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环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能源、经济、环境-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量转换装置,尽管目前还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但其作为新一代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远期解决方案仍然被全球所看好。

  汽车能源动力技术的变革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混合动力有望在近中期逐步普及;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商业化大约在2020年以后。面向中长期的汽车技术发展,我国汽车所处的这一技术变革时期为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变革提供了历史机遇。

  机遇之一:中国的资源和能源状况适合发展新能源交通动力系统。中国缺油、少气、多煤,这一结构特点给交通能源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基于各种资源特点的多种替代燃料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地域辽阔和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基于煤炭的燃料工业、基于生物质的农业能源和基于天然气的各种气体燃料技术,从而实现交通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同时,从我国城乡布局看,城市模式以大城市群为主要特点,汽车燃料基础设施比较集中,有利于燃料清洁化管理和监督。我国广大农村,随地区不同,其一次能源资源特点也不同,这比较适合发展一次能源来源多元化、燃料制取和消费当地化的燃料供应体系。

  机遇之二:我国具有实现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变革的后发优势。从我国汽车发展阶段看,具有后发优势。尽管发达国家政府均大力推动各种代用燃料汽车的应用和向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转型,但是其传统汽车产业庞大,石油基础设施完善,消费习惯难以转变,实施转型社会成本高昂,转型难度很大。而我国汽车工业刚刚发展起来,汽车普及率低,因而在汽车动力系统发展战略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相对常规汽车而言,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政策得当,可以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转型。

  机遇之三:实施汽车动力系统变革,是多年来我国发展清洁汽车和电动汽车成功实践的战略总结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对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实现我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的战略考虑,“九五”期间,科技部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实施了“清洁汽车行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国已有燃气汽车22万辆,加气站700余座,年替代石油150万吨。而且天然气汽车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预计今后几年将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十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投入亿元,是最大的科技专项之一。全国200余家单位、2000多名骨干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实施,初步形成了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小型纯电动车辆已经开始小规模产业化,混合动力汽车已有多个车型通过国家认证成为产品,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示范考核运行阶段。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这为我国汽车动力转型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人才和实践基础。

  二、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发展的战略选择

  基于我国汽车能源动力系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国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发展目标应当是立足转型、尽快转型。但是,新型汽车能源动力系统与现有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我国当前汽车产业发展和节能环保问题还要靠现有汽车能源动力技术解决。为此,应当选择一种“过渡”和“转型”并行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发展节能汽车解决近期的能源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开展新能源汽车研究,瞄准未来汽车竞争制高点。

第一节  世界气候政策
第一节  世界气候政策

  气候问题关系到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lPCC)发表的评估报告指出,地球表而平均温度在20世纪大约升高了℃,预计在1990…2100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还要升高~℃。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日常生活。

  各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量增加是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世界各地极端天气现象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由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简称IPCC)的推动下,1992年_5月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枢架公约》),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7年12月,公约已拥有192个缔约方。《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框架公约》第三条还确立了用于指导缔约方采取履约行动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出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行动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特殊情况原则;预防原则,各缔约方应采取预防措施,预测、防止或尽量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并缓解其不利影响的原则;促进可持续发展原则;开放经济体系原则。《框架公约》号召各个国家自愿地减排温室气体,特别是《框架公约》附件1所列的工业化国家缔约方应当带头按照《框架公约》的目标,改变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制定国家政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保护和增强温室气体汇和库,减缓气候变化,定期就其采取的政策措施提供详细信息。

  《框架公约》本身不足之处是其最终目标并未明确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稳定在什么浓度水平上。一旦这一浓度水平得以确定,将对全球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防止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表面上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环境问题,但实质上牵涉到了各缔约方能源消费总量和效率问题,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所以自《框架公约》生效以来,各缔约方,尤其是对现在温室气体增加负主要责任的工业国家,几乎均未采取有效措施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京都议定书》

  由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只是一项框架公约,没有规定具体的减排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为此于1997年12月11日于日本京都召开的《枢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各缔约国经过异常艰苦的谈判,终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为各缔约方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化减排和限排指标。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到2012年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包括6种气体,一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利昂(氟氯碳化物)等。其中最大排放国美国削减7% ;欧盟各国8%,日本减少6%,加拿大削减6%;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发展中国家包括几个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如中国、印度等并不受约束。这一协议被称为人类防止全球变暖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为发达国家规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文件。为帮助各缔约方实现它们的承诺,《京都议定书》制定了三种灵活机制,即联合履行、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根据这些灵活机制,发达国家可在它们之间及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一定项目,转让或购买排放许可,以最低成本,达到它们减排的目标。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条件是55个《框架公约》缔约方批准,且其中的附件一国家缔约方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之和占全部附件一国家缔约方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5%以上。由于美国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占附件一国家的%,在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要达到生效条件,意味着几乎所有其他附件一国家都必须批准。俄罗斯因占1990年附一国家的排放量而持有决定《京都议定书》生死的一票。在俄罗斯于2004年11月18日向联合国正式递交加入文件后,《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截至2007年12月,共有176个缔约方批准、加入、接受或核准《京都议定书》。

  三、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巴厘岛路线图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三次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于2007年12月3一巧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来自《框架公约》的192个缔约方,以及《京都议定书》176个缔约方的11 000多人参加了此次大会。据悉,这也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会议。

  1。会议主要成果

  会议着重讨论了“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发达国家应进一步承担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等一系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这次大会为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创造机遇,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大会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与会各方还同意采取一系列步骤,以立即进一步贯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现有承诺,这些步骤对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它们包括:①适应气候变化。由《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资助的、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基金安排将在全球环境机构的管理下进行。②采取技术步骤。会议同意开启“战略性项目”,提高投资水平,推动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转让。③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各方确认要采取进一步行动减少这类排放,并支持相关能力建设。

  此外,大会还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份评估报告( AR4)的重要性、小规模植树造林、碳捕捉与储存、最不发达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等问题达成协议。

  2。巴厘岛路线图

  经过两个星期的艰苦谈判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7年12月15日终于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它将为人类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指引前进方向。美国起初反对这个方案,后来由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最后接受,会议终于取得突破。欧盟及发展中国家向美国让步,接受折中方案,放弃要求在议定书正文内明确减排目标,改为执行“路线图”方案,各国将在未来两年内举行会谈,2009年将在丹麦召开下一轮气候变化大会,届时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