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羞耻-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萨尔曼·拉什迪 简介
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于1947年生于印度孟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父是一位乌尔都语诗人,父亲则是剑桥大学商业系的毕业生。14岁时,他被送到英国的格拉比学校读书。1964年他的父亲搬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居住,那时候正值印巴战争。拉什迪继续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求学,攻读历史。 
  复杂的宗教、文化和社会背景,注定了他对“历史”、“政治”、“流亡”、“移民”、“混杂”、“文化翻译”、“边缘写作”等问题的热切关注。
  1981年,文学天赋不同凡响的他凭借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获得了当年英国文坛最高奖项“布克奖”,却因作品触怒了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而被印度当局禁止在国内发行。此后,其小说《羞耻》又因中伤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以及著名的布托家族,而导致该书不仅在巴基斯坦遭禁,他本人也被指控犯有诽谤罪。
  1988年,拉什迪的小说《撒旦诗篇》出版,立即引起巨大争议,于作者本人也是毁誉参半。故事源于一个传说,撒旦在伊 斯兰教圣典《古兰经》中加入自己的诗文。当天使透露有些经文有问题时,老先知穆罕默德就删除了那些有问题的经文。小说中,主人公吉百利和萨拉丁两人从一场空难事故中奇迹般幸存,并且获得了神圣和邪恶的力量。
  作品描写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穿插了对伊 斯兰教和穆罕默德的不敬内容。伊 斯兰教基要主义者领袖抨击它为渎神之作。1989年,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领袖阿亚图拉·鲁霍拉赫·霍梅尼宣布判处拉什迪死刑,并号召教徒对其采取暗杀行动。迫使拉什迪潜藏多年,过着有警方保护的“地下生活”,每年的保护费高达160万美元,1998年,伊朗政府宣布不会支持对拉什迪的死刑判决后,拉什迪终于获得了自由。 txt小说上传分享

《羞耻》媒体推荐
拉什迪的作品使我们在绝望的境地产生勇气,其诗意能够承受任何最残酷的东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拉什迪事件”是拉什迪作品的最极端的文学批评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
  自从拉什迪的《子夜之子》在当时(1981年)唤起一致的欣赏后,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界无人反对他是当今最有天分的小说家之一。 ——米兰·昆德拉
  
  《羞耻》如果不是被看做小说,而是被看做不易分类的作品可能更有助于欣赏。就像18世纪那些最出色的作品: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伏尔泰的《老实人》,斯特恩《项迪传》……在我看来,拉什迪是他们的后继者。拉什迪轻松明快的风格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欢乐。 ——美国《纽约时报》
  
  《羞耻》是一个关于编造的、虚构的国家的故事,“一个失败的梦想”。小说的主题是耻辱和无耻,这两者都源于现代历史的暴力。揭露或隐藏,荣耀之事,政党的红色迷雾,经济衰退的*生活,公开的暴力,创建了拉什迪非同寻常的基调。拉什迪用奇异的想象启迪我们,我们现在必须书写我们的历史——如果这样,我们就能够进入它,甚至保存它。 ——英国《卫报》
  
  很少能有政治小说像《羞耻》一样,强劲有力又充满巴洛克的具体化风格。它可以理解为寓言、史诗或苛责;历史与小说水*融,它既是神话又是讽刺诗。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羞耻》编辑推荐
三获布克文学奖、囊括欧美三十余项文学大奖。
  大陆首次引进,莫言、余华等中国著名作家权威审定并倾力推荐!
  史上身价最昂贵的作家,他曾被迫十余载潜隐,处处躲避追杀。
  世界许多出版人以生命做代价出版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因独特的叙事技巧及虚构方式博得一致好评。
  世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当代英国文坛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是“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又有人把他和奈保尔与石黑一雄并称是英国文坛上的“移民三大家”。
  世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一些人将他奉为“文学天才”,认为他构筑了一个庞大、复杂、肉感、色彩鲜艳的文学世界;他以生命的代价(自己的或无辜他人的),将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展现在世人面前。另一些人则骂他是“肆无忌惮的聪明和没心没肺的恶搞”,“文痞和走狗”,“亵渎圣灵,应该处死”。

萨尔曼·拉什迪 传奇经历(1)
布克奖得奖专业户
  萨尔曼·拉什迪代表作之一《午夜之子》于1981年首获布克奖,并于1993年获布克奖25周年奖,又在布克奖40周年上荣获“最佳布克奖”。时间越久,拉什迪和《午夜之子》的价值越加耀眼。
  从文学的影响力上来说,在20世纪,也许只有马尔克斯以及《百年孤独》能够和拉什迪并称双璧——二人都开启了世界文学的新时代。马尔克斯的成功,代表着拉美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而拉什迪的成功,则代表着印度次大陆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只要看一看最近十年的布克奖、普利策奖名单中印度次大陆裔作家的获奖比例,就可知晓。
  几乎拉什迪的所有作品,都在处理宏大的主题。每部小说主题都很集中,比如《羞耻》处理的是家庭与巴基斯坦历史,《午夜之子》处理的是印度次大陆分裂的历史,童话小说《哈伦与故事海》处理的则是善与恶的斗争,《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处理的则是母亲与爱……这些主题,充分体现了拉什迪的文学野心。拉什迪利用卓越的“神话重述”能力,将小说主题与色彩斑斓的故事相互叠加,层次复杂,肌理丰满,足以使他进入最好的小说家行列。
  第四次婚姻散伙
  拉什迪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爵士,文坛地位攀上新高峰,情感生活却再次受挫,第四段婚姻遭遇触礁,小他24岁的印度裔模特妻子拉卡希米离他而去。被世人瞩目的婚姻,仅维持3年就瓦解了。
  年逾花甲的拉什迪其貌不扬,秃顶且矮胖,和身材高挑年轻貌美的第四任妻子站在一起,曾被媒体形容是“美女与野兽”的结合。第四次婚姻的结束,是拉卡希米提出来的,其原因是拉什迪非常以自我为中心。
  拉卡希米1971年出生于印度新德里,在美国长大,毕业于马萨诸塞州一所大学的舞台艺术专业,后来开始了职业模特生涯。她身材高挑,有巧克力色的肌肤,一头浓密的长发,五官分明,目光迷离,业内人士称她是“神秘和*的完美结合”。她先后成为范思哲、阿玛尼等著名品牌的签约模特,玉照上了许多著名时尚杂志的封面。
  拉什迪与拉卡希米在纽约一场名人派对结识,一见钟情,当时他和第三任妻子威斯特仍有婚姻关系。由于拉什迪不是自由身,加上两人的名气和年龄差距,因此关于他们的绯闻是纽约最热门的市井谈资。为了和拉卡希米共结连理,拉什迪支付威斯特至少500万英镑才获得自由之身。拉什迪约有800万英镑的财产,结束和拉卡希米的婚姻,对这位文豪而言,将是另一次感情与财务的创伤。
  前妻都是出众才女
  拉什迪和第一任妻子克拉莉萨·卢阿德于1976年结婚,同年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克拉莉萨出生于英国上层社会,受过良好的教育。拉什迪凭借这次婚姻打入了英国的文化圈,在文学方面的才能逐渐为英国人所认识和接受。1987年,他与英国著名的企鹅出版社签了约,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同年,两人离婚。
  还不到一年,拉什迪就邂逅美国作家马丽安娜·威金斯,两人1988年初结婚。马丽安娜其时已颇有名,后来出版多部畅销小说,得过多个文学大奖。但1989年霍梅尼的死刑令,让他们结束了这场姻缘。
  被追杀的拉什迪在伦敦东躲西藏,真正过了近10年的单身生活,直到1998年与英国作家兼出版商伊丽莎白·威斯特结婚。夫妻俩生了个儿子,还合作出版了一本印度文学集,被伦敦的文学圈誉为佳偶。拉什迪将妻子称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说伊丽莎白是他“背运之中遇到的福气”。但好景不长。1999年底,拉什迪想搬到纽约去,伊丽莎白却认为留在英国对孩子的教育要好得多。夫妻俩谁也没能说服谁。拉什迪于次年初搬到纽约曼哈顿,两人日渐生疏。 txt小说上传分享

萨尔曼·拉什迪 传奇经历(2)
仍然活在威胁之中
  拉什迪屡离屡娶,符合他的一贯作风。自从霍梅尼对他发出死刑令后,他就是一副不以为然的神态,频频在欧洲和美国各地现身,参加各种大型*,出席各种颁奖典礼,后来还当选国际笔会美国中心主席。
  事实上,拉什迪对自己面临的威胁心知肚明。《撒旦诗篇》的日文译者死于非命,意大利文和挪威文译者受到莫名攻击。伊朗政府直到1998年才宣布不“认可”死刑令,但并没有废除。因为按照*法律,只有颁布法令的人才有权撤回,而霍梅尼早已作古。也就是说,从穆斯林的法理上讲,死刑令依然有效。
  在死刑令颁布后的头10年里,拉什迪在英国换过30余处住所,《撒旦诗篇》的稿费,大半支付给英国警方作保护费用。拉什迪一直表示《撒旦诗篇》并无恶意,自己是被误解,甚至一度悔过,要彻底皈依*教。但一些*激进势力仍将死刑令视为理所当然,不断有各种激进组织巨额悬赏要取拉什迪的“首级”。
  拉什迪虽然频频露面,但从不事先透露行程。他与第三任妻子伊丽莎白的矛盾,其实就始于他对安全的考虑。他认为,美国的安全系数大得多,而伊丽莎白却不这样认为。不过,在美国拉什迪也未能如所愿。特别是“9·11”事件之后,美国的安全漏洞已暴露无疑。以至于后来他与拉克希米结婚,没有透露任何有关婚礼日期和安排的细节,不能不说是一种出于安全的考虑。
  盛名之下的辛酸
  除了面对追杀的威胁,拉什迪还在文化的夹缝中挣扎。拉什迪的名气来自他那部著名的《撒旦诗篇》。事实上,那部作品是他内心挣扎的产物。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来无法笃信一种真理,从来没有真正为人所接受。
  拉什迪1947年出生在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是家中独子。他从小生活得像王子一样,读着《一千零一夜》,过着充满幻想的轻松日子。从少年时代起,父亲就把拉什迪送到伦敦求学,直到在剑桥大学拿到学位。英国教育令拉什迪受益匪浅,但同时也让他体会到一个“殖民地来的有色人种”遭受的种种歧视。当时的大学校园充斥的美国式反叛令拉什迪深为着迷。
  就在他求学期间,父母搬家到了巴基斯坦。大学毕业的拉什迪,带着对西方世界的爱恨交织回到巴基斯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被视为一个中了西方毒的“外来户”。加上印巴两国的矛盾,拉什迪无所适从,只好带着迷茫回到英国。《撒旦诗篇》令他名声大振,却并没有带给他任何认同感,反而使他在*世界和西方世界都成了“外人”。称他为天才的西方人将他视为异类,而即使在温和的*世界,他也相当不受欢迎。他至今只敢悄悄地回过一趟老家孟买,当地的穆斯林得知消息后举行了示威*,高呼要“吊死拉什迪”。对此,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