,微微荡漾着。 。 想看书来

流逝 2
不知道还要写多少颓败的文字,才能诠尽内心的孤独,道尽所想倾诉的欲望,阐尽那种近乎自怜的寂寞情感。

  有人说不再喜欢上我的博客,是因为生活已经让她很累了,不堪再因为我黯然的文字而难过。她说心情不好时看着会哭。听这话的时候我冰冷的心底升腾起一阵莫名的温暖,我知道那是感动。

  常常有戒烟的想法,因为不想再折腾自己的健康。甚至在夜里的梦中会有心肺阻塞难受的咳嗽,而追恋自己不吸烟时呼吸顺畅的幸福时光。然而一分钟前的坚决却在下一分钟中荡然无存。我归责于生活的无聊无奈然后便无可避免无力抗拒,因为心肺需要麻醉,却无力麻醉精神振奋的中枢神经,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活在黑暗的深渊,找不到救赎我至光明的神。吸进去,呼出来,灰飞烟灭,手指形成僵硬的姿势停在半空,空洞的眼睛看着烟雾消失于无形。

  去年写了一篇心情随记《依然寒青》,自己非常喜欢这个标题,至于文字的内容,倒也无甚所谓,心情逝去了,也就不再。于是近日又拿了出来。贞以为是我的近期作品,她言语中流露了对我的关心与不忍。我和她解释道那是去年所叙,只是因为喜欢“依然寒青”四个字。就算我经历再多的伤痛与磨难,我依然是我。贞说不,我已经不再是她之前认识的寒青,由我们再见时我对她的沉默——我之前所说的不能容忍的事情如今我却对她那样做了。听完她的话我漠然无语着,没有任何触动与感慨。人总是会变,她说只是无法理解我怎会变成这样。

  人与人熟悉了之后就要疏离,共同的语言像有限的资源,无法掘之不尽,聊得越多,就会越快互相背道而驰,再强行拉拢,会显得牵强而且让彼此局促不安,世上万物总是自然,违背自然的法则,就会灭亡。

  我是懂得随缘的,虽然懂得背后的痛楚是自己的,没人会关心没人会在乎,这世界没有真正的潇洒,倘若有,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