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的推移,艺术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地来自于那些比较富裕的中产家庭,人们对“艺术生”的反应也越来越冷淡。“艺术?电影?你的运气还真不错。不过先解决一下明天的吃饭问题吧!”这是我2000年毕业时听到的最多的话语。
虽然很多人说“人穷志不穷”,但事实是“人穷志也穷”。不,贫穷的人怀有的梦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有钱的父亲或者母亲。除此之外的梦想,全都被归类为“妄想”。
作为二十几岁中的一员,我觉得现在的世界比任何时候都要冷漠。拜金女,即使国家灭亡也毫不相干的人,无脑的一代……大人们的这种轻蔑已经变成了习惯。我们之间也很少帮助对方,只是冷眼旁观。“她到现在都还没找到工作,天天在家玩。我可千万别像她一样。”“她虽然已经工作了,但是那个破公司没什么前途。我再等等,一定能进个更好的公司。”“听说她的男朋友进了国有企业,平时成绩那么烂,算她撞大运了。”“啊?朋友的朋友谁谁谁被我想去的公司录取了?”
这种不仅不互相团结,反而相互打探、相互蔑视的行为,在网上群聊的时候达到了顶点。
我们不去构筑梦想,而是相互蔑视,都源于对“梦想”缺乏一个标准。不知开玩笑时说的“妈妈的好儿子”或者“妈妈的好女儿”算不算是标准。总而言之,我们对“梦想”有憧憬,却不知道“梦想”到底是什么。我虽然对此思考了很久,但是也仅限于“比现在好的东西”“某种好的东西”“反正不是这个”“我无法得到的东西”之类模糊的标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由自主地喜欢揭别人的短处。看着比自己更差的人,才能使自己感到安心。
当然,高高站在顶上的,百分之三的妈妈的好女儿们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有问题的,就是我们这些不高也不低,正好处在中间,迷迷糊糊的孩子们。虽然成绩不至于差得考不上大学,但是没有实力上名牌大学;虽然家里不至于饿死,却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百分之百的保障;重要的是,本人也没有什么优秀的成绩或过人的才能……当然,如果能有做事情的热情的话,也能燃烧一下我们热血的青春。但是也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些什么。因此我们无所事事,看上去让人觉得心寒。
梦也是要有余力才能做的。首先要有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才会有想做事的想法。我们希望有一段彷徨的时间,让我们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让自己心跳的事情。但是我们已经不再是懵懂少年,知道在享受蹉跎岁月的同时,不能再给父母增加负担。
因为必须马上为糊口而奋斗,就像之前和我说话的那位姐姐一样,所有做梦的时间都转化成赚钱的时间。于是就变成了没有欲望的胆小之辈。
但这仅仅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吗?如果我们没有梦想的话,这个国家岂不是也成了没有梦想的国家了?舆论总是说我们已经成长为经济强国,股价又突破了哪条线,但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是仍旧还在为吃饭操心吗?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我们就只能在无法游戏人生的挫败感和不安感中做公务员的“梦”了,但那也不是真正的梦想。只不过是因为羡慕人家而造成的内心骚动,恐怕只有三分钟热度而已。由于不安,我们选择“安定”而非“热情”,更不用说什么使命感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于是我们就说,我们没有去寻找梦想的时间,害怕吃不饱饭,害怕不安定,害怕被淘汰,害怕陷入贫困……
但是吃不饱饭的人真的有那么多吗?事实上,吃饭是最基本的需求。当然也有身陷困境的贫民,但是我们中间没有一天吃不了两顿饭的人,不是吗?更多的人不是因为吃饭问题,而是因为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而痛苦,不是吗?我们所有的担心,其实是害怕比不上别人,难道不是吗?
▲虹▲桥▲书▲吧▲。
第5节:没有梦想也没关系,只要以后找到就行(2)
现在,不用为饿肚子而担心的我们急需寻找的,不是“比我好”或者“比别人好”,而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难道不是吗?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对没有梦想习以为常,但是真的没有梦想的话,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只是行尸走肉般地在社会转动的巨轮中耗尽青春,难道不觉得太冤枉了吗?
首先让我们把所有的恐惧抛开。难道真的会饿肚子吗?最多比别人吃的差一点儿罢了。所有的人都羡慕那些不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而只为自己生活的人,都渴望拥有抛开名誉和金钱,只是单纯快乐生活的日子,我坚信,那一天总会到来。
但是千万不要埋怨。如果一直埋怨的话,就会永远埋怨,永远担心。要深入地思考,不要让自己的脑子锈掉。思考到底什么能将我们引向真实。
事实上这个过程比死还要艰辛和困难。在有钱人越来越多、物价越来越高、自杀的人也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复杂的现实里,更多的人陷入贫穷。在这样充满矛盾的国家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困难。
我们生活在如此不公平和充满矛盾的地方,也许是一种幸运。如果能在险恶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梦想的话,就不会被轻易动摇。因为拥有梦想、维持梦想要比死还要艰难,为此你不得不为梦想考虑更多的东西。只有疯狂的努力,才能让到手的幸福,不会像春天里的雪花一样早早化掉。而且如果能在这里生存下来,不管到了什么地方,我们都能活下来。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6节:请把自我启发书合上
请把自我启发书合上
自我启发书(励志书)到底是什么?一听到自我启发这个词语,心里就一阵焦躁,看来自我启发还是挺能鼓动人的。到大型书店的畅销书区转一转,几乎全部被自我启发书所占据。你看过《谁动了我的奶酪》吗?你知道怎么成为“富爸爸”吗?20多岁如果没有看过“胜负”的话,那肯定是个没出息的人!要做坏女人,要做狐狸一样的女人,不受一点儿伤害;要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戴维一样度过伟大的每一天,要努力生活,发挥积极的力量,像他一样做事……
到了书店,看见这些书,感觉就像被人揍了一顿一样,只得慌忙逃离。因为这些书所说的东西,不,呐喊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你还要那样生活多久!”“你在目前的处境下还能睡得着?”“现在你运气不好全是自己的原因。”这种让自己焦躁的话,算是什么自我启发书啊?这简直就是自虐嘛!
我在字典里找了找“启发”的含义:“在(智能、精神等方面)开导指点下,使其产生联想并有所领悟。”也就是说,所谓的自我启发,就是开导自己,并使自己有所领悟的意思。在自我启发书如此泛滥的时代,为什么没有看见有人通过自我启发,在智能和精神上有所进步呢?
我刚工作的时候,和某经理一起坐车。他说自己很喜欢读书,并告诉我他最近读的书,无一例外的全都是畅销的自我启发书。他像鹦鹉一般地唠叨,自己一直对自我启发非常感兴趣,如果不进行自我启发的话,就会很快落后于整个时代。当然,这些话不是出自他本人之口,只是照搬书中的话而已。
在那一刻,我觉得非常腻烦,说:“是啊。您说的没错。您真了不起。”但我很想问问他,您所做的只不过是读读自我启发书而已,那样真的能不落后于时代吗?我们真的必须要不停地改变自己吗?您以前不是说人应该保持平常心吗?我们昨天做的事情和今天做的事情有那么大的不同吗?这个理论不是所有自我启发书的作者们共同的理论吗?你必须要改变,必须不停地改变,为此你需要进行自我启发,要进行自我启发的话,就必须阅读自我启发书……
为什么要这么说,理由很明显,因为必须要把书卖出去。人们如果没有危机感的话,就不会乖乖地打开钱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那些书不停地在我们心中制造冲突。你还要这样活多久,如果不赶快做出判断的话,你就会饿死,会交不到男朋友,会被公司炒掉。如果不想那样的话……就赶快买我的书!
就这样,我们付了一点点书钱,事实上并不是为了自我启发,而是购买了一小撮安心而已。在所有的东西都飞速改变、让人感觉不安的社会中,阅读自我启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只是为自己找一个藏身之处而已。我一定没问题的,因为我读了这么多的自我启发书。我生活得很认真,我精神抖擞,浑身充满了自我启发的意志。
还有,自我启发书都只说些顺耳的好话,告诉你一些浅薄的教训。比如:微笑会带来幸福;不吝赞美之词的话,别人也会喜欢你;积极地面对事情,就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对异性微笑的话,就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在公司努力工作,就能飞黄腾达;对周围勤加整理的话,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早上早起的话,就能延长一天内可以使用的时间,等等。
这些话虽无可反驳,这是父母、上司,甚至小区杂货店的老板都可以跟你说的话。但是,读书无疑可以带来更大的满足感。自我启发书主要是比较容易写,也通俗易懂,因此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一本书,并产生满足感。
我也曾经有过如饥似渴地阅读自我启发书的经历。但是阅读得越多,我就越觉得不安。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事实,即阅读自我启发书其实并不是自我启发,而只是购买极短时间的安全感。关键还得靠自己,自己如果没有什么行动的话,就不会有任何改变,也不会有任何启发。
和“积极的力量”相比,我更愿意以“冷笑的力量”活下去。如果前面有好吃的棉花糖的话,我会毫不顾忌地尽情享用,不会有“女人的一切都是由二十几岁决定的”幼稚想法。现在,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宁愿做点儿真正的自我启发。
抛开那些所谓的自我启发书,只要照顾好自己就行了。跳跳舞,唱唱歌,做做运动,和朋友玩玩,读读书,或者看看电影,都可以。做点儿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成长的事,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启发。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7节:不要太劳累,慢慢干就行
不要太劳累,慢慢干就行
我一直觉得“加油”这两个字眼很残酷。人家本来就累得要死,你却连想都没想就跟他说“加油”,还有比这更不负责任的话吗?
当然,我这么理解,和我扭曲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不管是扭曲还是矫情,每次别人向我抱怨快要累死的时候,“加油”二字无论如何也是说不出口的。自己根本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也不知道他的心里有多着急,但凭“加油”两个字,他真的能加油吗?想到这里,我的心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话到了嘴边,怎么都说不出口。小的痛苦也许没关系,但对于累得快死的人,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