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大危机汇聚、交错的“叠加效应”是难以修复的,人类社会没有选择,必须面对、迎战!
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不经意之中赋予实力之国有志之士登陆华尔街滩头阵地、切入华尔街和美国产业腹地千载难逢的机遇。
虎视眈眈的日本和欧洲各国闻风而动,伺机杀进华尔街,并已初见成效。
导读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纪(4)
志在必夺的中国,却在一旁作壁上观,壁垒分明的各派,唇枪舌剑,各执一词。
“主战派”期待出手亮剑,捷足先登,趁势打下一片天下。
“养晦派”拘泥埋头自理,养精蓄锐,卧薪尝胆来日方长。
其心思,既忐忑、担心,又渴望、迫切。
忐忑的是,重蹈日本20世纪80年代泡沫崩溃的覆辙。
担心的是,唯恐再栽入2007年中投遭遇的“黑石门”。
渴望的是,这一百年机遇恰与中国强国之梦不谋而合。
迫切的是,畏惧不前时光流逝倘若一旦错过不会再有。
沉醉于强国之梦的骤醒时分,徘徊于再次雄起的十字路口……
中国下一步该如何走?
任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直接真实的一线资料自然珍贵,严谨细腻的学术理论固然高深,但在信息量浩瀚似海、危机因果错综复杂、操盘手翻云覆雨的时代,如果不通过后期的加工制作和整理诠释,大概只有业内一部分人或者具有一定知识程度的读者才看得懂。
这显然不是本书的初衷。
中国迫切需要的不只是对华尔街失败的分析和宏观的预言。
要的是在这百年不遇的危机中,如何走出下一步,下下一步……
要的是可操作战略和具体步骤,如何将危机转化为契机?
站在实战的角度去审视和应对这场危机,摆脱纷扰的经济学说、金融数字各家之谈。
本书匠心别具,再现惨烈的金融风暴,通过描摹雷曼兄弟、高盛等华尔街大亨们在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中呼风唤雨玩弄权谋的过程,揭示对金钱的角逐和贪婪如何导致投资银行王朝的终结,预测未来政治和经济新格局的重定。
透过“三大危机”衍生的战略契机,制订红海蓝海战略思想的行动方针和计划,即中国如何通过实施“走出去”的华尔街战略抄底行动,进军国际金融高滩阵地和相关跨国支柱产业的可行性、紧迫性和整体实力,警示国人未来潜在的更深层的冲击,迎接更激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做好“后发制人、谋定而后动”的亮剑准备!
引而不发,运筹帷幄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这是强国之梦的行动时刻!
华尔街战略抄底理论和行动方针超越传统的财务买卖行为,重在智取、巧夺和战略持有。
在中国企业军团进军国际金融霸主擂台的号角声中,以金融风暴突显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势,通过战略抄底美国物美价廉的顶级优良资产、股权和人才资源,使中国资本游走海外投资获利,成为有选择性的跨国品牌企业的核心参股人或控股人。
同时,通过参与国际间重大事件的导向、调停和斡旋,光明磊落地争取更多更实际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在未来国际金融新格局“董事会”占有关键的一席之地。
凡战略之策的出笼均要考量实施战略之国的整体实力,剑指华尔街的战略行动也不例外。
在警示“科技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复合的“叠加效应”在现在和未来对人类社会构成的巨大挑战的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风暴中理应秉持的国家立场和应当采取的战略行动以及综合实力,随即呼之欲出。
通过风暴亲历者的叙述,直接感受华尔街“黑色一星期”的冲击。
来自风暴眼的一手材料在书中随处可见,中华儿女亮剑世界的壮志豪情,自始至终贯穿首尾。
在激情挥洒华尔街战略行动的章节里,以史为鉴,即以“客观信息为纲,主观演绎为目”纲举目张的方式,全方位展现华尔街的大量多重事实、多层面的人物观点,以及甚嚣尘上的“阴谋论、阳谋论”和“红海蓝海战略”的综合性实战思考。
“怎么办? 怎样做?”
让读者从这一角度时刻明晰华尔街风暴演变的时时动态和潜在危机,必须通过人为的战略行动才能加以化解。
盟血、壮师、亮剑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数百年。
应对、迎战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跨越国家、种族、信仰、制度、实力的时空。
美国责无旁贷,中国贵在出手,全球一心,全力以赴。
发展中的中国,起点低内需旺,厚积薄发,仍有广阔的扩展空间,机遇远大于发达国家。
有价值的战略行动,必然突显“可操作性”,并体现在具体的执行纲领和具体步骤上。
2008年11月26日晚,美国西海岸加州,高科技重镇硅谷。
在毗邻斯坦福大学的帕洛阿图市(Palo Alto)的希尔顿大酒店里,克里斯托夫·金博士与一直坚定地提倡中国“走出去”的中国产权交易与私募基金重量级人物、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相聚一堂,探讨华尔街战略实施细节中抄底美国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部分优良资产的行动思想、方针和计划,以及中国顶级民营资本出手的可行性和整体实力。
讨论重点涉及一系列抄底欧美资产股权的时机和程序,以及美国政府可能的“拦截”和应对策略。
在战略抄底的目标方面,着重针对当时投行大佬高盛集团2008年至今近75%的跌幅和震荡,规划直接战略抄底其股权、操盘手人才和部分海外资产的战略步骤。
中国企业界领袖深谋远虑势在必夺的务实风格和高度前瞻性,令人振奋。
从华尔街风暴的始作俑者、操盘手到普通从业者,对中国进军华尔街并以此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股市重攀新高的立场大都坐观其成,充满期待。
本书奉上的是一幅华尔街金融风暴领衔的立体结构的惊险图像,一席中国企业军团将士出征前盟血立誓决战境外的盛宴,更是一声声海外中国人爱国情怀激情抒发的理性呼唤。
剩下的思考、模棱、揣测只能留给读者自己。
为具有国际观的思想者、行动者开启智商、情商和灵商的闸门,在思想激荡中掀起汹涌的头脑风暴,在行动号角声中升起远航的智慧风帆。
剑指华尔街,闪亮中华!
引子 一只热带雨林中蝴蝶的振翅之力(1)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1972)。
这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见证
蝴蝶的振翅漾波之力说明,事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还具有某种发展演变的连锁效应。
“蝴蝶效应”在经济生活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将其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上,2008年的次贷危机实质上便是华尔街引爆的一场渗透扩张性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并正在触发更为深重、更为蹊跷的科技危机和社会危机。
2008年9月15~20日,第一波打击爆发,华尔街破纪录“黑色一星期”震惊世界。
2009年2月23~27日,第二波打击冒头,道琼斯创新低“断崖周”狂跌心惊肉跳。
图02为道琼期指数走势,截至2009年3月5日,道琼斯跌至6500点。
图02道琼期指数走势图(2008年1月~2009年1月) 多米诺骨,飞流直下,人类社会近200年来逐渐形成的国际金融版图一夜间被颠覆,遭遇了“外科手术式”的放血、切割、移植、重组……
德国学者贝克早在1986年就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人类正由工业社会进入风险社会。
*教授认为,金融危机是公认最难定义的经济学名词,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常常通过恐怖的股市崩盘反映出来。
1929年10月24日,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美国股市忽然疯狂下跌,美国经济由此陷入大萧条,20世纪的经济鼻祖凯恩斯,也在这次危机中几近破产。
美国1929年的金融危机只是早期金融危机事件的一个缩影,它与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和荷兰的郁金香狂热事件一起,作为世界金融证券市场最为深刻的教训被载入史册。
更糟的是,2008年这一虚拟市场演变的次贷危机已从金融行业衍生到实体经济,在“黑色一星期”,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的“振翅之力”瞬间演变成席卷全球的大规模经济危机。
是否会引爆3年、5年或是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大规模经济衰退,迄今尚无定论。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初衷,莫过于通过拉动房地产消费调整金融产业供需结构,华尔街闻声起舞锐意创新,结果事与愿违引发金融危机,折戟沉沙铁未销。
危机以摧枯拉朽之势,瞬间导致全球市场供需结构的深度错位,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股市暴跌,房地产低迷,失业率攀升,暴力事件激增……
危机的复杂性、蹊跷性、持续性,更是令人担忧。
“经济危机”至今没有丝毫缓解的迹象,一切仍在发酵、升温、聚集中,“科技危机”和“社会危机”顺势推波助澜,逐步浮出水面。
坚定的预警
“科技危机”的警示,势必引发不同思维阵营、不同行业立场的激辩。
这一警示,似乎与“科技浪潮源源不断”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甚至本末倒置,一反占主导地位、仍然光环笼罩的理论或学说,并对传统观念的意识发起颠覆性地冲击。
居安思危,据理力争,拨云见日,返璞归真,事实胜于强辩。
引子 一只热带雨林中蝴蝶的振翅之力(2)
于西方而言,信息科技已基本走到尽头,生产能力远超消费能力,产能严重过剩,它需要新的科技革命来拉动经济。
“次贷”和“次优贷”金融衍生商品的过度膨胀是产能严重过剩的一种自然形态。
基于不同时代的三次工业化技术革命的高度*集成和深刻变革,伴随着源源不断的创业资金大规模地投入科技领域,以及各国政府、企业和民间力量为科技的发展鸣锣开道护驾保航,极大地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创新、研发和推广。
世界因此变得更平了,创新周期更短了,竞争更激烈了,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这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便利的互联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资源都可以“无边界”地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在单位时间和范围内实现。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跨越时空,如此周而复始,革新换代,逐渐智尽能索,穷途末路。
相对消费需求的极度疲软甚至负增长,生产能力与日俱增,供需结构失衡、错位和断层,加速了科技发展从万能走向无能,逐渐自废武功。
科技“双刃剑”已经悄然高悬。
经济危机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