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复信。他请雇员们捐款,自己也拿出了部分薪金;此外,他有几个朋友也高高兴兴地掏出了钱。因为他告诉他们,这是一个表示“上帝之爱”的行动。
领班无法凑够100比索这样一笔巨款。他寄给莱恩科的钱只有其所需数目的一半多一点。他把钱装进信封,写上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并写了一封信。信上什么话也没有,只有一个签名:上帝。
又一个礼拜天到了。莱恩科大叔急着打听他的信件,早早就来到了邮局。把信交给他的还是那个雇员,领班则站在邮局门口的台阶上看着,心里甜滋滋的——谁个做了好事不感到愉快?!
莱恩科大叔对上帝给他寄钱的事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当他看见信封里装有一迭钞票的时候,脸上一点惊异的表情也没有。等到数清了钞票的数目,他竟生气起来:难道连上帝也出差错,克扣他所需要的金钱吗?这是决不可能的事!
莱恩科大叔猛然转身走到柜台前,要来纸张、笔墨,在那张公用写字台上把信纸一摊,又挥起笔来。他眉头紧锁,沉思默想,显然是在搜索枯肠,寻找字句,来表达他那愤激的感情。写完信,他到柜台前买了张邮票,用舌头舔上点口水,举起拳头往信封狠狠一捶,把邮票贴上了。
信一投进邮箱,领班就走过去把它取了出来。信是这样写的:
上帝:
我要的钱没有如数收到,只收到70比索。请再寄30比索,我急需使用。下次付款切勿邮寄,因为邮局这帮家伙都是盗贼,没有一个好东西。 莱恩科
招法招数分析:
○1:情感悬念多意外,转折变化尤精彩
本文的情节从头到尾充满 “突然180度”的大转弯,从“盼雨—下雨—雨变冰雹—厌雨”到“接到求救—冒名捐赠—被误解”,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由得让读者的思维也一并跟着变化。逻辑线的主导地位就这样确立了。
在这些判断、推理转折变化的同时,悬念(给上帝写信求助,会有什么结果呢?)、情感(邮局职员的感动和善举)上的波折又纷纷流淌出来。让我们的注意力被悬念吸引,让我们的情感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欢、共尴尬(可以想象接到莱恩科大叔回信后,邮局职员的失落和哭笑不得等复杂的情感。)。整个情节就是这样以“逻辑”为主,把“逻辑”、“情感”、“结构手法(悬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2:三维情节线 感受看得见
较之本节的第一篇范例《强烈要求》的一维情节线,三维情节线带给我们感受要丰富得多。
同学们能有意识地写出这样的文章吗?能,这样的文章不外乎就是三种东西的组合:
13 两分智慧折服你(5)
1)在一系列有必然联系的细节中,设计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转折;
2)在部分细节中,突出具有画面感、能诱发读者情感的内容;
3)适当加入悬念;
要注意的是,这些东西不能胡编乱造,文章虽然要高于生活,但一定要来源于生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留意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对那些多少有些上述成分的事情,就要细心提炼积累,有了一定的积累,写出这样的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关于“逻辑 + 情感 + 结构手法(悬念)”类情节线,我们归纳如下:
一、悬念的加入,使 “逻辑 + 情感”类情节线在原有“煽智且煽情”的基础上,让文章充满了吸引力。
一个情感故事,同时还能调动读者的逻辑思维,并且又融合有悬念等结构手法,这个故事肯定是非常精彩,它既能折服人、又能打动人、同时还吸引人!《一封寄给上帝的信》就是这样的佳作。
建议大家找来自己到目前为止写过的所有的记叙文,逐篇分析一下文章中的情节变化,看看哪篇具有这种立体的潜质,如果有,试着提炼改写一下,先提炼逻辑线,再提炼情感线和悬念等手法,看看效果如何。
回放与练习
精华回放 两分智慧折服你 高高的分数等待你
;;; 由众多的细节串联而成的逻辑类情节和情节线,是如何调动读者的逻辑思维,让读者折服呢?
;;; 1、细节不一定要有画面感,但各细节一定要有紧密的因果联系,并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细节串联。
;;; 2、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转折越大,情节越精彩。
练习:
1、继续分析上一章你自己的那3篇作文,看其中有无联系紧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转折变化? 如有,分析这种转折变化是否强烈?是否让人折服?如不强烈,修改之,使之强烈。
2、将这3篇文章按老师评分的高低排列,看看得分高低与核心细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3、找3篇这种转折变化强烈的记叙文,分析其核心细节。
4、从下面司空见惯的事物中,随意抽取2—3个联接起来,组合成50字左右的细节。
手机、老师批评、互联网、委屈、汽车、不开心、游戏、觉得自己不够帅、网校、作文、打篮球、零花钱太少、上课、生病、与同学闹矛盾、房屋装修、害怕考不上重点学校、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名牌运动服装、乔丹、北京奥运、十六大、美容、张艺谋、空调、纳税人。
5、列举10例日常生活中出乎你的意料,却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转折变化。并分析他们给你的感受和启发。如果不能在一个月内完成本题,请一定在一年内做完本题!!
练习研讨:
股市·间谍·拦腰截断
帅baby是一个8岁的可爱女孩。6岁时,外婆与另一位老太太谈起股市,帅baby插话:这个股市呀,就好比一个鱼缸。你们买了股票,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水里,往下沉啊、沉啊,你们就亏了。
老太太问: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挣钱呢?
帅baby:什么时候那块石头变成了木头,往上漂啊、漂啊,浮到了水面,你们就能挣钱了!
8岁时,看反谍电视剧《誓言无声》,对一尚未暴露的间谍发问:这个人是什么人?
其父答:是特务。帅baby不解,其父又曰:是间谍。
帅baby:我明白了,间谍就是一群猫和一群狗打架,有一只猫装扮成狗。
扒去事物的外表,体会事物的内在,就能把相隔很远的事物联系起来,让人大感意外,却又不无道理!要习惯用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同样的问题。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本节第4、5题,就是在对我们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下面就是一个同学做第4题时写的一个小段子,列在下面,供参考:
用手机给空调打电话,遥控空调在父母回家前5分钟打开,一定会让他们感动不已!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对手机的这项新功能叫好。比如,税务局根据某明星手机遥控命令的众多变化,发现了他在纳税时藏匿不报的另几处房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4 三分手法吸引你(1)
语文的修辞、表现手法有很多,有的只是涉及个别词句的使用,对作品的结构和情节线并没有什么影响。比如文字的韵律、平仄,句子的排比、对偶等;有的则对文章的情节线和精彩度有重大的影响,比如悬念、反差、夸张、渲染等。下面,我们就选择对记叙文情节构造影响比较大的几种进行分析。
14—1/4 吸引人的悬念
一个包厢服务员的报复 戴宁加
一个小时前刚刚抵达此城的我遇见的头一位就问我:“您有票吗?”
“票?什么票?”
“今晚将有引起轰动的首场演出。”
“是部新剧目?”
“首次上演,剧作者是位英国人。一部空前绝后、惊险绝伦的侦探剧,剧中许多角色都由名演员担任。首场票几星期以前早就被抢购一空了。”
“剧名叫什么?”
“《公园街谋杀案》。”
“听这名字还真够惊险的。”
“要论惊险,那剧情才更叫人觉得够味。这不,全城的老少谁甘坐失此良机?哪个不想先睹为快?可快至终场时,还没有人能弄明白究竟谁是谋杀者。当幕布徐徐落下的一刹那,也就是在您刚刚从那仿佛身临其境、叫人提心吊胆连大气都不敢出的紧张气氛中稍稍有所恢复的时刻,您才会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这无疑将是个您意料不到的答案。”
我平素酷爱以侦探故事为体裁的剧目,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每当看这些剧目时,从一开始便试图着手弄他个水落石出,究竟谁是凶手,每一句可疑、值得推敲的台词我都不放过,仔细咀嚼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我总是凝神屏气,神智始终保持十二万分的清醒,为了把台词尽量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我简直紧张到了极点,心脏的跳动急剧加快。对我来说,一部编排得很好的惊险侦探片可以给我的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可眼下呢?首场票几星期前就早已售完,而黑市上的票价竟翻了整整20倍。但无论如何,这场我是非看不可了!
然而要想从那些包厢席里获得一个席位,看来不费一笔是不成的。终于我付了这笔钱,神情激动地踏进了剧院大门。因进场稍稍晚了点,观众席里已是漆黑一片。当包厢服务员领着我来到我包厢跟前时,舞台上的幕布正缓缓上启。
“先生,这座位还不错吧?”他将手伸了过来,我丝毫没有理会他的这一举动。
“噢,谢谢。”
“愿为您效劳,是否可以替您把衣帽交托到存衣处那儿?”
“不用了,谢谢。”
稍过片刻,我想他大概已经走了,谁知他根本就没离开,一直在我的座位后面站着。
“来份节目单怎么样?”
“不,谢谢。”
“那上面还附有剧照呢!”
“谢谢,不必了。”
“来杯什么喝的怎么样?”
演出开始了,我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喝杯什么来着?”他又重复了一遍。
“不要,谢谢!”
我通常在这个时刻早就静下心来了,但此刻我却根本就无法静下来。
“散场后,您是否希望叫辆出租汽车呢?”
“不!”
“用不着叫车吗?”
“对!”
“那么现在是不是来点巧克力?”
“我什么也不需要,谢谢!”
剧情似乎一开始就很扣人心弦,我生怕错过或是漏掉哪句台词,可这服务员的絮叨真使我有些恼火。
“场间休息时你要杯香槟酒或是来几个面包卷什么的,好吗?”
“不,不要,我什么都不要!见鬼,快滚远点!”我真的恼火了。
直到这会儿,他才似乎意识到在我这儿恐怕赚不到分文。结果呢,我终于领略到了一个包厢服务员那可怕的报复,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没有接受他的服务,使他失去了本可以从我身上赚得的一笔小费。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然后伸手指着舞台上,凑近我的耳朵,压低了嗓音,深恶痛绝地说:
“瞧那个园丁,他就是凶手!”
招法招数分析:
○1:绝对悬念,绝对精彩
读完最后一句,很少有人不爆笑叫绝!
这篇文章的题目本身就包含了一系列悬念“包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