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神了!连我最喜欢吃西瓜都知道!”她眼睛瞪得溜圆,似乎我“能掐会算”,“还有,我特爱吃清炒苦瓜,顿顿离不了。这可是我们女生的减肥美容食品哦。”我微笑了,在中医看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疾病。倘若是寒邪致病,如果没有外界之寒(比如,寒冷天气、空调冷气)侵入,则必有内在之寒(寒性食品、冷饮等)产生。西瓜和苦瓜都是典型的寒性食物,如果体质偏寒的人吃了,就特别容易“雪上加霜”酿成寒性疾病。
“艾姜煮蛋”,扫净人体恶寒(2)
也许有人会质疑:大夏天的我也喜欢吃西瓜呀,难道多吃了几块,就因为西瓜性属寒凉而把我吃成“冰疙瘩”了?对一般人来说当然不会。举个通俗的例子:每天的天气变化不定:有时寒,有时热,有时湿(雨、雾),有时燥,有时风……绝大多数人都不觉得怎么样,只有个别体虚之人会因为天气变化而经常感冒。吃西瓜致寒也是同样道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问题,但如果你体质偏于寒性,而且每天都大吃特吃西瓜、苦瓜这些寒性食品,那么,寒邪就会积少成多,乘虚而入。
听完这个道理,这位姑娘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虽然在月经前很注意不喝冷饮、碰冷水、吹空调,但是,饮食上还是没有刻意避开寒性食物,所以,西瓜之寒、苦瓜之冷,就趁机偷偷进入体内,让自己痛经的毛病屡犯不止。
“像我这样寒性痛经的姐妹们挺多的,我们到底该吃什么最好呢?”
我回答她说,我教你做一个“艾姜煮蛋”,不仅能养生治病,还能美味解馋呢。到中药店买一点儿艾叶、干姜,到商店买来鸡蛋、红糖。每次的比例是:艾叶10克、干姜15克、鸡蛋2个、红糖适量。做起来非常简单,将干姜切片,和洗净的艾叶、鸡蛋一同放进锅里,加适量清水,先用文火把鸡蛋煮熟。然后,把煮熟的鸡蛋剥壳,再放进锅里药汁中煮10分钟,加进红糖。好了,一道热气腾腾、火力十足的“艾姜煮蛋”就“出炉”了。吃蛋喝汁,美味可口,但功效完全相当于苦口的中药。
这道药膳来源于古代名方中的艾姜汤,其中艾叶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专治女性气血寒滞、腹中冷痛;干姜能去脏腑之沉寒,最擅治下焦虚寒、胃部冷痛;而在艾姜汤中加入鸡蛋和红糖,则能补血活血、扶正祛邪,让人尽享“热情”的美味。
一个月后,这个女孩又来复诊。她告诉我,每天吃一次“艾姜煮蛋”,这个月再来例假的时候,肚子一点都不痛了,以前的“冰脚丫”现在也有了热乎气儿。而且,她还把这个灵丹妙法告诉了她所有的闺中好友。这次来,她不是让我看病的,而是询问像她这样寒性体质的人,到底什么该多吃,什么不能吃?
碰上这样有灵性的患者,我打心眼里高兴。“艾姜煮蛋”不仅能治常见的寒性痛经,更能扫净女性体内的诸多恶寒症状,比如经常怕冷、手脚冰凉、唇舌青紫、小便清长、大便稀而不成形、肚子冷痛、月经紫暗夹血块等。这类寒性病症虽然名目杂多,但都可以靠“得温则舒”,“得温痛减”这条准则来辨别。
什么能祛寒呢?但凡热性、温性的中药乃至食物,都是清扫体内寒证的灵丹妙药,又何止艾姜煮蛋?我给她列了个针对常见寒性疾病或体质的食物宜忌清单:少吃生冷寒凉的黄瓜、冬瓜、藕、莴苣、荸荠、瘦猪肉、鸭肉、海蜇等食物,少吃西瓜、梨、柿子等水果,少喝绿茶、绿豆汤等饮品。多吃性属温热的韭菜、芫荽(即香菜)、牛肉、羊肉、鸡肉、鳝鱼、海虾等食物,多放葱姜蒜、辣椒、花椒、胡椒等热性调料,多喝生姜红糖水、红茶等饮料。女性朋友喜欢吃零食,还可以多吃点瓜子、荔枝、桃杏等小吃。有了这张清单,自己就可以制作“驱寒妙药”,比如,韭菜炒海虾、香菜爆鳝鱼、水煮胡椒牛肉片等等。
其实,普通人饮食的寒热风燥湿等属性和中药的药性没有太大的差异,只要你真正留意,生活处处有中医啊!
养吾浩然正气,生活处处有“人参”
对身体有病的人而言,无论是中药、西药,还是饮食、运动,乃至阅读、书法、娱乐等,都可以变为针对病患的有效之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为了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育一个人的“浩然正气”,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境界。
我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常常把“生病的根源”根据治疗难度和重要性,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分为3个层次:
“寒、热、风”相当于“中小学”层次,“湿、燥”相当于“大学生”层次,“气血之虚实”则相当于“研究生”层次。
其实,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种划分也非常实用,只要气血通畅,就可以一扫“寒热风湿燥”的侵袭。
对于气与血,又分为虚、实两类,虚为不足,实为太过。气虚和血虚,从外观上就容易一眼看出:气虚的表现是气短、神疲、乏力,那个成语“有气无力”生动地描述了气虚的症状;而血虚,则可以用成语“面无血色”来形容,也就是脸色淡白或萎黄,与“面色红润”、“满面红光”恰恰相反。
对气虚患者来说,人参是最好的补气药。有趣的是,人们常形容奸商拿着外形相似的萝卜来冒充人参,而萝卜的功效恰恰和人参相反,人参补气,萝卜泄气。如果气虚的患者喜欢吃萝卜,那么,就会使得气虚进一步加剧。
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回老家探亲,村里有位老大爷特别慈祥,小时候,老人常塞给我两个杏、三个枣什么的,所以,每次我一定要到老人家里去看看他。那一年,老人已经快80岁了,身子还挺硬朗,自己做饭、种菜都没有问题。不过我和老人聊了会儿天,发现以前颇为健谈的老人,这次却有些气短、声低、懒言。可能是因为很少见我了,老人挺高兴的,打起精神和我聊。我知道老人有可能是“气虚”的症状,就把从城里买回来的礼物——一枝东北长白山的人参送给了老人。
老大爷很过意不去,推辞道:“你这可是太客气了,咱们乡下人‘萝卜青菜保平安’,这人参可是太金贵啦!”我听老人提起萝卜,突然心里一动,对老大爷说:“您现在吃萝卜多吗?”
老大爷指了指窗户外的菜地,挺自豪地说:“你看我这老胳膊老腿的,还能自个儿摆弄这块小菜园呢,今年种了挺多萝卜的,天天吃。不过,岁数不饶人啊,最近开始觉得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老喽……”
我明白了,原来是老人毕竟年龄大了,身体的机能开始下降,这时候如果天天吃萝卜,就容易导致气虚的症状。萝卜当然是好东西,不过,就像孔夫子所说的“过犹不及”一样,如果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对于健康和疾病来说,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是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
为了说服老人,我只得给他解释,吃萝卜的好处是能下气、化痰,您看最近您的咳嗽痰多是不是好多了?“咦,你不说还没有觉得,这一阵儿确实是不怎么咳嗽了。”我继续解释,萝卜也全身是宝,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所以,还有人把萝卜说成了“天然小人参”。不过,这要看什么样的人吃,像老大爷这样岁数大了,气就开始不足,而萝卜正好能让人‘上下通气不咳嗽’,本来气就不够了,再让萝卜给通一通,那不就更不足了吗?所以,我让老大爷从当天晚上开始,就把人参和母鸡一起炖汤喝。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先别吃萝卜了。
虽然那时候我还年轻,但老人家却特别信赖我,立刻让女儿去鸡笼里抓鸡、杀鸡。反而我自己倒有点惴惴不安了,毕竟当时自己临床经验还不算很多,能否立竿见影治好老人的气虚证,还真不敢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没过多久,老大爷的女儿就前来告诉我,说吃了人参母鸡汤,老大爷这几个月说话接不上气来的毛病一下子好了很多,声音也洪亮了。作为一个医生,没有什么比听到病人痊愈的消息更加令人兴奋的。看来,我的诊断和处方是正确的。于是,我乘胜追击,告诉大爷的女儿,以后吃饭的时候,多给老人吃些黄豆、香菇、鸡肉等补气的食品,少吃萝卜、洋葱、空心菜这些耗气、破气的食物,老人的身体一定会恢复得更好。
“不过,老人就喜欢吃萝卜……”“那也得等老人病好了以后,才能偶尔吃点解解馋。”我打断她的话,“因为吃了萝卜、洋葱什么的,特别容易打嗝、放屁,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萝卜、洋葱能够把体内的气释放出来,本来老人的气就不足,再吃萝卜的话,那萝卜可就成了害人的毒药了!”
其实,容易气虚的人,可不限于老人。现在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中年人不爱锻炼,体质虚弱,常常感冒,一看就有些“萎靡不振”的样子,不喜欢说话,说话也声音低弱,情绪上胆小、把很多正常的举动(比如野游爬山、岗位调换)也看成是冒险,都是气虚的明显表现。
对这样的人,我告诉他们,其实,“生活处处有人参”,饮食上多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黄豆、香菇、鸡肉,就相当于给自己吃下平和而有效的“人参汤”,此外,还要更多从生活中找寻具有“人参”功用的人生养分,比如,我时常提议他们多读读李白的豪迈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来自于《金匮要略》的补血秘方
我知道,做妻子的经常为丈夫、也为自己炖上一锅芳香扑鼻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其实,便是把自己的浓浓爱意也融进了其中。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药物固然重要,而亲人的关怀、爱心,何尝不是疗效更佳的灵丹妙药呢?
提起血虚,似乎最能引起女性朋友的共鸣,因为女性每月一次的月经,都会让身体失血。所以,补血对于女人来说似乎更为重要。
其实,很多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的病人,也都会有“面无血色”、面色淡白的症状,甚至嘴唇、指甲也白得很明显,这也是血虚。我们医生给他们摸脉的时候,由于脉中血少,脉摸起来会很细(像是河水很少的细细溪流),要是看舌头的话,会发现舌头的颜色也是淡白色。又或者,有些人脸色淡白的表现并不明显,但是容易心神不宁、健旺多梦,这是因为劳神太过,而使得阴血暗耗。
著名医书《证治准绳》中说“血者,神气也,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所以,血与“精气神”中的“神”关系最为密切。而要全面调养人的精气神,从补血、活血入手是常见的中医治法。
很多人对血虚不以为然,不就是脸色不太好吗?我说,您千万别小瞧血虚啊,血虚严重了就容易引起心悸心慌、手足逆冷、便血、呕血,以及女性的崩漏重症。
我曾经诊治过一位常年带高三考生的中学男教师。他告诉我说自己睡不好觉,天天梦到学生上考场的情景,而且最近记忆力也大大不如以前,原来一道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