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童话:丰子恺的漫画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智者的童话:丰子恺的漫画人生-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刈稣飧龉そ衬茄墓ぷ髂兀恐钡较衷冢怪档梦颐巧羁谭词 
  第二本画集里还有好些幅工整的钢笔画。其中的《挑荠菜》《断线鹞》《卖花女》,曾经引起当时在北京的佩弦对江南的怀念。我想,要是我再看这些幅画,一定会像佩弦一样怀念起江南、怀念起儿时来。扉页上还有一幅钢笔画,画一个蜘蛛网,粘着许多花办儿,中央却坐着一个人。扉面背印上两句古人的词:“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这样看来,蜘蛛网中央的人就是子恺自己了。他大概要说明,他画这些画,无非为了留住一些刹那间的感受。我连带想到,近来受了各方面的督促,常常要写些回忆老朋友的诗文,这就有点像子恺画在蜘蛛网中央的那个人了。
  

子恺的画(2)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日叶圣陶
   。。

人生漫画
卅三(1944)年秋,万光书店主章璋圭拿我的人生漫画六十幅去刻木版,将付印,索我自序。说起这些画,我不得不想起林语堂和陶亢德两人来。“人生漫画”这名目,还是林语堂命名的。约十余年前,上两人办《宇宙风》,向我索画稿。林语堂说。“你的画可总名为人生漫画。”我想,这名词固然好,范围很广,作画很自由,就同意了。当时我为《宇宙风》连作了百余幅。自己都无留稿。抗战军兴,我逃到广西,书物尽随缘缘堂被毀,这些画早被我忘却了。忽然陶亢德从香港寄一封很厚的信来。打开一看,是从各期《宇宙风》上撕下来的人生漫画。附信说,《宇宙风》在上海受敌人压迫,已迁香港续办。他特从放弃在上海的旧杂志中撕下这些画来,寄我保存。因为他知道我所有书物都已被毀了。他这一片好心,我自是感谢。但当时我飘泊无定,无心刊印此集。把陶亢德寄来的一叠画稿塞在逃难箱子的底里,一直忘记了。直到今年,我无意中在箱底发见此稿,正好璋圭新办万光书店。我就选出六十幅,用薄纸重描,给他拿去刻木板,印成这册集子。作画与刊集,相隔十余年。而在我的心情上,更不止十余年,几乎如同隔世。因为世变太剧,人事不可复识了。当时与我常常通信或晤会的林语堂和陶亢德,现在早巳和我阔别或隔绝。而当时在缘缘堂跟我学字的儿童章璋圭,现已在大后方的陪都①中新创书业,而为我刊印画集了。且喜这些画,还是同十余年前一样,含有一点意义,不失为人生漫画。因此想起了蠲戏老人最近赠我的诗,
  红是樱桃绿是蕉,画中景物未全凋。
  清和四月巴山路,定有行人忆六桥。
  身在他乡梦故乡,故乡今已是他乡。
  画师酒后应回首,世相无常画有常。
  卅三(1944)年九月二日子恺记于沙坪小屋。
  本文系《人生漫画》的序言。《人生漫画》系1944年9月重庆万光书店出版。① 陪都,指重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子恺漫画
一九二○年春,我搭了“山城丸”赴日本的时候,自己满望着做了画家而归国的。到了东京窥见了些西洋美术的面影,回顾自己的贫乏的才力与境遇,渐渐感到画家的难做,不觉心灰意懒起来。每天上午在某洋画学校里当model(模特儿)休息的时候,总是无聊地燃起一支“敷岛”②,反复思量生活的前程,有时窃疑model与canvas(画布)究竟是否达到画家的唯一的途径。
  愈疑虑不安,愈懒散无聊。后来上午的课常常闲却,而把大部分的时光消磨在浅草的opera(歌剧)馆,神田的旧书店,或银座的夜摊里了。“尽管描也无益,还是听听看看想想好。”每晚只是这样地自慰。
  金尽了,只好归国。归国以后,为了生活的压迫,不得不做教师。在飘浪生活中过长久了,疏懒放荡,要板起脸来做先生,实在着力得很。我常常萦心在人生自然的琐事细故,校务课务,反不十分关心。每当开校务会议的时候,我往往对于他们所郑重提出的议案茫无头绪,弄得举手表决时张皇失措。有一次会议,我也不懂得所议的是什么。头脑中所有的只是那垂头拱手而伏在议席上的各同事的倦怠的姿态,这印象至散会后犹未忘却,就用了毛笔在一条长纸上接连画成一个校务会议的模样。又恐被学生见了不好,把它贴在门的背后。
  这画惹了我的兴味,使我得把我平常所萦心的琐事细故描出,而得到和产母产子后所感到的同样的欢喜。
  于是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簏的反面,都成了我的canvas,有毛笔的地方,就都是我的studio(画室)了。因为设备极简便,七捞八捞,有时把子日所信口低吟的古诗句词句也试译出来。七零八落地揭在壁上。有一次,住在我隔壁的夏丏尊先生偶然吃饱了老酒,叫着“子恺!子恺!〃踱进我家来,看了墙上的画,嘘地一笑,“好!再画!再画!〃我心中私下欢喜,以后描的时候就觉得更胆大了。
  我的画最初在《我们》①上发表。今春又屡载在《文学周报》上。现在又从了友人的劝,出版了这小册子。没有画的素养而单从“听听看看想想”而作的画,究竟成不成东西,我自己也不懂,只好静待大雅之教。在这里,对于这等画的赏识者奖励者及保护者的我的先生夏丏尊,友人郑振铎,朱佩弦,俞平伯,刘薰宇,方光焘,丁衍镛诸君,谨表私心感谢之意。
  一九二五年黄花时节,子恺在江湾。
  本文系《子恺漫画》题卷首。《子恺漫画》系1925年上海《文学周报》社出版(后又由上海开明书店于1926年1月出版)。
  日本一种香烟牌子名。———编者注。① 指一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7月山版的《我们的七月》。———编者注。
  

我的学画(1)
前几天我接到我的族姐从石湾(我的故乡)寄来的一封信,信上写着“至急”,字旁又打着双圈。我拆开一看,是我的姐丈的死耗,信内并附着一张死者的四寸全身照片。我的族姐在信上写着;“今定于月之廿七日开吊。灵前容像未备。素知吾弟擅长此道,今特寄奉遗容一尊,即请妙笔一挥,早日惠下……”
  我闻耗之下,一面去信吊慰,一面把照片交送照相馆放大为二十四寸的。并拟将来配好镜框,托便人送去,以慰残生的族姐。原来我和这族姐久已疏远了。我幼时在石湾的小学校读书的时候,常常和她见面。那时我课余欢喜画照相,常常把亲戚们的照相打格子放大,用擦笔描写,因此便以善画容像闻名于故乡的老亲戚间。自从十七岁上离开故乡以后,我一直流宕在他县,至多在假期中回乡一次。我十七岁以后的生活,故乡的老亲戚们大都不知道了。这族姐便是老亲戚中之一人,在她的心目中所记到的我,还是一个善画擦笔容像的人,所以这次我的姐丈逝世,她便遥遥地把照相寄来嘱我画像。实则我此调不弹者已二十余年。心中颇想回复我的童年生活,遵从族姐之命而为已故的姐丈画像,但我早巳没有擦笔画用的家伙,又没有描放大照相的腕力与目力,更没有描这种画的心情与兴味了。所以只得托照相馆去代劳。
  因此我回想起了我幼时学画的经历,这原是盲从乱钻的,但不妨在豆棚纳凉时当作闲话讲讲。
  我在十一二岁时就欢喜“印”《芥子园画谱》。所谓“印”,并不是开印刷厂来翻印那画谱,就是用一张薄薄的纸盖在《芥子园》上面,用毛笔依照下面的影子而描一幅画。这真是所谓“依样画葫芦”。但那时我也十分满足,虽然是印的,但画中笔笔都曾经过我的手,似乎不妨说是“我的画”了。《芥子园》是单色的画谱,我则在印下来的画上,自己著了色彩。在这工作上我颇感一些兴味,因此印得愈加起劲。我们店里的管账先生本是一个肖像画师,他极口赞叹我所印的画,对我母亲说:“十来岁的孩子能描出这样的画,着实可以!”我得这画师的赞,津津自喜。看看自己印下来的成帙的画,自己也觉得“着实可以”了。
  后来我在亲戚家里看到了放大尺和玻璃格子的妙用。就立刻抛弃印的故技,去采办这种新工具来试行新的描法。放大尺是两个十字形木条拼成的器械。把这器械钉住在桌子上,一端装一个竹针,他端装一支铅笔,一端的竹针依着了照片或图画原稿而移行,他端的铅笔就会在纸上描出放大的形象来。各部比例照样不差,容像的面貌可以维妙维肖。这种放大尺现在上海城隍庙里的摊头上只卖一个角子一具,但我幼时求之颇不易得,曾费了不少的周折而托人向外埠购到。又有所谓玻璃格子,比放大尺更为精确了。这是教科书大小的一个玻璃框子,玻璃上面涂一层极透明的胶质,胶质上画着极正确的细方格子,用时把照相装入框内,使玻璃上的格子线切着颜貌的各部,再在另一张纸上用铅笔打起大形的格子来。然后仔细观察玻璃上各格子中的形象,把它们移描到画纸上的大格子里去。逐格描完,画纸上就现出正确的放大的容貌了。这两种画法,比之以前的“印”复杂得多,兴味好得多,我自以为我的画进步了,逢人就问他要照片来放大,以显示我的本领。我家的老亲戚们都寻出家里藏着的照片来叫我画,老年的人叫我画一幅像,预备百年后灵前应用。少年的人也叫我画一幅像,挂在书房间里。逢到亲戚朋友家中死了一个人,画容像的差使“舍我其谁”?于是店里管账先生引我为后进的同志,常常和我谈画法,他指导我说;描容像“用墨如用金,用金如用墨”(但他所指说的是他所擅长的中国旧式容像画,所以要多用金。我所描的是某炭擦笔画,根本没有金,所以我不懂他的画理)。他又拿出所藏的《百画图》给我看,告诉我说,容像有七分面,八分画,以至十分面(但我是惟照相是依的,并不要自造几分面,对于这话也不感到兴味)。他看见我不甚了解他的画理,得意地说:“我说的是古法,你描的是新派。新派也好,你描得着实可以了。”我受许多亲友的请托,又受这前辈画家的称赞,自己也觉得“着实可以”了。到了二十年后的今日,还有我的族姐从五百里外遥遥地寄照相来叫我画,正可证明我当时画像本领的“着实可以”了。
   。。

我的学画(2)
后来我入中等学校,没有工夫再弄这花样。又因离开了故乡,画像的生意也不来了。但在学校内我又新学到了一种画法,便是临画。我们翻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铅笔画临本》中某一幅来,看一笔描一笔。不许印,也不许用放大尺或格子,全凭目力来测量,腕力来摹写。这在我认为是更进步的画法,无可假借的了。描起来原要费力得多,但描成了的欢喜也比前大得多,以前印出来的尚且不妨当作自己的画;现在辛辛苦苦地临出来的,简直可说是“我的画”了。先生教我们如此描写,数百同学个个如此学习。我到此才看见画道的广大,恍然觉悟从前的印,放大尺和格子,都等于儿戏,现在所画的才是“真刀真枪”的画法了。
  后来我们学写生画了。先生在教室中放置一个纯白色的石膏头像,叫我们看着了用木炭描写。除了一张纸,一根木炭,一块当橡皮用的面包以外,并无何种临本给我们看。这最初在我觉得非常困难,要把立体的形状看作平面形而移写在一片纸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