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个学生而已。那么您对自己这辈子选择作家这一职业有什么感受?写作给您的生活带来了什么?除了您常开玩笑说的散碎银子,乐趣、遗憾应该都有吧?写作给您带来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成:开始我没选择作家这一职业,我是一个没有生活目的的人,是偶然的一篇日记被朋友看好,送到编辑部,然后就发表了,那是1979年,是使用“阿成”这个名字发表的。从1979年开始写作,到今天差不多三十年了,这几十年的光阴全泡在写作里,我认为未见得是一件好得不得了的事。因为,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生活得也很好。我必须强调的是,写作给我带来的快乐不如带来的痛苦多。因为写作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它需要用心来写,它的难度太大了。写作的道路就像在你面前不断展开的飞毯一样,你永远走不到它的尽头。我斗胆说一句,我看过许多作家的作品,包括被叫好的作品。令人迷惑的是,好的标准已经被瓦解掉了,其实那个标准是很明确的,就是能够感动大多数人,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欣赏。我在这个层面上,始终保持极为清醒的头脑。这种天然的状态,让我保持了冷静和努力的空间。我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就是写一篇好小说,仅此而已。
张:在现在这种所谓的“媒体时代”里,您有这样的心态是让人敬佩的,这也是一个纯粹的作家的心态。就像您的笔记体小说,有一种超越尘嚣超越功利的感觉。说到笔记体小说,我想到你说过的一段话:“笔记小说,是一种文士风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艺术化手段。这完全不同于那种亢奋地打扮与装修式的小说,似乎也不大煽情与矫情,或者很政治地浪出一些满不在乎的俏皮话,笔记小说骨子里的凌厉与尖刻是陈酿出来的,它的那股滋润新鲜劲儿,在于自信和平易上。这样的文体,能保鲜到头到21世纪。”您曾经写过很多优秀的笔记体小说,比如《沉塘》、《甲子》、《年关六赋》,等等,但您现在的作品似乎变化很大,您为什么不再写那种有“清癯”之感的笔记体小说了呢?对曾经写过的笔记体小说有过什么样的反思吗?
成:我过去对笔记体小说有过那样的认识是不错的。笔记体小说是一种生存的滋味,用笔记体把它写出来,实际上就是用一种聊天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我个人认为,其实,笔记体小说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尴尬、脆弱和淡淡的哀愁。我一直没有注意到我在写作上有什么变化,我就是这么一路写下来的,一直写到今天。有人说这其中有些变化,我很吃惊,我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东西,小时候的模样和少年时的模样,包括老年时的模样应该是不同的,但骨子里还是我。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到老。你会发现,我的小说精神是一样的,可能在选材上有所不同,但那是感受的不同,是社会的原因。写作到了一定的程序,再去人为地追求什么变化,是可笑的。一切顺其自然最好。有的人,写写就没什么可写的了,这也是一种自然。有人越写越明白,文思如涌,这也是一种自然。有人经过重大的挫折,便会在小说中表达出更深的人生认识,这也很自然。也许你注意到,我没有引用过外国作家和评论家的话,这也是我的风格,同时这也是一种自然。现在是什么样,就让它自然地发展下去。如果就我个人的态度来说,我还是欣赏我今天的东西。因为毕竟写得比较自由了。自由是通过锻炼、思索、研究,用时间陈酿出来的,其实话说得越“白”越难啊。这样的“白”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一上来就“白”,那是一种苍白,有本质的不同。这一点我不用说大家也明白,内行人就更不用说了。
阿成(5)
张:所以说我察觉的变化就是您说的自然的过程,就是您的作品越到后期越自然、圆润和流畅,也就是老练吧。
成:我的确曾在写小说上比较雕琢,其实我是有意而为的。那时我希望我的小说更加符合传统的文化精神和韵味。我在坚持一种东西,或者在坚持弘扬一种古典的美。但是,这只能是练笔阶段,它的下一步应当是更自由、更洒脱的文字,而且是更加没有雕琢感、更加自由奔放的文字。我必须补充一句,如果没有前期的雕琢,也就没有后期的自由与奔放。
张:听说您是汪曾祺的学生,给我们讲一讲这段师徒之缘是怎样结成的好吗?汪曾祺先生对您的影响还存在吗?
成: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说我是汪曾祺的学生。
张:哦,是听您说的,因为看到您在某个随笔里提到“汪曾祺老师”,再加上您的早期作品和汪曾祺先生很像,好像我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成:其实,我并不是汪曾祺的学生,汪曾祺也从没收过我这个学生。他只是给我的第一部小说集《年关六赋》写过序。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我在作家出版社拟出一本《年关六赋》的小说集,我的责任编辑杨德华可能觉得我的小说风格让汪曾祺作序比较合适,他就找了汪曾祺。后来,我知道了这件事,也看到了这篇序言。正如你在他的序里看到的,汪曾祺说,我很愿意给阿成的小说集写序。先生是我很敬佩的作家,我很喜欢他的文风,并深受他的影响。我觉得这种文风和影响与我的生活有关,就是说,那种谈得来的东西更多一些。后来,我到汪曾祺的家去过几次,其实也没聊什么,好像两个人都不怎么善谈。他送给我两幅画,我至今还保存着。汪曾祺先生已经过世了,我发了一个比较长的唁电,我觉得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对我的影响到今天仍存在着。其实,他对我的影响主要是人生态度上的影响。作为笔记体小说,能写到汪曾祺先生这种水平的,在当代中国文学当中汪曾祺是唯一的一个。
张:除了汪曾祺先生,您欣赏的作家还有哪些?除了您前面提到的要“能够感动大多数人”,您认为好的小说还应该有什么品质,您自己的作品中哪几篇最好地体现了您的用意?
成:我看书有一个毛病,就是记不住作者,只能记得优秀的篇章和细节。所以,要我具体指出我喜欢哪个作家是困难的。我不可能喜欢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只是喜欢其中的一部分,或者某个细节。但是,我印象比较深的、相当智慧的作家,一个是索尔?贝娄,一个是辛格。当然,还有一些前苏联的作家。这里我不想一一地列举。如果列举多了,好像我光读书不写作了,如果列举少了,会以为我光写作不读书了。所谓好的小说的基本品质有两点,一个是真情实感,一个是超人的机智与幽默。我觉得我的大多数作品都在追求这一点,而且这一特征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我的一些短篇上。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找出读一读,我就不单独列举了。很多人是在读了我的小说集以后才对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张:我觉得在当代文坛上,您是个不追求时尚的作家,您看什么流行的先锋文学、打工文学、新写实文学、新潮文学、都市文学、乡村文学,好像都跟您联系不大,您的作品也是很难用一个命题涵盖的,这也是您喜欢做一个自由人的表现吗?还是作为一个老作家您的心态更为平和? 。 想看书来
阿成(6)
成:你谈到的各种主义的文学流派,我对这些比较茫然,知道的不多。显然,各种各样的流派有它们的道理,我相信每一个作家都在理直气壮地活着并创作着。我觉得作家的创作经历基本上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写自己的经历,第二阶段是写自己周围的朋友,第三阶段是关心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你刚才说到心态,对我来说,不如说是一种责任感。我看到了许多人生活中的种种尴尬,我愿意就这一点和他们做一些交流,仅此而已。补充一点,其实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话我在十年前就说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作家的力量太渺小。
张:那我就明白了为什么您的作品里常常出现这样一句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总让我觉得您对生活的态度是有一点无奈和悲观的。
成:是的。刚才你谈到,我的作品“很难用一个命题涵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儿的现象。的确,我不属于哪一个流派,但是,我自己认为,我很可能是一个全新流派的代表人物,那就是“后现实主义”。因为“后现实主义”,特别是中国的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有很大的区别。所谓中国的现实主义也分为多种形式,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革命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和“新写实文学”也不大一样,“新写实”实际上和现实主义之间是一种派生的关系,好像无意继承现实主义的某些特点。而“后现实主义”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出现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学现象,它抛弃了以往的一些非文学的因素,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命运,并带有一种温情和幽默的色彩,它的洞察力不再依附社会性的总结,而更加强调作家个人的思考。当然,骨子里所包含的批判现实的态度,常常是很无奈的样子。“后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每一根神经都无法脱离现实主义的精神与传承。
张:对于目前社会上的文学时尚、文学消费,您怎么看?比如美女作家的身体写作或者少年作家的娱乐化、偶像化?
成:诚实地说,这些我接触得不多,差不多是“零接触”。但我知道有些人在争议这些话题,遗憾的是,我没有资格进入这种争论,因为我没看过这些作品。我想我该看看这些作品了。毕竟我也曾年轻过。
张:那您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现状怎么看呢?
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是片面的,不可能全面。我们在总结一年、几年或者十年乃至一个时代的文学状况时,常常是不全面的,很难说把所有的话都说到点子上,这是时间、个体和时代的局限。当然若有超凡智慧的人物来驾驭,那将另当别论。说到超凡的智慧,首先要有一个超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有一批超凡的小说。我们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光荣,如果就某个时代而言,这个光荣说到怎样的巨大都不过分,但是纵向比较起来,历史地看,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既可以鼓舞人,也让人垂头丧气,或者怒火中烧。显然,从我上面说的话,可以猜得出,我对当代小说的评价。当代小说当中,具体评价到某人的作品是不明智的。但是,就普遍的问题可以谈谈个人看法。在我看到的一些小说当中,我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小说有故事而无文采,这个现象,似乎可以探讨一下,为什么是这样。是否跟作者的出生环境、个性、艺术修养有关?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唠家常。家常唠起来铺铺洒洒、漫无边际,这是人们打发时光的一种方式,特别是普通人打发时光的一种方式。这种情况,在城市,在农村,都普遍地存在着。现在的城市状况似乎变了一点,因为又开始新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阶段。这主要是住房的格局所决定的,常常是住一个楼,住上几年,邻居之间还不相识。这里有一种惯性的欣赏习惯,就是喜欢唠家常的人,在看类似唠家常的小说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小说会引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