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随州视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随州视角-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农妇的期盼
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若存,用之不勤。”玄:微妙,牝:雌性,玄牝之门:即女人的生育之门。老子既是以女人来论“道”,也是用生动形象语言阐明女人在天地间作用的:女人是天地的母亲和根源,她生殖养育万物,她绵绵不断地存在着却又不显山露水,她的作用是用之不尽的。
  我想:那些常年辛勤耕耘农田的农妇不就是这样的吗?在当今农村,她们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正是她们撑起了农村的一片天空!
  ——摘自作者的《下乡日记》
  回眸我所调查访谈的农村女人,无论是在田间劳作的普通农妇,还是成功的女企业家,她们的性格窘异,阅历也大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她们都流过眼泪。
  是女人的泪腺比男人发达?还是爱流泪是女人的天性?我认为,女人流泪,是因为她们所经历的苦难和艰辛太多太多。
  在我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我时常感动于她们的吃苦耐劳,感动于她们的创业激情,感动于她们在创造新生活中,用流淌着的汗水和泪水浇灌果实、创造财富。
  在诗人和画家的眼中:农村到处是袅袅炊烟、绿茵茵的田野、金灿灿的麦浪和泥土的芳香,还有那群鸟在绿树上空飞翔、隐隐传来的蛙声蝉声鸡鸣声狗叫声汇合成的农家交响乐曲。
  可是,在农妇的眼中,农村并不都是一副副美丽的图景。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大多数男性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女人们用柔弱的肩膀,接替了原来由男性承担的农业劳动,担负起守护着土地和家园的重担。
  对留守女人来说:过去沿袭几千年的“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牧歌被打破了,为了摆脱贫穷,为了改变“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的困境,她们和丈夫劳燕分飞,她们耕种收割,她们种菜浇地,她们放牛牧羊,她们喂猪带娃,以前男人干的活如今她们全包了,火辣辣的太阳晒黑了她们的肌肤,繁重的劳动累弯了她们的腰脊,她们在辛劳耕作之外,还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对付丈夫外出打工带来的寂寞和孤独。
  在中国的词典里,第一次出现了“女性农业”这个新词汇。千百年来“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把农村妇女定位于家庭,农妇只是生活在农村一个个家庭中的“女人们”,她们的生存与发展、她们的问题与困惑完全可以由她们家的男人们(或父亲或丈夫或儿子)来代表,没有谁把她们和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联系起来。
  女性农业的兴起,给农村妇女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她们创造的财富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在提高,她们在家庭中经济决策权和家庭地位也随之提升,她们的自我意识已开始觉醒并逐渐从依附性角色中解放出来了,在当今农村,妇女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正是她们撑起了农村的一片天空!
  女性农业又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农妇的有“得”也有“失”,有欢笑也有痛苦:一方面,妇女在家种田务农的收益仍远低于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产业的收益,她们所从事的维持生计的农业劳动和家庭无酬劳动所创造的劳动价值不显形,这种状况使妇女在如今“一切向钱看”的“货币伦理”的价值取向下仍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传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形态已渐行渐远,留守在家的妇女都无一例外地被卷人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市场风险更大的、更具挑战性的社会之中,农妇们面临着市场风险的严峻考验,而有些风险又不是她们所能克服和解决得了的。
  在座谈时,当我问她们“你在发展经济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几乎所有妇女都说:我们最缺的是技术、是资金、是信息、是服务。
  这是农妇的呼声和期盼!
  在一个小农货币化的激烈竞争社会里,支持农民生活的不再是谷子、麦子和棉花,而是一种抽象的物质——货币,由货币价值代替农耕价值,农妇要在原有的经验上产生适应性,她们需要学习、改造,甚至脱胎换骨。可是在现实中,谁来为她们的学习改造“埋单”呢?
  市场是无情的,市场不相信女人眼泪!
  当有些城里人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时,不知是否能听到她们在田野、在远山的呼唤?
   。 想看书来

种田能手的喜和忧(1)
农民只耕种几亩土地,是很难摆脱贫困的,土地只有逐步向种田能手转移,让一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将自己的承包土地让渡给留守农民来耕种,种田的收入才能大体接近打工收入或达到城市平均水平,种粮能手高萍娥和肖荣率先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可是,她们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我在雷村调查时,村里人告诉我:二娘是全村公认的最能吃苦最会种田的女人,当年二娘挑水,娃子就夹在腋下,谁看了都钦佩,前些年她男人外出打工,二娘一个人在家种了兄弟几家的田,犁田打耙挑草头什么样的苦她都能吃,现在她家种的田地最多,种田收入也在全村排第一位。
  二娘叫高萍娥,家住六组,因她丈夫在几个兄弟中排行老二,在村里,平辈人都称她二嫂,晚辈人则都称她二娘。
  二娘的家是一栋三间两层楼房,刚装修不久,屋内还散发着一股很强的建筑涂料气味。
  身材瘦削的二娘面露喜色地告诉我:她今年48岁,全家四口人,女儿在沈阳医科大学读书,小儿子在广东打工,就她和丈夫在家种地,除了耕种自家的6亩责任田外,她还接种了2个出去打工的兄弟的责任田和村里几个外出打工无人耕种的抛荒地,今年共种了亩田,这些田全都是自己种自己收,没有请任何的农用机械,一到农忙季节,每天早上她不见日头就出门,晚上不见日头才回家,秋收时500多个草头也都是自己挑,过一个农忙,她的两条腿和腰都直不起来了。
  我问她:“农活这么重,你为什么不请机械帮忙收割耕种呢?”
  二娘说:“我们算了算,请机械耕种收割每亩最少要250多元,我家亩地光机械费就得花去5600元,那我们种田一年的收入要少去三分之一。”
  二娘初略算了算她家2007年的种田投入和产出帐:她家2007年种田总收入为24000元,扣除生产投入1950元,全年光田里纯收入就有22050元。
  二娘告诉我:我有力气,一点也不觉得累,一年两季,最多也就只忙两个多月,其他农闲时间我就在家喂猪种菜,我喜欢种田,感觉到种田比出去打工还舒服些。女儿上大学每年学费7000元,小儿子在外打工负担女儿的生活费,她家的种田收入盘一个女儿上大学是完全能做到的,今年她家还花费万元重新装修了房子呢。
  我对二娘家耕种亩土地的规模经营很感兴趣,便与她谈起了土地代耕问题,发现她有喜也有忧。
  二娘说:“现在农村一家人出去打工是个趋势,村里30多岁至40多岁的夫妇俩出去打工的多了,家里的田请人代耕,有的每亩给100斤稻谷,有的给50元或100元钱,到底是给粮食还是给钱都是协商定,有的弟兄间不要粮也不要钱,为的是不抛荒,也有思想顽固的人,夫妻俩都外出打工,家里的田宁愿让其长草也不愿意给别人种,怕到时候回村要不回来了。而国家的种粮补贴不是谁种田就补给谁,都是按土地承包时是谁的田就直接打入到各户的帐号上。我男人弟兄五个,只有大哥大妯娌和我们夫妇在家种田,老五从小就过继给别人家了,老三和老四夫妻两口都在广东打工,孩子也在那边上学,当年他们出去打工时,首先问大哥要不要他们的田,因那时候要交提留款,大哥说他种不来,坚决不要土地,我只好把老三、老四家的责任田都接过来种,过去是按人头摊提留款,每人每年交280元,我一共种了12人的田,每年要上交3360元,我连续交了12年,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可大哥却来和我们争土地,说老三在广东出车祸被撞死后,三妯娌带着两个孩子改嫁了,老三的土地种粮补贴要给他。为土地的事我们正在和大哥闹矛盾,我也不知道老三的土地该不该给大哥呢?”
  X镇王寺村有一个叫肖荣的妇女,她家承包了200多亩土地,这几百亩土地是怎么集中到他们手中的?她家的种田效益又如何呢?带着种种疑问,我慕名来到该村。
  村支书热情地带我去见肖荣夫妇,车子行驶在蜿蜒的通村水泥路上,不一会就驶进一片郁郁葱葱的白杨树林里,村支书告诉我:那些树都是肖荣夫妇栽的,有一百多亩呢。我环顾路两旁,只见一棵棵白杨树已长至碗口粗,白杨树叶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摇曳、裟裟作响,一群群鸡子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啄草觅食,穿过白杨树林,眼前便是一大片鱼塘,女主人肖荣正在鱼塘边往投饵机里添加鱼饲料,看见我们,她放下手中的活计迎面走来,我上前欲与她握手,她不好意思地犹豫了一会才伸出手来,她的手指很粗,手背有些蜡黄,握住她的手,我感到她手上的老茧像锉刀一样糙手,她衣着朴素,脸上也布满很深的皱纹。 。 想看书来

种田能手的喜和忧(2)
肖荣带我来到她家简陋的住屋,这是一栋4间平房,厅屋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他们夫妇的奖状证书,肖荣告诉我:她家原住4组,现承包的是5组的抛荒地。1998年后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那时土地税高,抛荒地多,5组这一方的抛荒地最集中。2000年她的男人做粮食生意亏了20万元,也想出去打工,我看到这一大片一大片的荒地没人种,觉得种田也许能赚到钱,于是就劝男人承包了50亩荒地,接着又买断了50亩荒坡,第二年又承包了100亩荒地,签了15年的承包合同,每年交7700元承包费直至2016年合同期满。
  刚开始承包土地的那年正值天大旱,稻谷全部干死在田里无人收割,山坡上的荆棘丛生,我和丈夫先砍掉山坡上的荆棘,开始种树,第一年买回2000多棵白杨树苗,然后自己育苗,现在已成活的白杨树大约有6800多棵,树干都长到10公分了,估计5年后即可成材,有人算帐说,到那时如果每棵树卖200元,这片树林至少也可卖百万元以上。
  当年这一大片土地上只有一口干枯的小堰塘,我们请来推土机,在一片荒地上挖鱼池,现有60亩水面,正常年份每年大约赚6—8万元。
  肖荣说:前些年夫妇俩种了60多亩水稻和麦子,每年产5万多斤稻谷,3万多斤麦子,都是自己人力耕种,农忙时,夫妇俩将被窝搁田埂上,就吃在田边,睡在田边,60多亩水稻田的秧苗全是我一个人栽的,前年,我家买回一台手扶拖拉机,去年又买回一台联合收割机,现在种田比过去轻松了许多,农田活都是我做,男人主要是在外跑销售、做鱼生意。
  我粗略算了一下肖荣家2007年的收入:她种了40亩稻谷和麦子,刨除所有费用,田里收入达万余元,鱼塘收入达8万余元,养鸡收入万元,全年她家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我问:“你作为种粮大户,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肖荣脸色忧郁地说:“我们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启动资金。2005年,我男人非要8万元投资建猪场,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