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ざ辉住ㄕ饪晌绞恰ㄎ尬ā�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能够适应环境的东西被选拔出来,并保存下去,同时一切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则被淘汰掉。古人说:〃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只不过是人胜天是近而显,天胜人是远而隐。苏轼就此言道:〃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然以远久见闻考之,天胜定可必矣!〃。
 道是〃挫其锐,解其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干涉事物各自发生发展的途径,任其适应环境的殊途同归,以致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三)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说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意思是说,知晓了和谐的道理,可谓知晓了道的常规;知晓了道的常规可谓明智。《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论语》中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也就是说圣明君王治国,无论大小事都遵循着达到和谐这样的标准去做。郑君《中庸》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可见儒道两家都崇尚事物的和谐,从这点来讲,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其内涵可界定为:各方面的相互协调、适应、融洽,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和谐是我们称之为妥善、美好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谐的范围可分多个层次。有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有以国家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和谐,国内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和谐。 
老子对这一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老子对道三法则的论述,用今天的科学来评判,也不能不叹服其远见卓识。


 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老子认为〃抱一而为天下式〃有三个要点:〃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认为,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执左卷而不责于人〃。范应元说:〃吾之心慈爱素具,由爱亲爱君推而爱人爱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爱故能勇于行道,使亲安君尊,而天下无弃人,物无弃物也〃。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在说应该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美,与人为善。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韩非子注曰:〃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 
 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二)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
 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
 老子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范应元解释说:〃躁极则寒,寒则万物凋零;静极则热,热则万物生长。是知躁动者,死之根;清静者,生之根。故知清静者,为天下之正也。体道者,成而若缺,满而若冲,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辩而若讷,亦无不出于清静矣。虽然,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静为正尔。〃 
 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不必成毁系于心,荣辱劳其神,从而达到哀乐不能入,以理化情的逍遥境界。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经常保持澹泊清静的心态,致使神安体健,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三)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满招损,谦受益。老子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错误,让谦虚为妄知和改正错误在心中预留天地。因为只有谦虚方能明道,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所以,善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我能虚静谦柔,明白天道,知一理包乎万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者道之用〃,凡物凡事,不可违自然之理,顺则吉,逆则凶。去其主观任意,因物之性,随易应物。〃为无为,事无事〃,〃不敢为天下先〃,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事物的自然之道相争,则将无所不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物极则反,过盛必衰,盈满则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这也即是孔子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过犹不及〃,孟子所谓'仲尼不为已甚'之意。列宁也说:〃真理走过一步,即是谬误。〃
 为人处事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柔顺自然,持中和之道,无过无不及。虚则明道,柔能克刚,不盈则弊不新成。谦虚柔和可谓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之则。

 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一)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正如柳宗元《种树郭橐传》一文中所说;〃。。。。。。顺其性,使根舒展,故土培实,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移栽时,谨细珍视若子,植后听之任之若弃,全其天姓而不害其长而已。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则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官府治理也似后者,好烦其令,摧种摧收,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柳宗元记传其事,嘱为官者戒。事自躬亲者尚且如此,如果上令频示,有因层层宣告,以至事成三豕涉河变其实质者;有因中间滑吏,借此拉大旗作虎皮,任意发挥,装神弄鬼,残民自肥者;有因政令烦苛,动多忌讳,民无所措手足者:结果百姓得到的是福焉?祸焉?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这句话用来表述滥施政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往往与其本意大相径庭是颇为贴切的。
 上失无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问道:〃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并嘱曰:〃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但是,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私意妄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就是说圣人治天下,也应效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而任万物自由生发,不替万物做主宰的作法:尽量不用繁杂的关卡衙门、苛刻的政刑法令来滋扰百姓,不给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机;不用一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来强奸民意;而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适宜的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使百姓各安其居,各乐其业,任意自便,休养生息。做到这样可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二)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老子崇尚本真,真诚,反对最高境界的道德含义。本真状态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羁绊,依天性自然而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黄帝内经》中所谓:〃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认为道不涉及伦理性,仁义礼智是把人为的东西强加于人的天性,扭曲损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归真,民抱质朴,方能达到长治久安。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于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 这意思都是说,善以道治国者,可听任人民依其淳朴的天性随由自便,而不可让其薰染得智诈奸滑。用智治国,则下亦以智应,惟务穿凿,不循自然,以致奸诈斯生,上下相欺,国将无宁日。明晓这道理,便应〃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营造一憨厚淳朴的大环境,不以机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为明,与智故反,然德性博化,使智诈不作,祸乱不起,使复至于大顺,此真可谓是崇本息未之道,。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因为〃有无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伪美善者杂糅其间,长此以往,将使人离质尚文,渐至逐末忘本。巨奸大滑便运用手段、利用权势、操纵舆论、炮制出各种〃当然对〃和〃可恶罪〃来蒙蔽人民。鲁迅说:〃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严复评论老子之道曰:〃其所为若与物反,而其实以至大顺。而世之读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三)官清法正,国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