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复合文化经验圈繁荣论”不是唯一关键因素,但也不能因此便彻底推翻“儒教圈繁荣论”。儒教自从为体制收编后,其赞美论居多,近年来的繁荣论便是其一,但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也曾出现过反儒教?
第六章 儒与近代111111的论点。
明末思想家李贽(1527—1602),字卓吾,出生于福建晋江一户*教信徒家中。李卓吾为科举举人,在云南省姚安府知事手下做事,属阳明学“左派”,后来剃发并热衷于佛教研究,曾北上进京,会见利玛窦(Matteo Ricci,*教会神父,中国传道之先祖,1552—1610)。
儒中的儒批判(2)
他主张由阳明学“良知学”发展而来的“童心说”。由于多余的知识和旧习会歪曲人心,因此保持未受外界影响的孩童之心才是至高境界,并将此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例如,汉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轻时与一位名为卓文君的女子私奔。卓文君是成都大富豪之女,司马相如是一介文学青年,且品行不端。私奔后,司马相如没有能力养活妻子,便在妻子娘家门前开了一家酒馆。卓文君负责为客人结账,司马相如负责洗盘子。虽然卓文君与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但是其父还是给予了他们经济援助。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令人厌恶的蔑视。司马相如文采出众,但由于品行不端,因此评价不高。然而,李卓吾却极为赞赏司马相如,因为从“童心说”来看,司马相如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唐朝灭亡至宋朝建立,期间短短半个世纪,曾有五个短命政权交替执政,这段时期被称为五代。期间有位冯道(882—954),他曾任五个朝代的宰相。在儒教看来,一臣不事二主,王朝灭亡后,忠臣应当殉节。即便是不殉节,也绝不应该再侍奉于下一任王朝。而冯道却先后效劳于五个朝代,自然被儒教认为是无节操之人。司马光(1019—1086)在《资治通鉴》中称其不知廉耻。然而,李卓吾对于冯道却是极力维护。王朝灭亡后便殉节,即便是战斗到了最后,仍然会给人民带来极大的危害。冯道正是通过和平地实现政权更替,来使人民避免遭受到流血事件。五个朝代虽相继灭亡,但是都未发生过首都攻城战事,难道不是冯道的功劳吗?——这?
112儒教三千年种辩护,无疑是反儒言论。
李卓吾还为受儒教鄙视的商业活动进行辩护,宣扬侠义精神,“侠义”在后来也为儒教所不齿。李卓吾还主张男女平等,而儒教主张男女有别。佛教中,女性被排在男性之上,如“母与父”、“妹与弟”等。但是在对佛典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改变了男女顺序,不知是受儒之观念的影响,还是出于对中国习惯的尊重,或是担心遭到中国民众的抗拒。
李卓吾还是位文艺评论家,他对士大夫蔑视的《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厢记》等评价极高,与《文选》、唐诗并列。《水浒传》是以叛乱为题材的小说,政府担心该书会煽动叛乱,曾下令焚烧书屋和该书的木版,而李卓吾却为《水浒传》作了评点。
同时,政府将李卓吾著作中的思想视为危险思想,予以统统焚烧。书被烧后,李卓吾便创作出了《焚书》一书,该书文笔流畅,语言犀利,追捧者众多,虽被列为禁书,但是仍有许多人私下传阅。李卓吾本人也被作为异端入狱,最后落得在狱中自杀的悲惨下场。然而,他的学说也传入了日本。幕末志士吉田松阴便对李卓吾极为推崇。
除李卓吾对儒教进行过猛烈的批判外,近代清末的谭嗣同也是批判者之一。他发表过题为《仁学》的五万字论文,抨击数千年来被儒教奉为金科玉律的“三纲五伦”道德观念为“惨祸烈毒”。在五伦中,只有“朋友”得到了他的认可,他在《仁学》中写道:
五伦中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无纤毫之苦,有淡水之乐,其惟朋友乎!
所谓五伦指君臣、父子、长幼(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道德伦理。他认为除朋友之间的伦理有可取之处外,其余都应抛弃。因为无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现在夫妇之间基?。 最好的txt下载网
儒中的儒批判(3)
第六章 儒与近代113113本实现了平等,但是在19世纪末时,还存在着尊卑关系,唯有朋友之间的关系最为完美,体现出自主平等的精神。谭嗣同称宇宙的根本原理为“以太”(ether),他认为所谓的以太便浓缩于朋友之道中,并且组织了“学会”。他认为通过“学会”可以使成千上万的人结为朋友,其目的便在于对中国施行改革。这便是他所认为的“仁”。
“仁”是儒学德目中的主要内容。
谭嗣同希望针对“仁”进行改革。他所提倡的“仁”与“侠义”相似,较为接近墨子的思想。总之,这种思想是与儒教相对立的。抛弃其他四种伦理,对当时的人们而言是不可思议的。
谭嗣同将《仁学》的原稿交付于梁启超。后来,梁启超在流亡中将原稿带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发行。当时谭嗣同已被处死,但是他位居高官的父亲和家族仍在中国,因此不能用他的名字来发表《仁学》这样的危险文章。于是便署名为“台湾人所著”——即指台湾人所著之书。根据甲午中日战争所签订的和约规定,台湾已被割让给日本,清政府无权干涉台湾居民的活动。
反儒之人被称为乱臣贼子,况且谭嗣同还实际参加了改革运动,因此被处刑。为了躲避追捕,谭嗣同与梁启超、康有为一起逃往日本使馆。外国使馆拥有治外法权,因此可以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并且他们还可以寻找机会逃往国外。但是谭嗣逃到日本使馆,并不是为了避难保命,而是为了将自己的著作原稿交予梁启超,自己牺牲无所谓,但是希望自己的著作能够流传于后世。他将著作委托给梁启超后便准备离开,众人都制止他,如果出去的话,一定会被捕处死。他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出去后,被捕,七日后被处死。
?
114儒教三千年这是典型的“侠义”行为,也是反儒的。但是在儒教中也包含着侠义的成分。《论语?为政》有载:“见义不为,无勇也。”
虽然说谭嗣同是反儒的,但是从儒家本来的立场来看,其实是对被体制收编后歪曲的儒教的批判。李卓吾虽然被视为阳明学“左派”,但是就其本质而言,仍是儒者。
改革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也是位儒者。关于《孔子改制考》,前面曾有过论述,实际上是一种自儒教内部对儒教进行的批判。他们的改革运动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模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实际上,谭嗣同超越了君主立宪制,他希望可以通过学会发展*政治,单纯就改革而言与康有为意见一致,但是本质上却有差别。康有为的主张具有局限性,最后甚至出现了倒退,将五伦中的“君臣”关系放在了首位。
然而,儒教中也并不是观点一致,尤其是孟子,对君臣关系并不重视。他主张,民为首要,社稷其次,最后才是君主。
严复曾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留学英国,他称:自秦始皇起,中国的君主就是大强盗,国民才是天下真正的君主。令人费解的是,他虽持有过激的言论,但是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建立共和制政体后,开始变得保守,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反对者,曾经论客的影子不复存在。
脱亚论(1)
说起日本反儒运动的主角,自然非福泽谕吉(1835—1901)莫属了。
他于1885年提出了“脱亚论”,主张同亚洲的各后进国断绝往来,与文明诸国结成友好,所谓的后进国便是指“支韩”。当时的*和朝鲜,都是处于现在呈现出繁荣景象的“儒教圈”内。他指出:“其对古风旧观依恋?
第六章 儒与近代115115之情,千百年来未变。”
——如果在文明日新月异的交锋场上论及教育之事,就要谈到儒教主义。学校的教旨号称“仁义礼智”,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虚饰外表的东西。实际上岂止是没有真理原则的知识和见识,宛如一个毫无道德廉耻却还傲然不知自省的人。
福泽谕吉对儒教保持了一贯的猛烈批判姿态。明治政府在革新的五项条御誓文中写道:“打破以往陋习,以天地公道为基准。”从而掀起了破除儒教、佛教、旧习的浪潮。尤其对佛教实行的“废佛毁释”行动过激,导致对许多珍贵文化财产的严重破坏。然而,时隔不久,明治政府又开始了复活儒教活动。西南战争结束后,明治十四年(1881),明治政府重新考虑根据儒教制定秩序,并发布了《教育敕语》:
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夫妻和睦、相信朋友。
其中提到了四伦。君臣之伦放在开篇之处,“克忠克孝”,“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就德目而言,重视君臣之忠义是儒教的重要思想。对于儒教的复兴,福泽谕吉提出异议,保持了他一贯的立场,他认为这是明治政府的倒退行为。
1911年,中国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但是孙文担任临时大总统的时间极其短暂,被迫让位于更具实力的袁世凯。袁世凯是清朝末期的总理大臣,手握兵权,国家政体虽为共和,但袁却将其视为自己的政治财产,称帝的野心蠢蠢欲动,私下着手复辟运动。他召集了许多支持自己的人,成立了“筹安会”,让美国和日本学者用研究证明,相对于共和制,中国更适合帝制。因为那些所谓的学者都是他“雇”来的,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他所期望的。
袁世凯致力于儒教振兴、“尊孔运动”等。连称秦始皇后的历代皇帝?
116儒教三千年为大盗的严复,也发起了“孔教会”。
当时从日本回国的鲁迅,在北京*任职。他在日记中写到,政府机关通知9月28日去孔子庙参加跪拜仪式。相传当日是孔子的诞辰。因为有通知下达,所以鲁迅便不得不前往。但是到了那里发现,所到之人不过三四十。*和下属学校的职员至少上千,可是前来参拜的人却只有三四十人,鲁迅在日记中描写那些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有的人站着参拜,也有人靠在墙边只是观看,鲁迅便是观看者之一。
鲁迅在清朝时期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高校校长嘉纳治五郎所创办的留学生弘文学院。鲁迅在那里学习两年日语后,升入高级学校。初到日本,鲁迅一行人由日本老师带领着前往汤岛圣堂。日本老师觉得那里设有孔庙,中国留学生一定会觉得亲切,欣然参拜。然而鲁迅却对此毫无兴趣,他在日记中写道:“正因为绝望于孔夫子,所以到日本来的,那还拜什么?”日本人认为这是善意之举。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如果知道日本也有参拜的庙堂,那么一定会欣然前往,于是便带他们前去。然而,革命的留学生大多是出于对孔子的反对才来到日本学习的。 。 想看书来
脱亚论(2)
当时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和鲁迅一样,对孔庙极度厌烦。他们的反儒思想和福泽喻吉的“脱亚论”有相似之处。
革命虽然取得了成功,可是又出现了一个要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