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是天下的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广东人是天下的眼-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楔子(1)
楔 子
  (一)
  “广东人是天下的眼”,这是今天海内外对广东人的美誉。
  其实,广东人昔年并没啥了不起。
  广东这块地方,古昔是历代朝廷不屑管的地方。但是,也是皇帝老子咬紧牙关发泄心头恶气,惩治不听话、与自己过不去的所谓“诤臣”和“罪徒”们充军移居的去处。
  古时,广东称南蛮,也称化外之地。所谓岭南人也叫葛獠人,自耕自足,少与外界交往。披览历史,可知历朝统一中国的开国皇帝很少亲征粤境,只是派了一些并不出名的将校入粤叱喝一阵子,便把粤人臣服了。秦朝的赵陀可说是最先入粤的朝廷偏将之一。臣服南粤之后皇帝给他的官印只是龙川县令。他嫌官太小,驱兵驰骋岭南,最后闹独立,建了个“南越国”,建都于番禺,地盘千里。后来汉朝皇帝也懒得去管他,于是他们一下子当了南越王七十多年。爷孙过足了当“南越王”的瘾。
  以后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李纲、苏东坡、寇准等大臣都因对朝政有不同见解,与皇上发生意见分歧,惹怒了天子而被踢到岭南来,受尽万里风尘之苦,骨肉分离之痛,甚至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像苏学士那样赔了爱妾王朝云的金枝玉质、一缕香魂,寇准老先生甚至赔了尊贵的性命!
  广东这块地方,开始受人注目的,应该算是大洋彼岸那些长着红头发、蓝眼睛的人种发明了坚船利炮之后。他们把那边的洋货运到文明古国来换取丝绸瓷器等土特产的时候,才引起国人,特别是皇帝老子的注目。
  广东海岸线甚长,靠船的地方甚多。因地方僻远,外国人来了要进入中原京城捣乱仍要走很远很远的路,而广东的官僚猎取了洋人送来的玛瑙、象牙等珍稀洋货,都会乖乖地不远万里送给皇帝老子尝鲜,于是京畿上下对广东开始刮目相看。广东人从此也开始“牛”起来了。
  于是,先后就有了大臣常常有事没事地莅粤兜风,有了洋货的进贡规矩、有了“十三行”、有了“鸦片战争”、有了林则徐……
  于是,神州大地,人们开始用第三只眼睛端睨着海岸线上那些湿漉漉的广东人……
  准确地说,广东人开始成为天下的眼,成为中外关注的亮点,应该是以开辟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门户……广州十三行开始。
  清康熙平定了台湾之后就大开海禁,开海贸易,刹住了广东沿海的历年走私活动,让外国人明明白白,公公开开到中国贸易,但是清廷开初的贸易还像闺房小姐那样羞羞答答的。搞了几年,吃了甜头,到乾隆皇帝时,广东已成为“天子南库”,富得流油,世界各国商贾都云集于广东贸易,中国内地的“晋商”、“徽商”等也挤到广东来谋利,京都的大臣,皇亲国戚也有事没事地喜欢来广东玩玩,捞取外快……
  这一有限的开放,整整延续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来,位于珠江畔的十三行,白色洋房拔地而起,五光杂色的异国旌旗猎猎飘扬,成为一幅迷人的风景。
  在这一百多年中,广东成为清代对外文化的窗口。康熙于1692年颁布“容教令”,允许欧洲传教士在尊重中国礼仪的前提下,可以在中国传教。康熙还批示:“西洋人内若有学问或行医者,必着送至京中”。广州十三行一时出现了数不尽的画坊,有数百人的画工,专门画西洋画,这些画传到欧洲等地,至今仍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美国人碑治文还于公元1832年5月在广州创办了《中国丛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国情,传播中国文化于海外……

楔子(2)
在这一百多年中,因传教而开阔了视野的广东花县人洪秀全不满清廷的统治,利用教会进行活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几乎推翻了清王朝……
  19世纪末,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在香港学西医的孙中山秘密组织“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广结海内外有志之士,经过十几年不懈斗争,终于成功地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初,广东又成为中国大革命的策源地。聚集了陈独秀、毛泽东、潭平山、张太雷、周恩来等共产党的精英,与孙中山的国民党精英在这里举行“国共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以广州作为大本营,开始东征、北伐,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广州再一次成为人们注目的革命圣地……
  直到公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人因耐不住新的“闭关自守”的封锁,在香港那边繁荣的市场经济诱惑下,数以万计的广东人逃出国门奔往香港那边去淘金,国家派了大量军队也阻拦不住,被打倒后第三次上台不久的*莅粤考察发现后,曰:“这不能怪我们军队阻拦不住,这是我们政策出问题”。于是,这位了不起的老人不久就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改革开放的春潮首先就在广东大地汹涌起来。没几年,广东就富得流油了……广东再一次成为中外注目的神奇土地……
  于是世界各国不同人种露出惊讶的眼神,广东人成为他们研究这个东方大国的窗口和标本。
  (二)
  其实,研究广东人并非很难。
  表面看,广东人很容易识别,他们都操着一口很不标准的、带着粤语潮语的普通话,大都喜欢穿着笔直的西装或时髦港式的衣裙。但广东人最主要的还是眼*亮。他们大都有一双灵秀、敏锐的眼睛。倾听人们讲话时,目不转睛,注视对方;思考问题时眼神笃定;决策事情时眼光闪亮,毫不游离。尤其是广东潮州姑娘大都是双眼皮,眼睛特别明亮,眸子黑溜溜,轻轻一转,含情脉脉,就连82岁的杨振宁博士也神不守舍,一口气当上了潮州人的鹤发贤婿。许多中老年的广东人,他们经历了沧桑世事,大都乐意行善,于是那双眼睛又增加了一种善和、友好、慈爱的光芒。因此,他们产生了可说是天下最慈悲的慈善家,普救众生的事,他们大都走在前。……如救济汶川大地震,广东人一下子捐出了人民币50多亿元,等于国内外的十分之一……
  广东人大都个子不甚高大,讲话大都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像山溪的叮当流水,听他们讲话像听一首轻音乐。但他们大都善于察言观色,当他们发觉你脸上有不快的迹象时,他们就会马上转移话题,讲些让你高兴的事。所以,他们许多人是战场、商场的谈判高手,也产生了许多像黄遵宪一样有成就的外交家。……当然有的人便送给广东人两个不褒不贬的字眼:“乖巧”。
  因为与大海为邻,日夜听到大海的涛声,有许多海滨居民还整天扬帆与大海搏斗,炼就了坚强的性格。因此,他们有许多优秀者都具有坚毅的眼神。只要他们看准了一个方向,就会坚韧不拔、永往直前,不达目的,永不罢休。因而就产生了许多着名政治家、军事家和革命家。如冼夫人、张九龄、袁崇焕、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叶挺、彭湃、叶剑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商界巨子、世界级富商,如霍英东、曾宪梓、李嘉诚……当然,有的人对广东人那种一往无前的品质不理解,也送给广东人两个带有贬义的字眼:“固执”。 。 想看书来

楔子(3)
目前在广东境内真真正正的广东本土人并不多。据史载,真正的广东本土人则是蛮荒时代的百越人。主要有黎瑶族和畲族。
  广东人大部分从中原而来。秦朝以前,广东境内居住的就是那些南越族和南越族的先民。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把许多“流徙民”强制迁到岭南,“与越杂处”。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移。中原汉族人开始进入当时偏僻的南越居住地。此后,中原汉族人一次又一次南迁。历史上汉族人几次大的南迁和经过几次民族融合,南越族基本同化于汉族。
  据目前广东有关姓氏族谱记载,绝大部分的姓氏的先祖均为中原迁徙而来的。就拿中国姓氏最大的王姓来说。王氏始祖原为山西太原。十一世孙错,仕为魏大将军,历数世以后,因避秦乱,分迁各地。王氏一系,初则卜居山西太原,后徙福建。至南宋宝庆三十五年(公元1244年)因胡乱,淳质公令王氏祖妈秦氏携五男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到广东海阳县元歌都下饶堡凤凰山下之东坑尾王厝斗,此乃王氏进入广东之一大族。
  广东另一大姓氏黄氏史祖源于山东、老祖公于宋太祖赵匡胤三年间考中进士,任江夏受封侯,后改江夏刑部尚书;为官正直,因年老返山东。教诸子曰:“因吾在职时,曾过闽粤地山水秀丽,土地肥沃,尔等可前往,自寻胜地,立下纲常”;“吾族大矣,极宜分居”,诸子受命。临别时又训诸子,以后代代相亲相爱,并写下族谱诗,现在本氏流传不衰。诗曰:“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垂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保佑,三七男儿永炽昌……”
  广东郑氏,相传入粤更是奇特。广东潮汕有两座丞相墓,即陆(秀夫)丞相墓和郑清之丞相墓。郑清之是南宋一位贤相,历来受史学界好评,而却埋名葬身于粤首的海山岛上。淳佑八年(1248年)蒙古兵侵宋加剧。理宗复召郑清之率兵御敌,转战于泗水、涡口、木库等地,皆获胜。理宗颁封他为太帅、左丞相兼枢密使。他自知年老,坚辞这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要职,愿依前封。过了三年,他年届七十有六,已是体弱多病,自知回天乏术,十疏乞归,理宗方准。晋封齐国公致仕。他自知在朝因直谏得罪甚多,为后代安全计,决意择僻远之地避势。他带着樊氏夫人所生四子,经福建后乘舟入广东,定居海山岛。不久,郑清之病逝,其子辈遵嘱将他葬在岛上的大王山处,碑石简陋。后朝廷闻他已故,“帝震悼,缀朝汨,特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赐谥宗室”。郑清之的子孙为避横祸,改姓陈。宋末,元兵入粤,他的后裔为防不测,离开岛潜居,至明初,郑清之的子孙才恢复郑姓,并在粤地广为繁衍。
  至于粤境的陆氏、文氏,传说就是宋末丞相陆秀夫和文天祥的后裔。泱泱南粤,百姓千万。其实大都有来头,大都是从中原等地而来。
  (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广东人很懂得生活,最注重宅居。这也跟他们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从地图上看,广东整块版图都濒临大海。其实,广东一半以上还属于山区,只是从山里走到大海比内地的四川、云南、贵州等近许多而已。
  岭南地区的气候既属于夏热冬暖类型又属于温热气候范围。“湿、热、风、雨”四个字概括了岭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气候环境也就决定岭南民居的特色。

楔子(4)
岭南传统的民居主要有广州地区的骑楼、竹筒楼、西关大屋、潮汕大屋以及客家土楼。
  骑楼是具有浓厚的中国南方特色的建筑设计,在华南及台湾等地均十分常见。建筑物一楼邻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今时的骑楼一般地下(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徕生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