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莽篡汉传-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武王发走下车,神情严肃,体态庄重。他望了眼前略有些破损的巨大宫殿,缓步蹬上殿前台阶,各路诸侯、王公大臣跟随他进入殿内,。卫队迅速跑步散开,把王宫包围起来,以免有闲人进入。

  商朝的大祭师尹佚筴早已在宫内恭候,他也是盛装打扮,头顶上插着雪白的羽毛,羽毛高高地直立起来,这样可以让站在远处的人能看得到他。尹佚筴引导周武王走向祭坛,祭坛前,十一弟毛叔郑手捧明水,九弟卫康叔拿着布席,周族宗亲召公姡米疟也燃牢铮W派冢丫诹皆蚬Ш颉

  尹佚筴请周武王止步,自己再向前走了两步,然后跪下,伏低身子让头紧贴到地上,连续做了三次,敬拜上天。他站起来,回转身,对着眼前的众人,以缓慢的语调朗声道:

  “祭天开始。”

  毛叔郑和卫康叔走向周武王。毛叔郑捧着明水让周武王洗手,卫康叔在周武王面前铺开布席,周武王洗过手,接过毛叔郑递来的抹布擦干手,在布席上跪下,像尹佚筴那样伏低身子让头紧贴到地上,连续做了三次。众人随着他,也都跪下来,向上天叩拜。

  “殷商最后一个子孙纣,因为殄废先王明德,侮蔑商朝神祇,昏暴商朝百姓,其丑闻,已达天皇上帝,没有道德在行,没有真理在手,触*,惹人怨,商王便为天地世间所唾弃。今西伯侯奉天承命,革除无道,是上天之旨意也。”

  尹佚筴说完,周武王又伏低身子让头紧贴到地上,连续做了三次。之后他站起来,接过召公姡Х钏凸吹募牢铮子诩捞成希职呀9吹纳冢诩捞成纤ɡ巍

  “我,西伯侯姬发,接上天赋予的使命,革除殷商。受天明命。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追谥姬昌为周文王,追谥季历为周王,追谥古公亶父为周太王,追谥商王子辛为纣王。” 

  说完,周武王回到布席上,再次叩拜上天。

  尹佚筴以他商朝大祭师的身份,向天下万民作证了周朝取代商朝是合法的。

第七章  箕子
周国由一个小诸侯一跃而成为大王朝,疆域急剧扩张。这有光荣的一面,但也引来许多管理问题。首先幅员辽阔,却交通不便,那么,各地如何联系?人口是巨大的财富,但各处地方,人民的生活习性又不相同,如何和谐共处?尤其是殷商遗民,就更是一个大难题。周武王回到营帐,找来周公、召公等人商量,这个问题得要有一个解决办法。

  召公出了个点子,建议周武王听听箕子的意见。因为箕子素有贤名,在商朝人中有很高的威信。

  “听闻箕子性格倔强,我担心他不愿意给我们建议。”

  周武王说。

  “但他总不至于选择和我们对抗吧。”

  召公说。

  这正是周武王所担心的。如果箕子作了这样的选择,对于周朝来说,就会很被动。因为,他并不想伤害贤士,但周朝的威信,又必须要维护。

  “关键在于纣王失德无道,他的覆灭是天意所为。”

  周公说道。

  这应该是个大原则。商朝之所以亡国,不是因为*大,而是因为商朝自己走到邪路上去了,以致*人怨,从而失去治理天下的权力。所以,不管怎么说,请教一下箕子还是很有必要的。

  周武王把箕子请到自己的营帐中来,陪同的还有周公,姜太公和召公等大臣。

  “请教箕子,从你的角度看,商朝有600年的历史,兵多将广,而最终仍是灭亡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周武王一开腔,就把尖锐地问题提了出来。

  “关于这个,我其实没什么可讲。”

  箕子说道。并没有回答周武王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根本无法回答的。答案已经在了,还能回答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胜利者的回答才是最标准的回答,其他所有的回答,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周武王精明的地方,他想听箕子关于治国的见解,又怕箕子不情愿,就故意提出一个他肯定不会回答的问题,以使他不好意思拒绝回答他想听到回答的另一个问题。

  “在我们看来。纣王失德无道,是根本原因。然而,纣王是怎样一步步走到邪路上去的呢?为天下苍生考虑,我们不想重蹈覆辙。因此,极希望能听到您的意见。”

  回答这样的问题,对箕子来说,其实很痛苦。因为,当年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纣王提出,希望能把商朝从邪路上拉回到正道时,纣王却拒绝听他的意见。而现在,商朝的敌人在取得辉煌胜利以后,仍要虚心地向他求教,这实在就是天意呀。

  “要说不要走到邪路上去,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不同意见。治理一个大国,人口众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有不同意见。因为,人的经历不同,见识不同,利益也有不同的时候,意见不同是必然的,意见一致是偶然的,这恐怕就是国家治理的最大问题了。”

  “但是,不同的意见,最终还是要转化相同的意志才行,否则,国家就会乱作团乱,成一盘散沙了。”

  “是的。是会这样。所以,有为之君,就善于把这偶然转化为必然。”

  “哦。但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转化呢?”

  周武王期待着箕子说下去。

  “听闻在古时,鲧治洪水,采用建坝堵塞的方法,初时似乎有效,却是乱了五行,结果上帝震怒,不畀治国*给鲧,使鲧治国无方,最终被流放。所以,用暴力的办法来压制不同意见,虽然可以取得一时成功,但最终是会被上天所抛弃。而禹就不同,禹是以疏导的办法来治水,顺应天理,上天就喜欢。禹的方法,就是用*的理念对不同意见进行疏导,最后取得共识,成为共同意志。所以,上天赐禹《洪范》,禹为帝,天下大治。”

  “哦。”

  周武王似有所悟地说。

  “洪范就是*,就是制度,在我看来,至少可以划分为九类。第一类,是顺应五行的法制。这一法制就是要调节人们顺应天道,不做逆天之事。第二类,是做好五事的法制。五事是指容貌、言论、观察、听闻、思考。作为国家领导人,容貌要恭敬,不能猥琐。言论要正当,不应随口乱说话,话出口了就要承担责任。观察要明白,不能只看见自己愿看见的。听闻要广远,不能只听得入自己愿听入的。思考则要通达,偏狭是不行的。”

  箕子洪范其余七类分别是:“农用八政”、“协用五纪”、“建用皇极”、“义用三德”、“明用稽疑”、“念用庶徵”、“五福六极”。箕子《洪范》的实质是一份国家宪政大纲。考虑已经相当全面,从社会建构到领导人物的言行举止,都用相应的宪法原则规范起来,只是还没有列出细则。

  宪政是相当现代的概念,古代没有这个词,但这不等于古代就没有宪政的实质。当然了,关于宪政,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宪政至少具有这样的特点:具有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有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而宪政的出现与约束国家和官员相关。

  依照这种看法来理解,箕子《洪范》的宪政性质就是相当明显的了。比如“五事”就是对官员言行举止的约束和规范,而《洪范》一词,已明白无误地指出了它的法治观念。

  此外,《洪范》的政治,也是*的。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当然,箕子的*观念受历史条件所局限,是很原始的,但仍然是*的。虽不是平民*,但也不是奴隶主*,而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等级*制。

  首先,箕子否定了专制制度。箕子要求君王“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反对独断专行。其次,在遇到疑难时,要求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疑,但又不是简单多数决疑。他根据人的不同等级,对意见分配了不同的权值,最高的是君王的意见,其次是占卜的结果,这代表着天意,再次是筮的意见,然后是卿士、庶民,当这几类意见都一致时,谓之大同。而每种意见,也是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获得。比如占卜的结果,是“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外,箕子《洪范》中的基本*观,也容易为现代人所忽视而不理解。象“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这五福的提出,就体现了深刻的人性关怀。要注意这是对君王提出的要求,即使是以现代标准看,也是相当令人满意的社会福利要求了。

  箕子的宪政观,对出席会议的周武王、周公、姜尚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箕子毕竟是大国之臣,见识更深远。就他们来说,虽然对如何治国也有一些基本的观念,但没有箕子这么系统化的。所以,箕子这份宪政大纲,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珍贵了。

  周武王恳请箕子留下来协助自己治理周朝,但箕子却不愿留下。祖国的灭亡对他来说,是无法平复的伤痛,他反请周武王能让他能远远地离开这块伤心地。周武王是仁慈的,便封箕子为诸侯,封地在朝鲜平壤。

  箕子领着族人在平壤安顿下来以后,依照《洪范》的设想建设自己的封地,并最终建成一个绵延千年的君子之国。今天朝鲜人仍然喜爱穿白色衣物,就是箕子这群殷商遗民带去的风俗。。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八章  分封天下
推翻商后,周就由一个小诸侯跃升为大王朝。疆域大了,人口多了,面临的管理难度也就随之而增加,商朝人口众多,除部分远走他乡的家族,仍有大量遗民留下。周是原始社会主义国家,行仁政,不靠恐怖主义手段管理。因此,如何安置和管理这些商朝遗民,是一个不亚于战争本身的巨大挑战。

  周武王集合天下贤士来研究这个问题。周行仁政,人民自由而独立,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归社会公有。商行奴隶制,不仅土地归奴隶主所有,劳动力归奴隶主所有,就是劳动者本身,也归奴隶主所有。

  周的仁政以“井田制”为根本制度。所谓井田,就是将农田平整为规则的方块,以路或沟渠为界,构成“井”字似的形态。井字中间的那一块称公田,为社会公有。公田四周的八块为私田,但不为私人所有。因为,私田是不得转让与买卖的,名为私田,实为自留地,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无土地的产权。

  平时,农民先到公田劳动,然后再耕作自家的私田。私田的收入也不全部属于农民自己,要交贡赋的。公田的收入及私田的贡赋,归国家所有。主要用于王室开支、军晌、国家管理人员的薪俸、以及社会福利等等。特别是养老,占了社会福利中的一大部分。公田养老这一风俗,至今在香港地区仍有给长者派米的遗存。而在内地乡间,不少地方也是有俗称“太公分猪肉”的传统的。

  “井田制”有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公和私之间的矛盾。这是无须讳言的,所以,周文王姬昌在自己任内进行了改革,他制定“九一而助”的新政,规定凡助耕公田的农民,只需纳十分之一的税,其余的收入便可属于自己。

  私田不收贡赋是不行的,万一农民只专心于耕作私田,而将公田荒废的话,就会影响国家运作。但若税赋重了,又会增加农民的负担,这便远离了仁政的目标。所以,姬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