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文稿选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谷雨文稿选辑-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用了15天,主要原因是工作繁忙时间少,其次就是想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做书店》用了近一个月才看完。《非金钱激励员工》和《做人做事》交叉着阅读,一个半月过去了,两本书都看了不到一半。如此读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享受。纵然万般享乐事,还是读书滋味长。

  前年在世界读书日当天写的博文中附和众人设立“国家读书节”的倡议,两年过去了,此事还在倡议阶段。借此博文再度倡议: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应该像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设立国家读书节,以此召唤和鼓励更多的人热爱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汲取知识的力量,借以提高国民文化水准,提高国民素质,以强国富民,生活更美好! 。。

《中国不高兴》设计制作不甚完美
过了下班时间,员工们都走了,也到了我轻松上网闲逛的时候。今天首先要做的是搜索有关《中国不高兴》一书的信息。这是一本正在热销并引起争议的新书。好在是当当网的会员,登录后即刻找到该书的信息,没有任何犹豫,立马订购,期待几天后“书到付款”。

  在没有阅读之前,是不能对此书发表议论的,即便看了不少网友的评说文章,也要克制自己在没有“阅读原著”的情况下不可以乱讲话。但作为一个图书策划人却不能不对同行张小波先生表示钦佩,据说《中国不高兴》开机就印了十几万册,而且销路极佳。我本人就急不可待地想一睹为快,而且克制自己不去从网上找电子版去读,一定要看纸质原著。

  羡慕你啊,兄弟!不知张氏贵庚,或年长于我,或年轻于我,于是就称兄弟。想起13年前,一本《中国可以说不》轰动华夏,影响世界。如今又攒出一本《中国不高兴》,而是在眼下这种特殊时节。兄弟有心哪!一本书能在13年之后出“续集”,而且接榫得那么准,那么扣人心扉,真不简单!

  搞图书策划最讲也最看重选题,不能不说张小波先生选题抓得真准,真是非高手而不能为。现如今,做书有多难,唯有做书人最清楚,最知其中甘苦。想一本《中国不高兴》可为张先生完成当年的任务,挣够几年的银子,最重要的是会赢得多少同行的赞誉,甚至眼红嫉妒。如此鸿运可遇而不可求啊!

  三天后,网购的热销书《中国不高兴》终于送到,一连几天抽空就读。因有言在先,不读完原著不对该书内容和取向发表意见,故言必有信。但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该书在设计上有不足,在制作上欠精细,这是美中不足,也是笔者作为一个编辑和书商的职业病。

  先说封面。常言道:书卖一张皮。好的图书策划,在确立确定是个好选题后,就应该有一个好的封面创意。《中国不高兴》无疑是一个好选题,应该有一个富有创意而不同凡响的好封面与之相辅相成。据说,该书首印10万,加印20万(未经核实),如果真是如此,那要是封面更精彩一点儿,相信会销得更好。

  从技术上说,封面整体缺乏创意,书名字号够大,但字距过小过挤,副题的红色过艳刺目,应该用铁锈红。作者名字字号过小,因为宋强和宋晓军等应该在卖场有号召力,有人买书就是买作者的名气。此外,腰封有点儿俗气,笔者历来以为腰封多余,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像《中国不高兴》这样的书更不应该加此累赘。

  该书版式也流于平庸,本想简洁却又添加那许多细碎,书眉也过于简单,没有提供读者需要的信息,页码更标得不是地方。

  总之,看来出版单位急着赶场,少了设计制作上耐心和工夫。其实,把书做得更精致些费不了多少事儿。好在瑕不掩瑜,好在绝大多数读者不可能像我这样以做书人的眼光去看书。但不管怎样,该书的发行量确实让人眼热心跳,可遇而不可求啊!有心有志者事竟成。

网络阅读不能代替释卷捧读
连续两年来,适逢世界读书日(确切地说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都要写上一段文字,今年是第三年,又逢世界读书日,还是在员工都下班后,独自敲起键盘写博文。

  本文的标题可能会让不少网民博友不屑,有谁在网络时代反对网上阅读?其实,笔者从来没有反对也从未拒绝网上阅读,而且还十分热衷于网上看看小说,读读散文,但是,笔者也坚持认为,网上阅读不应代替读纸质书,说严重一点儿,不看纸质书学不到真学问。

  何以如此?原因多多,究其一点儿来说,就是网上阅读难以做到“精度细研”,这可能与阅读习惯有关,网上阅读倒是省事便捷,但难以铭记在心,总以为看一些消遣性的文字还凑合,要真是做学问,还是以为伏案才能研读,闻着书香,一字一句,乐在其中,品咂再三,深有感悟,唯如此学问方可见长。

  再则,伏案疲倦之时,还可以躺在沙发上捧读,手边放一枝红蓝铅笔和自来水笔,看到要紧处或精彩段,不妨做眉批,画红线,勾重点,甚或写上一段体会,窃以为读书的乐趣就在于此,许多年来视为乐事。如果说个人有那么一点儿才华学问的话,就是这么一丁点儿一丁点儿抠出来的。

  有耐心看到此处的博友或许会骂笔者“老学究不知进取”,请大人息怒,咱们罗卜白菜,各有所爱,阳关道独木桥,各走各道。好在网上阅读也好,释卷捧读也罢,都还是读书,比起来那些一年不读半本书的人来,应该可以“自满自足”,如此咱们还是可以惺惺相惜,还是认可那句话:人间纵然多乐事,还是读书滋味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借“世界读书日”感叹做书难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进行业务调整,图书策划及设计制作减占到总业务量的一半或更少,其原因就是做书不易卖书更难,根源就是文化人越来越多,有钱人越来越多,但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或者说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这有权威部门做的全国读书调查数据为证。

  当然,进入网络时代后,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方法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人不是不读书了,而是热衷于网上阅读,那样既方便还可以不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看很多的书,还可以看到一些不易买到或借到的书,如此便利和经济,何乐而不为?

  然而,就像网媒不能完全取代纸媒一样,网上阅读也不应该取代伏案阅读或捧读,还有很多人需要那些发散着淡淡墨香的纸质书,那也是一种方式,而且伴随着一种思维方式,笔者就是这样,举凡看一些必看的重要书籍,就一定要买来或借来看,而时常在图书网站上浏览的往往是带一些消遣意味的书,权当是一种休憩,有时候看过几十面,竟不知到底看了什么。

  鲁迅先生说过有一种“随便翻翻”的读书方法,就是有的书拿过来看看扉页、目录、后记什么的就放下,有的再看看序跋什么的,总之可能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就翻过一本书,但好书还是会留下深刻印象的。笔者去书店时往往如此,有的书很重要但又不必要一定买回家去,于是就那么“随便翻翻”就算是“占有”了,有一种愉悦和满足感。再说,读书人口袋里的银子往往不那么富余,也只能如此“阿Q”一回。

  这一点在图书网站上就好办多了,有那么多的书可供选择,只需手指头动几下,就一切OK,可以说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但是,对于我还是找不到在书店里翻书的那种感觉,为甚?是闻不到墨香么?是感受不到份量么?天知道!

  话别跑题,书归正传,借着世界读书日,抱怨做书难,仔细想来好书还是有人看,不管是网上阅读,还是释卷捧读,要想卖书不难么难,就要努力去做好书,人们愿意买又愿意看的书就是好书,抱怨无济于事,感叹只能空余恨,还是想方设法做好书吧!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年人均读4。5本书是个啥概念
几天来一直关注着成都书博会的资讯,尤其需要了解现如今哪一类书受读者青睐,那些书在市场上走红,那几本书受到读者追捧,作为一个读书、写书、编书的人,这是起码要做的功课。

  可是,网络上一条“我国国民每年人均读书本,仅为日本1/9”的信息让我改换了注意力。这条信息还列举了周边国家以及法国、以色列国民年阅读量的数据与之对比:日本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以色列60本。不比不知道,如此比对之结果令人汗颜。据悉,这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进行的全民阅读调查的结果,并在本届书博会上公布。

  前些日子曾写过一篇博文,引用联合国对世界500强企业家读书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本,相差100倍。如果这个数据属实的话,作为一个企业家我感到羞愧。

  再往前些时日,我还写过博文呼吁设立国家读书节。现在,有不少地方设立了读书节或读书月,并每逢世界读书日举办多种多样活动,为引导人们多读书而不遗余力。然而,效果似乎不怎么看好,所谓“全民阅读”看来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权威人士指出,阅读应该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基本方法。民族要发展、国家要振兴,全民文化素质必须提高,必须将全民阅读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基础工程和国家工程。

  人显言贵。但愿有更多的人听招呼。

  最后回答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即年人均读本书是个什么概念?简言之,国人已经富裕到没有钱买书的境地,忙到没有时间看书的地步,令人唏嘘,令人叹息,还能说什么好呢?

国庆假日读书感悟心得分享
国庆假期有一个粗读精读10本书计划,假期过半读书过半,而且超额,3天读完6本书。尽管从10月4日期开始加班,但完成既定计划还是有保证的,因为假期还有三天半,只是边读书便抄下来的几处文字和些许感悟急于与博友分享,便如此这般写下来了。

  001。理想体现于精神状态和气质

  伏尔泰说:“追求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本能。”然而,现今社会多强调“食色性也”,亦即饮食、男女,人之本能也。孔老夫子讲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收获之一是知道了“食色性也”不是孔子所言,而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

  李江树在《有狼的风景》书中写道:“没有一个人心中不存在消极心态,但智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智者不会让自己沉溺之中。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使自己变强的过程。如果不持续地修身养性,就是强者也会逐渐弱下来。事实上,理想在不断使自己变强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种精神状态和气质”。

  002。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独立品格和社会良知

  何谓知识分子?书中说“知识分子”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欧洲。如今由于许多“精英”或“被精英”丑闻频出,“知识分子”的概念忽然变得模糊甚或莫衷一是。

  抄李江树《有狼的风景》一书中的一段:“长期以来,我们对知识分子一直沿用一个错误的感念,似乎受过高等教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