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金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绿金时代-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供应链上的绿色合力(3)
现在,百事食品在中国已经拥有20多个大型供应商,其中不少都与百事食品有着十几年的合作经验,它们是随着百事食品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下边则联结着几千家农户。在中国寻找土豆的过程中,百事食品一手搭建起一套可持续的供应链。
  大棒与胡萝卜
  2009年12月,绿色和平组织公开举证印尼最大的棕榈油制造商Sinar Mas公司为了种植棕榈油而不断毁坏原始森林和清除泥炭地的行为,并将这些证据提交给了Sinar Mas公司最大的顾客之一——联合利华公司,联合利华公司马上决定终止从Sinar Mas公司采购棕榈油。早在2008年,联合利华已经承诺,从2015年起,所有生产所用的棕榈油都从经过可持续性认证的来源处采购。通过商业的力量来切断环境的“破坏源”,正是绿色和平组织希望看到的结果,他们同时号召Sinar Mas公司的另外一些顾客们,包括雀巢公司、卡夫公司、宝洁公司,都响应联合利华公司的示范,重新检视自己的供应商名单。
  如今,建立起一个绿色、健康的供应链,已经不是某一家公司愿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了,要知道像绿色和平组织这样的NGO或是你的最终顾客,都瞪着“雪亮的眼睛”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你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不闻不问,并且“坏消息”传得特别快。哪个品牌愿意和“血汗工厂”、“转移污染源”这样的字眼挂起钩来?然而很不幸,这样的坏消息似乎层出不穷。
  其实,对于一些传出坏消息的公司来说,它们有时候也觉得委屈,它们也许是和其他人一样,在坏消息传出的那一瞬间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因为随着现代工业分工的细化,供应链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它们会为自己辩解:那是X级的供应商那里出了问题,我根本就不认识它们。然而,这样的辩解会让顾客信服吗?
  聪明而有责任的公司却会未雨绸缪,这些公司除了关注成本控制和质量检测,也开始将“绿色”列为采购的标准。“绿色供应链”的打造,常常需要通过一个相互理解的“绿色联盟”才能实现。
  自从富士胶片公司2004年实行绿色采购政策以来,富士胶片实施了一条“铁打不动”的纪律:不论在哪国生产的产品,只要是销往欧洲的,肯定符合欧盟RoHS指令RoHS指令是《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的英文缩写(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em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etrornic equipment)。——编者注,只要是销往中国的,肯定符合中国的RoHS指令等环保要求。为了实现100%的绿色采购率,作为富士胶片公司的供应商,都会被要求填写相关单证,确认提供的原材料里不含有害物质,并提交原材料的 MSDS报告(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即化学材料安全评估报告)以及原材料不含有害物质的“誓约书”等。对于包装材料和零部件,富士胶片引入了日本最先进的有害物质检查仪,每两至三个月就要进行内部检测,同时定期送往外部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虽然航空运输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占全球总排放的2%~3%,但在谈论环境问题的时候,航空业总是首当其冲地遭到指责。面对这样的误解,北欧航空集团并不想否认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相反它更积极地与它的顾客探讨:面对环境污染,我还能安心地乘坐飞机吗?北欧航空集团是第一家在网站上推出碳排放计算的航空公司,顾客可以在网站上计算出旅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家为顾客提供自愿的二氧化碳抵消计划的航空公司。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供应链上的绿色合力(4)
北欧航空集团能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走在前列的一大原因,也来自于它所处的北欧其崇尚绿色的商业环境。北欧航空集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监尼尔斯?艾瑞克?勒顿解释道:“几家北欧的大公司与我们都签署了商业上的协议,比如沃尔沃公司、爱立信公司,我们会向它们提供我们针对环境的做法和数据。因此,我们的压力也来自于外部的顾客。这是趋势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所设定的2008~2011年六大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其中一项是SAS在2010年前完成环境认证。 ”
  一份针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报告显示,上下游合作是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关键,在这个过程里,“大棒和胡萝卜”政策则不失为一个颇有成效的策略。不少公司对供应商设定严格的标准,比如通过认证流程或是合约束缚,这是“大棒”举措。同时,为了配合供应商能够遵循严格的标准,这些公司也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技术支持,甚至有时候还给予财务上的支持。于是,除了“大棒”,“胡萝卜”也“驾到”了。
  寻找外部智囊
  早在15年前,北欧航空集团就开始从战略层面考虑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多年来战略的持续性,让北欧航空集团坚定地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并且主动张开翅膀,去寻找“外部的智慧”。
  “作为北欧航空集团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如果没有来自最高管理层的支持,那么我的工作将会变得很困难。”即使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年代,勒顿对北欧航空集团所设定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依旧雄心勃勃。因为,北欧航空集团董事会和管理层已经重新确认,并将继续实践这些在金融危机之前设定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降低20%的碳排放量(在客流量继续增长的前提下);到2020年,人均排放量降低50%。
  根据这个主要的战略目标,北欧航空集团制定出2008~2011年的六项目标:成为欧洲最具环保意识的航空公司;取得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拥有业界最有效的燃料节约计划;替代燃料被批准和商业化后,成为首批使用混合燃料的航空公司;为机队制订长期计划,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北欧航空集团的生态效率指数。
  要实现这些承诺,单纯靠北欧航空集团一个公司的力量,显然是一纸空谈。“与外部合作者的合作,是实现可持续目标非常关键的一步。合作是北欧文化的一个传统,我们愿意开放对话,与任何一个愿意交流的合作对象进行对话。”
  正如勒顿所言,北欧航空集团主动与飞机制造商、大学研究院这些机构建立起非常紧密的联系。与欧洲安全飞行组织(Eurocontrol)一起合作的“绿色着陆”项目,让北欧航空集团成为航空业中“吃螃蟹的第一人”。几年前,欧洲安全飞行组织通过瑞典航空管理机构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机场和北欧航空集团的飞机上安装一种管理飞机着陆的软件,这样北欧航空集团得以成为最先的实验者,进行非常安全的、精确的、经济的,并且能减少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绿色着陆”。欧洲安全飞行组织希望到2012年,将“绿色着陆”推广成为欧洲几个机场的标准程序。
  生物燃料对未来航空业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各家航空公司的反应不一。但对北欧航空集团而言,其意义重大,因为这将帮助它实现其战略目标。北欧航空集团希望成为第一批使用商业化生物燃料的航空公司。2008年9月,北欧航空集团与波音公司、霍尼韦尔公司以及一些航空公司组建了一个小组,致力于对可再生航空燃料的加速开发。重点开发在社会、道德和环境方面可持续的、不占用食物资源的生物燃料。
  2009年9月,北欧航空集团的CEO和英国航空公司的CEO被潘基文邀请到纽约参加联合国气候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他们阐述了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2020年国际航空业的碳中和增长愿景。也在同一年,经过漫长的谈判,欧盟决定从2012年开始将航空运输业加入到排放权交易计划中,所有在欧洲飞行的航空公司都有义务加入这个计划。
  北欧航空集团从一开始就支持该计划。“虽然我们并不认为那是一个完美的计划,但我们觉得只有通过这个方法才能建立起一种既不妨碍竞争又考虑环境保护的制度。这也意味着对我们而言会带来附加的成本,我们将之看做成本驱动效率。”在勒顿看来,北欧航空集团早就预见了为碳排放埋单这一天的到来,并自愿地去做一只“早起的鸟儿”为未来寻觅果实。
  那么,怎样去应对“为碳埋单”的日子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别无选择的转型(1)
“我只愿意与‘中东地区’的非产油国打交道。”以色列最有声望的工业家史蒂夫?韦特海默(Stef Wertheimer)曾经提出过“东地中海地区”的地理概念,以区别于通常的地缘政治及经济区概念——中东。
  在他看来,中东地区的国家可分为两种经济类型:一是产油国,还有一种是没有石油的国家。前者因为“天赋”石油,也因此被石油下了“魔咒”,那里的人们变得无所事事。史蒂夫选择和后者打交道,也就是位于地中海东岸的中东国家,他相信这些“非产油国”通过发展工业园,能为当地人民提供工作机会,最终会像他所创立的各个工业园那样收获繁荣,并实现地区和平。
  属于石油的世纪
  正如史蒂夫一针见血地指出,石油不仅为中东的产油国带来了滚滚财富,也带来了连年的战争,同时也改变了整个20世纪——这是一个由“碳化氢社会”构成的“石油世纪”。在这样的社会里,谁控制了石油,也就意味着获得了控制权。“石油生产出塑料和化工产品,而它们是当代文明的砖瓦和砂浆,如果世界上的油井突然干涸,这一文明就将崩溃。”《石油大博弈》的作者、美国石油问题专家丹尼尔?耶金曾经如此评述道。
  然而,还没等到油井干涸,人类就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来自环境的挑战。对于石油,人类充满了爱恨交织的情感。至少,在人类找到下一种安全、持续、清洁的能源之前,石油依旧发挥着其“控制性”作用。只是,在寻找新能源的过程中,那些产油国们难道就继续坐地收钱而无动于衷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产油国都像一些中东国家那样因为“天上掉馅饼”而变得懒惰。排名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世界第一位的挪威,同样也因为石油而变得富裕,其石油和天然气的收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在开发石油的过程中,不管是因为来自政府内部的动力,还是因为外部民众和国际组织的压力,挪威始终小心翼翼地让石油业变得“可持续化”,在应对环境挑战的实践中,挪威走在了创新的前列。
  早在1996年,挪威就在北海的天然气项目Sleipner中应用了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将天然气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Sleipner项目是世界上最早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应用项目,每年封存大约100万吨二氧化碳。如今,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地球变暖的一项非常关键的创新技术。
  “石油之外”
  面对来自环境的挑战,每个国家都不得不经历“转型”,那么,对于那些石油公司而言呢?
  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如果石油公司是个“人”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一副肥头大耳、腰包鼓鼓的模样。的确如此,在“石油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