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方法三:别让孩子对教育不耐烦——超限效应
  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一直令孩子反感,那孩子肯定不会把家长当成朋友。因此,家长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了解孩子不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一位心理学家在一所小学里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让这所小学的孩子写出他们最不喜欢的家长的行为。结果,有80%的孩子都写到了“唠叨”这个词。当心理学家让写到“唠叨”这个词的孩子讲讲自己的感受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妈妈最爱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呀’。让我受不了的是,她一天能说上好几遍,早上我去上学的时候说,下午我回家时说,晚饭时还要说,我都要崩溃了!”
  “我最讨厌妈妈的唠叨了,每天都是那几句话:天冷了,要多穿衣服;要下雨了,别忘拿伞;在学校里出了汗别*服,小心感冒……每天听得我耳朵里都要长茧子了!”
  ……
  在家庭中,妈妈们最爱扮演这种唠叨的角色,但妈妈有时也会很委屈,自己所做、所说的这一切都是为孩子好,他们不领情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说她讨厌呢?
  其实,大多数的妈妈可能不知道,孩子的这种讨厌心理是正常的,而且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家长们的这种在短时间内不断重复的行为,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心理学上把这种反应称为“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18)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成人对这种不断重复、过度冗长的教育都有反抗心理,更不用说孩子们了。当孩子犯了错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长篇大论,这也是孩子养成“左耳听,右耳冒”、喜欢与家长较劲的坏毛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避免“超限效应”,家长尤其是妈妈们,一定要改掉喜欢“唠叨”的坏毛病。事实上,家长没有必要过度关心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的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生活的经历中得到提升的。
  例如,今天天气很凉,孩子忘记了加衣服,当然,这次挨冻的滋味会让孩子长个记性,下次天气变化的时候主动增减衣服。在这种生活的经历中,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不断的提高。因此,从孩子开始上小学开始,家长根本就没有必要天天向孩子唠叨这些生活细节,孩子会在生活中自己总结到这些经验的。
  另外,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翻老账”。例如,孩子因为害怕惩罚向家长撒了一次谎,但家长却抓住了孩子的“把柄”,时不时地拿孩子的那次撒谎说事。家长这种“翻老账”的做法很容易使孩子从犯错误时的内疚心理,转变成反感心理,甚至是“我偏要撒谎气你”的逆反心理。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们就会想:“爸爸妈妈总是看我不顺眼!”这样,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回归平静,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反抗心理很容易就会被激发起来。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一定不要超过限度,对此,家长要坚持“孩子犯一次错,家长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如果孩子在短时间内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时家长们要注意,不能重复地批评孩子,而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总之,家长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避免“超限效应”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方法四:适时向孩子“求救”——示弱效应
  在生活中,大多数的家长都会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成人心态教孩子学知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性格。然而,很少有家长知道,向孩子示弱,更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与孩子成为好朋友。
  一位家长讲述了这样一件发生在她与孩子之间的事情:
  最近,8岁的女儿总是有事没事跟我闹别扭,要么挑剔饭做得不好吃,要么嫌我给她买的衣服不好看……总之,她每天有很多的不满意,因此,我们母女俩经常争吵。
  于是,我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来让女儿知道我的辛苦。
  这天,老公正好去外地出差了,我下班回来感觉有点累,便在沙发上躺了一会儿,这时女儿放学回家了。
  看见我躺在床上,女儿先是从房间里把被子拿过来盖在我身上,然后又轻声地问我:“妈妈,你哪里不舒服吗?”
  教育女儿的时间到了,于是我佯装生病了,有气无力地对女儿说:“我觉得浑身没有力气,头还有点疼,估计是感冒了。今天我照顾不了你了,晚饭你自己解决吧。”
  没想到听我这么说,这小丫头竟然伤心地流下泪来。接着,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女儿竟然把楼下的“白大褂”阿姨请来了,还一个劲儿地央求医生:“阿姨,你一定要把我妈妈治好呀……”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19)
当晚,我的“病情”好多了,但女儿执意要跟我睡一个房间,还一本正经地说:“爸爸不在家,我要保护你!”不仅如此,一连几天,女儿放学后都早早回家,为我煮饭,还嘱咐我吃药……
  在我“生病”的过程中,我与女儿之间的感情在一点点升温。
  在生活中,几乎每位家长在孩子面前都扮演着无所不能的形象,即使病了,也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但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懂得体谅家长的辛苦。
  上面的家长采用了完全相反的教育方法,她通过“生病”向孩子示弱,让孩子明白,家长不是万能的,家长也会生病,家长生病了也需要别人照顾。并且通过示弱,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体会平时自己的艰辛,正是如此,在这一过程之中,她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才会不断升温。这就是“示弱效应”的巧妙运用。
  “示弱效应”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效应,多用于企业中领导与下级之间。它是指如果领导能够放下架子,向员工请教问题,便可以拉近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上下级关系和睦,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家长掌握了“示弱效应”,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到家庭教育中,便可以拉近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孩子把家长当成知心朋友,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不仅如此,利用“示弱效应”,家长还可以很轻易地改掉孩子学习上的坏习惯,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一位家长这样介绍他的教子经验:
  儿子已经上三年级了,可是他对学习好像一点不感兴趣。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就看电视,或者玩别的游戏,根本不知道复习,或者预习明天老师要讲的内容。这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天,我想到了一个引导他学习的好主意。
  一天晚饭后,我假装很着急地向全家人宣布了一个坏消息:我们单位要组织一次考试,不合格的要下岗,所以我要认真复习。
  这时,儿子很急切地问我:“爸爸,你不是说你小时候学习挺棒的吗?”
  “是呀,爸爸小时候学习是很棒,可是现在你都将近10岁了,我估计我连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公式都想不起来了,你说我不下岗谁下岗呀?”
  “爸爸,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不如,每天晚上我给你补课吧,反正小学三年级的内容我是新学的,应该比你掌握得要牢固。”
  说做就做,那天,儿子做完作业后,真的拿出他的笔记本认真地给我讲课。为了更顺利地教我,儿子在给我讲之前都认真地复习了一遍,他的这股认真劲儿让我很高兴。
  当然,在我准备“考试”的这段时间,儿子的学习成绩在呈加速度上升。之后,孩子好像找到了窍门似的对我说:“爸爸,原来知识认真复习一遍,成绩就可以提高呀!”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从此儿子养成了课下复习的好习惯,而且还喜欢上了学习。
  看,这就“示弱效应”的伟大功效。其实,确切来讲,家长能够向孩子示弱,是欣赏孩子的一种表现。当家长向孩子“求救”时,孩子心里一定会想:“这些问题连爸爸妈妈都不会,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帮爸爸妈妈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孩子就会得到一股无形的鼓励力量,从而会更加出色地表现自己。同时,家长也会发现,正是因为家长学会了向孩子“示弱”,孩子才会放弃对家长的戒备心理,从而愿意真心地接纳家长,与家长做朋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20)
四 父亲的角色:孩子的领路人
  很多孩子常常这样评价自己的爸爸:
  “爸爸好像很不喜欢我,他从来不会主动与我聊天!”
  “我的爸爸只知道赚钱,他一点都不关心我。”
  “在我的印象中,只有我犯了大错误时,爸爸才会关注我,但这种关注仅仅是狠狠地批评或教育我一顿。”
  ……
  在家庭中,很多孩子常常会对父亲表现出明显的不满,甚至会认为父亲对他们的忽视是讨厌他们的表现。我们都知道,每位做家长的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之所以孩子会对父亲有这么大的成见,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父亲不善表达自己的感情。关于父亲,很多孩子长大后总会这样表露自己的心声:“我知道他很爱我,但他总是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现在我明白了这些,但这将会成为我一生的遗憾,因为他给我的童年留下了很多不好的感觉和回忆。”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就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他们感觉不到爸爸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就会认为爸爸不喜欢自己,或是讨厌自己。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会故意与爸爸疏远,这将很不利于父亲与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发展。
  其次,有一些父亲会抱有这样的观点: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情。因此他们常常把家长教育的任务和责任都推给孩子的母亲,而自己则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或事业上。因此,很多孩子常常称自己的父亲是“只会赚钱的机器”,并常常会为父亲的忽视而伤心。
  当然,更多的孩子绝对不会甘于被父亲忽视,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他们常常会冒着被批评、被打骂的风险,做出一些搞怪的行为或坏行为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一位爸爸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跟孩子接触或沟通。但有一次孩子不小心把爸爸收藏的古董花瓶摔坏了,爸爸知道后勃然大怒,狠狠地批评了孩子一通,然后又与孩子进行一次耐心的谈话。但令这位爸爸感到不解的是,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