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环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能源、经济、环境-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国1951… 2004年期间年平均地面气温变暖幅度约为℃,线性增温速率约为每10年℃,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高得多。近半个世纪的变暖在东北、华北和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更明显,多数台站冬、春、秋季升温比夏季明显,夜间最低气温上升比白天最高气温显著。多数台站平均气温日较差明显下降。近50多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炎热口数未见明显增多,但寒潮、霜冻和低温日数却显著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快速的城市化及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对我国多数地面台站记录的气温趋势具有明显影响。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国家级台站附近1961… 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占全部增温的39%以上。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保留着城市化的影响。1961… 2004年期间我国对流层中下层气温增加趋势仅为每10年℃,比国家级地面站观测的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地面台站记录的增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

  当然,即使消除城市化的影响,我国近半个世纪地面气温仍呈较明显的增暖趋势,这和迄今报道的全球变暖是一致的。但是,考虑城市化影响以后,不论中国还是全球,陆面气温增加速率可能要比目前的估计值来得弱。这一判断对于气候变化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气候变暖的历史透视

  气候变暖问题主要是一个年代到世纪尺度的地球大气变暖现象。要了解气候变暖的背景和原因,需要有覆盖全球的足够长的观测资料序列。但是,全球陆地上的气象站多数只有不到l00年的记录,难以满足气候变化检测研究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试图采用代用资料恢复过去更长时期地面气候要素的变化。常用的气温代用资料包括树轮宽度和密度、历史文献记录、冰芯氧同位素、珊瑚和石笋化学成分等。利用这些代用气候资料,已经对过去1000多年全球陆地、北半球陆地以及中国区域平均的地面气温进行了重建。由于代用资料点分布稀疏,一些资料时间分辨率较粗,部分资料对气温变化不够敏感,单点气温重建的方法不同等原因,对同一区域重建的长时间气温序列还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现有分析一般表明,北半球陆地上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气候较暖,称为“中世纪暖期’;15世纪以后直到19世纪末,气温较低,称为“小冰期’;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以来,气候再度变暖。对于“中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和“小冰期”的寒冷程度,特别是20世纪气候变暖相对于“中世纪暖期”的地位,目前还难以形成共识。

  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北部,近100年的增暖可能是过去1 000年里前所未有的。但对于我国东部冬季和年平均气温的重建则说明,20世纪气候的变暖可能尚未明显超出“中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东部在公元1000…1310年间表现出了与北半球“中世纪暖期”相对应的温暖阶段,14世纪到19世纪的“小冰期”也有清楚反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全国地面气温上升显著,但截止到80年代末,增温似乎也并未明显超过“中世纪暖期”水平。

  可见,当前具备的长时间古气候序列还没有令人信服地表明近百年的增暖是异常的。一些研究认为,太阳和火山活动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自然振动对长期气候变暖可能具有重要影响。显然,从古气候学角度看,现在还不能确认,20世纪的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在近百年全球和区域增暖的历史地位问题上,今后仍有很多上作要做。在利用代用资料重建古气候序列时,需要对不同类型代用记录的确切气候指示意义及其局限性有深入了解。如近1 000年左右北半球陆地气温序列主要依赖树轮宽度和密度资料。树轮资料是气候指示意义较明确、时间分辨率较高的良好代用记录,但对于准确重建年代以上尺度地面气温变化,它也有不少局限性。其中包括:大气CO2浓度增加本身对树木生长的影响难以完全消除,不同区域树木自身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难以精确描述和分离,重建序列在各个时间尺度上的振幅明显小于实际气温变化幅度等。在更长时间尺度上,陆生植物花粉是较好的古气候指示物,但在许多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陆地植被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十分明显。在这些地区,古植被与当时的气候没有达到自然平衡,用花粉重建近几千年的气候演变史,其可信程度就不会很高。

  4、气候变暖的可能原因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原因的学说及其分支估计有上百个,将这些假说归类为11种。如果再结合其它研究的成果,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全球气候变化的16种原因,它们包括:

  (1)太阳辐射的变化;

  (2)宇宙沙尘浓度的变化;

  (3)地球轨道的变化;

  (4)大陆漂移;

  (5)山地隆升对大气环流和环境的影响;

  (6)洋流的改变;

  (7)海冰的变化;

  (8)大气温室气体的变化;

  (9)大气气溶胶浓度的变化;

  (10)极地同温层云量的变化;

  (11)极地植被的变化;

  (12)大陆沙尘气溶胶相联系的“铁假说”;

  (13)大陆C3植物向C4植物的转化;

  (14)天体撞击;

  (15)火山爆发;

  (16)地核环流作用等。

  这些假说一方面使我们眼花缭乱,但另一方面也可见这一科学命题的复杂性,它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科学难题并不是偶然的。

  影响地球表面气温变化的因子很多,但一般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两大类。就自然因子而言,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气候系统内部的多尺度振动都可影响全球或区域气温变化。由于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历史序列资料可靠性不高,以及人们对气候系统如何响应太阳输出辐射变化认识的局限性,目前还无法准确评价其对全球和中国气温变化的影响程度。海洋一大气系统年代以上尺度的低频振动,如北大西洋涛动(NAO)、北极涛动(AO)、太平洋年代涛动(PDO)或ENSO的多年代振动,对全球和区域气温也具有重要影响。人类活动则主要通过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对地面气温变化产生影响。

  目前多数气候学家认为,最近l00年的全球和中国气候变暖,特别是最近50多年的气候变暖,可能主要是由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CO2 、CH4、N2O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人类也向大气中排放了SO2等化学物质,生成硫酸盐等各种气溶胶,引起大气化学过程辐射过程和云物理过程的变化,导致近地表辐射平衡和气温的改变;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陆地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区域或局地气温发生变化,同时也向大气中排放额外的温室气体和矿物性气溶胶。此外,包括农业灌溉等人类活动还会影响区域甚至全球的陆地蒸发量,造成大气水汽含量增加。水汽是比CO2等气体更有效的温室气体,其含量增加也可能引起气候变暖。

  目前气候学界达成的“共识”,即认为过去50年的气候变暖很可能是由CO2 、CH4、N2O等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主要是基于观测事实和气候模式分析。模拟研究一般采用全球气候模式,考虑自然强迫因子如太阳和火山活动,以及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等,模拟20世纪气温的变化。这些研究表明,当只考虑自然强迫时,模拟不出来20世纪的气候变暖;当只考虑人类活动时,基本上能模拟出20世纪的变暖趋势;而当输入所有的强迫时,模拟与观测的气温变化吻合得最好。由此表明,影响20世纪气温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在近50多年的气候变暖中起主导作用。

  对于1950年以前至少7个世纪北半球气温变化,一些研究也给出了解释,认为可能主要是火山爆发和太阳活动引起的,但20世纪初的增暖仍然和人为强迫影响有关。 20世纪火山活动主要施加一个弱的变冷作用,这类似人为排放的气溶胶效应,使全球地表趋于变冷。由于火山和人为气溶胶抵消了一部分增暖,因此若单独考虑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效应,其导致的20世纪气候变暖可能比观测到的更大。

  多数研究者还相信,人类活动不仅引起全球平均地表气温明显上升,也是造成暖夜、暖日和热浪增多以及冷夜、冷日和寒潮减少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指出,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已经使欧洲2003年夏季那样的高温热浪风险显著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节  地球的形成与早期地球
第二章  地球环境及气候变迁史

  第一节  地球的形成与早期地球

  1、地球的形成

  在自然科学中,研究地球以外宇宙环境中各种天体的运动、结构、起源和演化的基础学科叫天文学。现代天文学认为: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普通成员。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它是一个半径约70万公里、表面温度达6000K的气体球,其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K发生着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太阳系有八个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运行着几十万颗小行星。太阳系中质量较小的天体还有慧星和流星。

  晴朗夜空中有一条横亘天际的光带,被人称为银河,它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叫做银河系。银河系的发光部分直径约7万光年,最大厚度约1万光年,有大约2000亿颗恒星,太阳是其中的一颗普通恒星。太阳系中除恒星外,还有不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团块,称为星云。

  在银河系之外还有数以10亿计的庞大天体系统,与银河系属同一结构层次,统称星系。成百上千个星系成群在一起成了大的星系团,更大的叫超星系团。

  星系团—星系—恒星—行星二这就是人类认识到的宇宙。银河系是星系之一,太阳是恒星之一,地球是行星之一。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温度极高1000亿K、体积极小的奇点。在距今约200亿年前,由于目前尚未弄清楚的原因,这个火球发生。‘大爆炸”,诞生了宇宙。大爆炸使物质四散飞出,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逐渐下降。原先存在的质子、中子、电子等一些基本粒子结合起氢、氖、氦等元素;以后又逐渐形成星云团、星云、恒星、太阳、地球。至今,宇宙仍在膨胀。

  星系是由数十亿至数千亿颗恒星和气体尘埃等星际物质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是构成宇宙的基本成员,其大小从数干到数十万光年,但同尺度超过100亿光年的宇宙相比,充其量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现在望远镜能观测到的星系数目估计有十亿个。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星系内部时,它也有自己的演化史。人们可以通过考察距离不同(因而年龄不同〕的星系来研究它们的演化历程。    

  恒星是星际空间中的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形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