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莽篡汉传-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交到楚国就封,留下儿子刘郢客在长安跟著名儒士浮丘伯学习。到刘郢客学成回国,父子俩便在楚国大力倡导《诗经》研究,使楚国成为汉朝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术中心。

  刘交死后,刘郢客继承王位。可惜刘郢客也是早逝,在位仅4年,王位由他儿子刘戊继承。刘戊有些野心,跟他父亲和爷爷这两位学者型的国王不同,继位楚王后,竟跟随吴王刘濞谋反,最后导致国除。所以,到刘交的四世孙刘向时,昔日的王侯已家景落索。当然,家道传统仍在。刘向承袭家风治学,具有良好的儒学修养。于是,有朝中大臣向汉宣帝推荐刘向的学问。汉宣帝便召见刘向,面试过后,拜为谏大夫。

  随着儒学的发展,有许多新问题产生了。比如,各地儒士对儒家经书的理解存在分歧,就分化出许多流派,并有官学和私学之分,造成思想混乱。汉宣帝决定统一这些分歧,于前51年,在皇家藏书殿石渠阁召开盛大的学术会议。一时间,各地学者济济一堂,萧望之、韦玄成、刘向、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戴圣等当世名儒均有出席会议。汉宣帝也亲临会场聆听,时常在大家争辩得面红耳赤时,也忍不住掺和些意见的。

  刘向在大会上作了有关“五经”同异的专题发言,获与会者高度赞赏,汉宣帝也深感赞同。会上,较重要的还有戴圣关于《礼记》的发言。大会后,原属民间私学的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和谷梁《春秋》等,都进入了官学。

  前48年,汉宣帝驾崩,子汉元帝刘询继位。汉元帝的作风,素以仁德好儒而闻名。继位后继续执行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政策,继位初年,即下诏以皇帝的名义奉祀孔子,使孔子获得无与伦比的社会地位。与他早年周游列国时处处碰壁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刘向因为他的儒学修为,继续受到汉元帝的重用,他接连升职,由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为当时辅政4大臣之一。

  但是,社会矛盾已日益尖锐起来,主要是土地兼并问题,造成大量农民破产。汉元帝尝试通过推行“纯任德教”的方针来克制暴力,缓和社会矛盾。但效果不理想,社会两极分化无法消除。刘向用阴阳灾异的办法来推论时政得失,并建议汉元帝弹劾外戚,调和阴阳,以此来控制社会分化。但这建议,客观上挑起了刘氏王公与外戚的矛盾,因而被汉元帝撤职查办,并判入狱。

  两年后刘向出狱。这是一段清闲的日子。他得以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写下多篇重要作品。包括《洪苑行传论》、《新序》、《说苑》、《列女传》、《别录》、《九叹》等,其中,《别录》是中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是刘向最具开创性的学术成就。 。 想看书来

第二十四章
前33年,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刘骜继位,时年18岁。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汉成帝也是一位仁爱之君。前31年,汉成帝登基才2年,即下诏减天下赋钱,希望减轻人民负担,让人民休生养息。

  象父亲汉元帝一样,汉成帝对促进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抱着明确的责任意识。他重新起用刘向,先为中郎,后领护三辅都水,再升光禄大夫,至中垒校尉。

  刘向有3个儿子,长子刘伋,是《易》学专家;次子刘赐早逝;少子刘歆,自幼受父兄影响,六经、诸子、诗赋,无所不精。前26年,汉成帝下诏继续搜求各地遗书,以丰富国家收藏。同时令将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秘室藏书集中到石渠阁,由光禄大夫刘向为负责人,领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医李柱国等学者,对所藏书籍进行系统的编目整理,刘歆以刘向的特别助手的身份,参加到这项庞大的工程中。

  学者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对书籍的篇章文字等进行校雠和勘定。这是一件枯燥乏味,繁难艰辛的工作。他们首先要对阁藏中各种版本的书籍,选定篇目,将重复的去除;然后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最后勘定书名,誊清新本。

  刘歆在整理献王刘德送上的藏书时,发现《周官》一书,但并无作者姓名。

  “这是谁写的书呢?”

  这问题对刘歆很吸引。

  从内容上看,这书不可能是出自一个普通人之手。因为,书的内容丰富,气派宏大。但要说是出自古时代某位名人之手,那又会是谁写的呢?他为什么写这本书,写成之后为什么又一直没人知晓呢?

  “作者显然是怀着巨大的雄心壮志,要把整个时代记录下来。这写作胸怀,的确非同凡响。不管是那一个朝代的人,能写下这本书的,绝非普通的平凡人。”

  “这本书是大制作。天下九州,天文历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普通人是写不出来的,但如果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所写,理当为当世学者所注意,怎么过去都没人听说过有这么一部书?”

  “是这个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易》、《诗》、《书》、《仪礼》、《春秋》等书,都是知道这些书是从那儿来的,都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可考,谁写、谁传,很清晰。但这部《周官》,是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到,不知谁写,不知谁传,书中的内容,在之前的文献中也不曾见有人提到过。”

  “按刘德的看法,这部书应是《尚书》轶失的《周官》篇,所以,他取名为《周官》,并取《考工记》补其中已亡轶的《冬官》篇。”

  “这不可能。只是刘德取了这个名罢了。但这篇不可能是《尚书》的《周官》篇。”

  “单从内容上看,这或者是有可能。”

  “但如果这是《尚书》中的《周官》篇,就很不合理。《尚书》二十八篇,每篇不过一、二千字,而《周官》一篇有四万余字,一篇的份量几乎等于全书了,这不可想象。”

  “会是战国时期的人写的吗?”

  “如果是战国时期人写的,我们一定会知道作者是谁。因为,这书的内容就不是当时现实制度的记录,而是作者的理想规划。按常理,书成之后应该拿出来与别人交流,但诸子百家均没有人提到过这本书。可见这不可能是战国时人写的。”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会不会就是为了收藏,而不是与别人交流呢?”

  “谁会花这样大的力气去规划一个并不存在的制度,记述并不存在的内容,然后只是为了收藏呢?这很难解释。”

  “如果说这部书是周朝时人写的,那么,这就是可能的。因为,这就是当时现实的记录,写出来就是作为资料收藏,而不是为了与别人交流。所以,就没有流行出来。”

  “这部书的内容其实枯燥,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是资料的原始记录,对事物的记载,对一些学者而言,有研究价值,但没有阅读价值,人们在阅读这部书中,找不到乐趣。我们也是这样感觉的吧?所以,知道的人少,是完全可能的。反过来想,如果知道这部书的人多,反而不正常呢。”

  学者们纷纷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周公?”

  “周公!”

  “一定是周公!”

  “这是他对周朝制度的规划书和记录。那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他要给我们后人留下关于那一个时代的记录。让我们了解他们的理想和他们的制度设计。这是周公致力于天下太平之遗迹。一定是周公。”

  如果这书是周朝人写的,不可能再有别的人,只可能是周公旦的著作。只有他才有规划周朝制度的需要量,只有他才有记录周朝制度的需要。也只有他,才具备写作这一部书的条件和能力。别的可能都是难以置信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刘歆认定《周官》是周公的作品是合理的。因为这是周公的作品,记录了周朝的制度,而孔子以复辟周礼为己任,因而,这篇《周官》应列为儒家经典,且为了与《尚书·周官》相别,刘歆将此书改名为《周官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十五章
学者们在刘向率领下,兴高采烈地向汉成帝汇报这一成果。汉成帝听到以后,也是十分高兴。发现了周公亲手写下的作品,这实在是太有意义的重大成果了,这也是他这位皇帝的光荣。

  汉成帝要升刘歆的官,拜为中常侍,便令内侍取来衣冠。

  但左右提醒他:

  “未告诉大将军,恐怕不妥。”

  古时代中国的皇帝与西方不同,并无绝对之专制权力。尤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帝王们的自由其实是受到了许多限制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汉景帝时,窦太后召博士辕固生问:

  “你觉得《老子》这书怎么样?”

  辕固生说:“《老子》这本书,说到底,也就是一部小家子作品。人们在私底下说的话而已,是个人的修为,端不上大台面的。”

  窦太后生气了:“哦,按你这么说,就只有你们那套象绳索般地约束人的理论才是好东西了?”

  窦太后就罚辕固生到猪圈里去与猪搏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履行君王的职责,大臣承担大臣的责任;父亲履行父亲的职责,儿子承担儿子的责任。儒家的理论,对君王是有一定约束作用的。所以,加官封爵的事,也不是皇帝一人高兴就能说了算的。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也不仅是个人兴趣而已,她是看到儒学理论上至帝皇下至臣民,都是有一个约束的。

  汉成帝说:“此等小事,有必要劳烦大将军吗?”

  中常侍是一个仅有虚衔的加官,只是能获此光荣称号的,多为皇帝爱幸之臣而已。封这么一个官,有职无权,又不会增加国家负担,确实只是小事吧。

  但左右皆叩头争辩。

  汉成帝没法子,唯有急召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入朝。

  在等候王凤上朝的空闲里,汉成帝让刘歆诵读诗赋。刘歆便给汉成帝诵读《诗经》,汉成帝甚为欣悦。随后,便问了一下他们整理典籍的工作情况。鼓励他们好好干,因为,这可是利于子孙发展的大好事。

  不久,一位50多岁的老者匆匆而来,他拜见过成帝。成帝让他在自己右边的位置上坐下。他就是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皇上的亲舅舅。

  大司马大将军是宰辅之官,自汉武帝托孤霍光后,大司马大将军尽管位在丞相之下,但实权则在丞相之上,主持朝中军政事务。

  汉成帝又让刘歆再诵读了一篇诗赋,并让他阐释。他向王凤表扬刘歆见识,并说要封他中常侍的官。

  王凤认为不太合适。中常侍虽为虚衔,但奖惩要恰当。他建议汉成帝封刘歆为黄门侍郎,这个官位虽比中常侍低好几级,但是宫门之内的郎官,职责重要,也非虚衔,是有薪俸的。

  成帝觉得王凤的这个建议倒也满合适的,不再另议,封刘歆为黄门郎,待诏宦者署。

  从此,《周礼》便成为儒家经典而得到传播。

第一章
天色仍是深沉的,然而,鸡鸣了。

  内侍宦官陈衡提起油灯,急急走往皇上的寝室。他的工作,就是侍奉皇上起床。他轻轻推开门,发现汉成帝刘骜已坐在床沿上。

  他连忙放下油灯,跪在地上请罪。因为,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