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是一指流砂:张爱玲文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华是一指流砂:张爱玲文传-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素有旧式名士的逍遥与风流,多情的本性与乱世里只求眼前静好的心态,使他纵情声色,放恣情感,沉醉于“此时语笑得人意,此时歌舞动人情”(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胡兰成。《今生今世》)的莺莺燕燕之中。他谙知花的娇艳、花的香浓、花的芳菲。他是风流倜傥的赏花人,却不是情深意浓的惜花人。
    无论是美女、淑女、舞女、才女、寡妇,他都喜欢,都一样的赞美、一样的怜惜、一样的疼爱,又一样的始乱终弃,多情又无情。他自诩:“江山与美人, 注定要落入荡子的怀中。”(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胡兰成。《今生今世》)任世事风云起伏,我自伴花随柳过前川。
    他文笔精致妩媚,清嘉甜腻,文采摄人,散文更是自成一派,别具风格。自古有“不虞之誉,求全之毁”。然而对他,前者可喻其才华,后者却不能喻其所为。
    他与她,都有一支绚丽斑斓的妙笔,一个多情,一个纯情。他寻着她的文字而去,她迎着他的才智而来。在乱世的滚滚红尘里,他们不可思议地遇见,一当遇见,就注定要演绎一场令人唏嘘的“倾城之恋”。他是最懂她的人,她是深爱他的人,他们相爱缘于相知,他们相知却无力相守,他骨子里卑微的秉性,终将无法驾驭她高贵的灵魂,决绝是他们最终的结局。
    年年初,忙于仕途的胡兰成在南京赋闲修养。偶然地,他在《天地》杂志上看到了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小说描写了在封锁场景中,一对陌生男女在电车上偶然遇见后,所做的一场虚幻惊艳的美梦。故事微妙地折射出乱世里生命的仓促与情感的浮游,人们真正抓得住、靠得住的,唯有真真切切的现在,而不是永生永世的奢谈与妄想。
    冥冥中仿佛一切皆有定数,《封锁》中陌生男女的遇见,以及遇见后的虚空之梦,似乎注定要在现实的舞台上上演,胡兰成在有意无意间拉开了舞台的帷幕。
    胡兰成有文学的天赋,也懂得欣赏。《封锁》精妙的文笔和意境,使他对张爱玲非凡的才情激赏之至。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好奇,对张爱玲浮想联翩,并萌生了与之相识的念头。他只觉得“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胡兰成。《今生今世》)同年二月,胡兰成从《天地》杂志主编苏青那儿讨来了张爱玲的地址。满怀期待,他敲响了张爱玲的家门。然而,张爱玲以她拒人千里的惯有作风,婉言谢绝。胡兰成吃了闭门羹,却并不甘心,他将写有自己名字和电话的字条从门缝里塞了进去。
    张爱玲虽素来讲究礼数,但性格清高孤傲,成名后更是闭门谢客。像胡兰成这样慕名而来的拜访者,她也屡见不鲜,本该置之不理。倘若如此,张爱玲的人生或许将是另外一番风景。然而,一切似乎都偏离了张爱玲固有的风格,她不仅没有把胡兰成留下的纸条一扔了事,反而屈尊,主动地打电话过去,相约第二天登门回访胡兰成。胡兰成听了,自然是喜之不尽。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胡兰成带着美文加美女的种种幻想,终于在自己的家里遇见了这位令他有些寤寐思之的女子。可是,眼前这位女子,完全出乎胡兰成的想象。
    她身材高大,没有妖娆也没有妩媚,脸上还挂着小女生般的稚嫩与清纯。他几乎看不出她是一位文笔圆润的作家,也无法把她与文章里那些美艳幽怨、风情万种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唯有她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不凡、清逸含蓄,令贫贱出身的胡兰成隐隐悟到一丝震慑与不安。只觉得她是世间独一无二、稀罕的女子,恍若“九天玄女”于他眼前。她已遮蔽了世间万物,全然打乱了他对女性原有的情趣与审美。他说:“我时常以为很懂得了什么叫惊艳,遇到真事,却艳亦不是那艳法,惊也不是那惊法。”(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胡兰成。《今生今世》)张爱玲虽没有胡兰成想象中的娇艳动人,但她天生的贵族气所流露出的矜持与骄傲, 不由得勾起了胡兰成内心深处敏感的卑微。
    这种卑微,又激起了他“我竟是要和爱玲斗”(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胡兰成。《今生今世》)的想法。他要先发制人,他要有一种气势来掩饰内心的怯懦。于是,他开始夸夸其谈,开始拿出全身的解数来炫耀自己的才华与见识。
    胡兰成上谈古今,下论时事,文学、艺术、音乐、诗词歌赋、《红楼梦》、《金瓶梅》……以及他的童年往事、求学经历、宦海沉浮……几乎无一不谈。他还对张爱玲的每篇文章,都逐一作出精辟独到的点评。他从张爱玲偶尔顾盼的眼眸里,读到了张爱玲聪明灵透、柔艳多情的韵味。他原本是个浮花浪蕊式的荡子,对二十出头情窦初开的张爱玲,自然是游刃有余,谈兴愈浓。
    张爱玲极少说话,只是饶有兴致地听着。一个滔滔不绝地演讲,一个安安静静地倾听,两个离经叛道的人,许多观点与见解,无形中也有不谋而合之处,在这种知己般和谐雅致的氛围里,他们不知不觉度过了五个多小时。
    在一个陌生人的家里,与一个陌生的男人,初次见面就面对面地畅谈五个小时。以张爱玲孤寡骄矜的性格来说,这完全匪夷所思。
    她擅长描写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惊艳、奇绝,耐人寻味。而在现实中,她的生活是枯燥、简单的,她的感情,也是寂寞无依的。当她面对阅历丰富、谈吐不俗、多才俊逸的胡兰成,她的清高、她的傲慢顷刻间已荡然无存,她“变得很低很低”,(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传》)就连临别时,胡兰成一句不经意的调侃“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胡兰成。《今生今世》)她也没生气,反而羞赧地认为是胡兰成对她爱慕的暗示。
    第二天,胡兰成再次看望张爱玲。第一次踏入张爱玲的家,一进门,胡兰成就惊讶不已。房间的摆设精致华贵,色彩搭配鲜艳亮丽,张爱玲一袭别致的华服,也令他眼前一亮。如此精致完美的家配上如此雅致的女子,胡兰成的自卑又悄然爬上心头。于是,他又开始滔滔不绝地演讲,张爱玲依然只是听。
    胡兰成认为男女相悦,似舞又似斗,需要彼此呼应共鸣,也需要棋逢对手。之前无论在官场还是欢场所识,胡兰成认为都是些没有灵气的污秽之人,所以他“向来与人比也不比,斗也不斗”。(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胡兰成。《今生今世》)如今,遇到张爱玲这样绝世的才女,他就忍不住要与她一斗。然而,任凭胡兰成绞尽脑汁,使尽武器,张爱玲却只是徒手、温婉而对,并不应战。
    胡兰成回家后,按捺不住对张爱玲的迷恋,给张爱玲写了一首诗,一诉爱慕之意。诗里对张爱玲的谦虚,也作了一番恭维。张爱玲看完后只淡淡地回了几个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胡兰成是何等聪明之人,张爱玲的话令他不由得对这个女子更加欣赏。
    从后来的交往中,也证实了他的判断。尽管他想要和张爱玲斗一斗,显露自己的才情,令张爱玲不能小觑于他,然而事实上他根本不是张爱玲的对手,恐怕一半也不及。而张爱玲因为懂得他的心思,所以依然是一味地倾听,一味地任由他天马行空地炫耀、演讲。
    对张爱玲来说,她也从来没遇见过胡兰成这样的人,在她笔墨描摹的想象中也没有出现过。这个人似乎无法描述、无法比拟。她向来妙笔生花,从来没有她不能形容的人或事,但是,这一次,她似乎有些词穷。她认为她遇见了人生难得遇见的人,遇见了人生最该遇见的人。文学女子,以文字的优雅来粉饰现实的际遇,夸大了遇见的浪漫,夸大了爱情内在的蕴含,不可救药地沉溺在文字的想象中,意乱情迷。她确信,她现在遇见的爱,是纯粹的爱,她甚至不在乎胡兰成有污秽的政治背景,有老婆、有情人。
    胡兰成几乎每隔一天必去一趟张爱玲的家,坐在那个颜色鲜亮的房间里,喝红茶、吃点心、谈文学、谈艺术……胡兰成后来回忆这段花开荼蘼的时光说:“对人如对花,虽日日想见,亦竟是新相知,荷花娇欲语,不禁想要叫她。”“刻骨相思,天天相见,一时不见就我寻思你,你寻思我。”“我们两人在房里,好像‘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与她是同住,同缘同相,同见同知。”“爱玲也是喜欢在众人前看看我……我们两人同坐一辆三轮车到法租界, 旧历三月艳阳天气,只见遍路柳絮舞空,纷纷扬扬如一天大雪,令人惊异。我与爱玲都穿夹衣,对自己的身体更有肌肤之亲。我在爱玲的发际与膝上捉柳絮,那柳絮成团成球,在车子前后飞绕,只管撩面拂颈,说它无赖一点也不错……春光有这样明迷,我竟是第一次晓得,真的人世都成了仙境。”胡兰成非常享受与张爱玲相知相爱、相濡以沫的日子,他说:“我只是生在那风景里便知足。”(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胡兰成。《今生今世》)“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对于张爱玲来说,世间万物沉浮都与她不相干,她只想看着“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她深爱着胡兰成,她认为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真切地读懂她的内心世界。她何常不知道,乱世的爱情,有着《封锁》一般的虚空,但她只要现在,只要牢牢地抓住现在,她说:“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两个素不相识的男女,于千千万万人之中,于千万年之中偶然遇见,相识相知相恋,在眼神的交汇中,灵魂互放。他们的爱,与风月无关。他们都太有才华、太桀骜,一个丢了执着随了俗世的洪流,一个丢了浮华驻留隔世的寂寥。
    可他们的遇见,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场红尘中的惊鸿一瞥。那个被他称为“临水照花人”、“水晶心肝玻璃人儿”的女子,那个既似白玫瑰、又似红玫瑰的女子,写尽了人世沧桑、红尘冷暖、悲欢离合,却偏偏不能为自己写一段完美的遇见、完美的爱。
    那是一座即将倾圮的城在战火中,人们奔走着,惶恐地想要逃生。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个人的力量如此渺小,优雅与姿态也不需要了,只有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人学会如同蝼蚁一般生存。
    不论女人,抑或是男人,在这样宏大苍凉的背景之下,大抵都会茫然,失去大部分的勇气。四顾,满目疮痍。房屋、街道,都蒙上了不幸的色彩,匆匆走过的行人,他们提箱挈笼,面上都带着警惕的神色。
    晨昏,黑夜,日子被拉得格外漫长。人们所要保证的,只是“这一刻”,自己还活着。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人心的最深处,是否极度需要一个依靠? 相濡以沫,也是个慰藉。
    《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与范柳原,就是在战乱中走到一起的。
    明明一开始只是双方都心知肚明的感情游戏,互取所需,谁先动心谁就输,赢家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