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养虚不生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求实养虚不生病-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不通则痛。而且夜间阳气藏、阴气旺,血行就较缓,滞就更甚,所以夜间疼痛加剧。
  我很少为僧人看病,印象里高僧大德们念经修行,远离人间烟火,似乎不应该得病。不过,这次和这位师父虽然接触时间很短,也没有深入交谈,但我从这位师父淡定而从容的神态中,仿佛悟出了什么。对于健康和疾病,我们都不是神仙,达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那么,就让我们“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吧。后来,这位师父托人告诉我,他一直坚持吃药,多年的刺痛有所减轻。他还专门给我带来一部竹简版的《心经》,说是和我结个“缘分”。
  对于不太严重的血淤,比如暂时性的黑眼圈、面色晦暗、牙龈出血、皮肤紫淤斑、女性月经色暗并有血块等症状,可以常吃化散血淤的山楂片,或者用开水泡山楂当茶喝。不要小看一味能当零食吃的山楂,千百年来很多名医治疗女子因为血淤而导致的闭经,就用山楂一两煎汤,冲化红糖一起服用,“服之即通,此方屡试屡效”,可见山楂祛除血淤的药效之大。
  而如果是从小形成的血淤体质,那么就要使用药效更为猛烈的药方。治疗血淤最著名的是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下淤血汤”,不过,这个处方煎服起来比较复杂。经常有患者问我有没有疗效更好、服用更简便的中药呢?这样的中药当然非常难找,但在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我发现了一种“功能几令人不可思议”的药物,“一味即可代《金匮》之下血汤,且较下血汤更稳妥也”。这味令人不可思议的中药就是三七。
  三七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将其根洗净晒干,研成细粉,就是药用的三七粉。三七既能化淤止痛,还能止血消肿,“化不伤正,止血不留”。三七粉无需自己加工,中药店里都能买到已经研好的。服用方法也非常简单:无需像煎煮其他中药一样繁琐,只需要将3克三七粉冲水当茶一口气喝下,每天早晚各一次就可以了。
  “三七代茶饮”的养生功效非常广泛,现在流行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与血淤有关,也都可以通过冲服三七粉来解决。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健康大讲堂”栏目主讲樊正纶教授,也是每天早上5克三七粉,晚上5克三七粉,冲了就喝下去。而90多岁高龄的云南省曲靖地区中医医院名誉院长韩统勋曾经有烟酒嗜好,就是每日靠必服三七粉2克来解烟毒、降胆固醇的。打通淤滞,全身一通百通,人的精气神就会焕发新的光彩。
  三七的养生和疗疾效果虽然非常神奇,但我更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养生的真谛:既然我们都是凡人,很难直达“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至高境界,那么就让我们“时时勤拂拭”(天天来养生),以便顺利实现“勿使惹尘埃”(疾病挡在外)的健康目标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给老年体虚者的“灵丹妙药”
据说,大补元气的两穴疗法曾经是千百年来深藏不露的皇族养生妙法。无论这个“据说”的准确性有多高,我们只关注:两穴疗法怎么做?做了以后效果怎样?
  一位远在美国的老人给我打来越洋电话,他曾经是我在国内的一位老患者,半年前和老伴儿跟随定居美国的儿子“享清福”去了。没想到,老两口清福没享两天,就双双感冒不断,这个好了,那个又开始了,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儿子领他们去了医院,却没有明显疗效。老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给我电话向我求教,让我无论如何要帮帮他们。
  这种感冒易由普通的伤风感冒而引发,但又不同于六七天就能自愈的普通感冒。普通感冒是因外风侵袭所致,只要吃点银翘散之类的中成药就能轻松治愈。所以,对于普通的伤风外感,我就不必浪费口舌了。
  但是对于很多身体虚弱或年龄较大的老人来说,伤风感冒恐怕并非“外风侵袭”那么简单。他们往往动不动就伤风感冒,感冒有点像是“家常便饭”。可千万别小瞧这种感冒,它的根源是体虚,对老年人来讲特别容易成为对生命造成威胁的“导火索”,引发其他重症危病。
  我马上在电话中告诉老人,立刻去买紫苏叶和人参(太子参为好),每天把30克紫苏叶和10克太子参,研成粗末,放到锅里,加进3碗水,煮沸20分钟,去渣后,分早晚两次温服。一周左右再给我来电话,以便随时调整处方。
  哪想才第三天,老人就兴冲冲地通过电话告诉我,老两口喝了3天的药,缠绵了几个月的感冒就基本消失了。“到美国这么长时间,头一回感觉到神清气爽。看来还是咱们中国老祖宗的药灵验啊!”
  对于体虚者来说,感冒这个症状只是“标”,而病根的“本”是体虚。中医讲求标本同治,紫苏叶辛温解表散风,能祛外风,治的是标;而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能治体虚这个“本”。简简单单两味药,就能把虚体感冒标本兼治了。
  不过,久虚的身体培补起来也还需要一段时间,为了在这个时期里少受风,我还送给老人一个简单易行的食疗方子来预防感冒。这个方子名叫“黄豆萝卜汤”,在厨房里就能做:把黄豆20克、白萝卜5片、白菜头1个、葱白(大葱去叶)3根,放到一起,用水煮开就行了。
  黄豆能够健脾益胃,白萝卜善于健胃消食,白菜头养胃利水,葱白解表散寒,四样平平常常的食物组合起来就堪称预防感冒的“灵丹妙药”,而且味道也不错。两个月后,两位老人来电话说,原来缠绵不断的感冒,现在已经成了“稀客”,精神好了,心情也就愉快了,现在,“黄豆萝卜汤”成了每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健康汤”,全家人都会美美地喝上一大碗儿。
  虚体感冒,诱因是体外之风,最“偏爱”体虚之人或老年人群,古代医书《证治汇补》中说法非常贴切生动:“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意思是体虚感冒非常容易反复发作,病根儿其实就在于精气神中的“气”虚,所以,预防和治疗的重点应该在于补足气血,让体质增强。
  后来,为了给更多因为气虚而动不动就容易感冒的患者提供灵验的妙法,我花了很多精力四处查找医学资料,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不药而愈”的秘诀。这个秘诀是编著《中药大辞典》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施仲安所传。他在70岁的时候,体质虚弱,中药、西药吃了很多都不见效。后来他得到一个秘方:用右手心对准左脚心,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按摩60次。然后,再用左手心对准右脚心旋转按摩也各60次。虽然这个方法极其简单,但是施仲安教授每天在晚上睡觉前和清晨起床后各做一次,随后*年间每天看起精神都特别好,更没有什么感冒发烧。施仲安教授的老伴忍不住天天跟老先生做这个简单却高效的按摩,高龄期间也很少得病了!
  在中医里,手心就是劳宫穴、脚心就是涌泉穴。因为手是用来操劳的,所以,手心就是劳作之宫,故名劳宫穴,可以治疗由内病引起的外证;而脚心的涌泉穴是人体最低的穴位,犹如泉水从地下涌出,该穴位多治疗头胸之病,用于引热邪之气下行。而两穴相互摩擦感应,便是大补元气。
  元气一旦充足,精气神还能差到哪去?
  我把这个简单易行的两穴疗法,首先推荐给年迈的父母和岳父岳母,他们每天在自己身上实验后,很快体验到了良好的效果,感冒明显大大减少,再也不用常吃感冒药了。于是,我就把这个方法推荐给了更多的人,也包括开头说到的那对老夫妻。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开始体验到这种中医按摩养生的神奇效果。有人曾做过考证,说这个两穴疗法来自皇宫密室,作为皇族的养生妙法而千百年深藏不露。不管这个说法是真是假,施仲安教授让它造福于芸芸众生,真可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也让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把这么好的一种养生方法,告诉更多需要帮助的朋友,就像一句杂志的宣传语那样“让大家告诉大家”。
  

湿肿杂病加三高,味美药膳治最好
温邪就像阴雨连绵、不见阳光的天气,让人的“精气神”都萎靡不振。临床上长期缠绵难愈的各类疾病,多半是湿邪在作祟,幸好上苍赐予了我们荠菜、鲤鱼、薏米等驱走湿邪的“宝物”。
  有位年近50岁的老兄,突然迷恋起中医来,并且还时常借着看病的机会和我聊上几句。
  “大夫,我是爱上火的热性体质,为什么常喝凉茶、常吃败火药,还是感觉身体不舒服啊?”我为他打心底里喜爱并身体力行实践中医而感到高兴,不过,也知道他对于中医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寒、热”的最简单层次上。实际上,总也不见好的疾病都有更为复杂的根源,绝非单纯的寒热所能涵盖。
  这位老兄看起来很富态、颇有风度,我摸脉、看舌后,果断地对他说:“您的血脂、血压都挺高的,可千万要注意了!”因为他的脉滑数、舌黄腻,是典型的湿象,还夹杂着几分热象。这种湿热病很容易让人头身困重、乏力不爽,严重的时候,还会双腿浮肿、全身虚胖。
  果不其然,他拿出刚做的体检报告,上面明明白白的显示,他是一位典型的“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人士,尤其是血管里的脂肪,已经开始造成血稠,动脉粥样硬化也初见端倪。他还挽起裤腿,指着浮肿的双腿给我看,很担心会引发什么不治之症。
  这位患者得的是典型的湿热病,我给他开了7服《温病条辨》上的名方——三仁汤。告诉他这种病恢复起来比较慢,先吃一周中药试试看。一周后,他很高兴地告诉我,全身困倦的感觉减轻了一些,头脑也开始变得清爽了,“感觉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只是腿肿还没有什么明显变化。我趁机提醒他,先别高兴得太早,湿病最难治,一周有疗效已经相当不错了,还要打“持久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有点困惑地望着我,因为我曾经给他的很多朋友看过病,博得了“药到病除”的虚名,他就把我看得“很神”。我只好向他解释:单纯的寒病、热病都比较好治,几服药下去就会立竿见影(所谓的“很神”就是这么来的)。而“湿”病往往和寒、热、风纠缠在一起,换用时尚的说法是,湿和寒、热、风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团队”,像这种“湿热病”,如果只顾治湿,湿去则燥生,会导致热更旺;如果只顾治热,热去则寒生,会引发湿更盛。
  “看来,中医治病,也不能简单地见热治热、见湿治湿啊。”这位患者颇有感触地说。
  为了让这位中医爱好者更好地理解,我便打了个生动的比喻:中药就像一个人一样,偏于幽默则不会给*威的印象;偏于倜傥则不会给人稳重的感觉。但是,有3种“药食同源”的祛湿良药——荠菜、鲤鱼、薏米,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优良禀性:能够去湿而又不会生燥;能够清热而又不会生寒,就像是万里挑一、人人喜爱的完美“大众情人”一样。
  有了这3种食材,我便推荐给这位患者两张每天轮流更换的食疗药膳,让他能在喝汤剂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