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细节。细节作为一种创造,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层面。企业所要做的是要尽快建立一种支持创新的机制,使创新能够作为一种结果,通过系统源源不断地输出。
完美不是一个小细节;但注重细节可以成就完美。
——雕塑家、画家米开朗琪罗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1)
问题1:细节决定成败,那什么决定细节呢?
答:这个问题我曾经同畅销书《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先生谈过,成先生问:“既然细节决定成败,那么什么决定细节?”我回答说:“态度决定细节,就是你首先有没有细节意识。”成先生进一步问:“那什么决定态度?”我说:“训练决定态度,就是拿出一些规范,让员工反复训练,就会改变他的态度。态度调整了,认识清楚了,细节就容易做到位,这是一个互相关联的过程。”
通过训练,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态度,最终达到改善细节的目的。因为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管理者有足够的能力和义务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通过长期行为的改变,就可以达到改变思维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强化职业化训练,来解决管理的问题,包括解决细节意识和细节态度的问题。
(根据珠海公开课的现场问答整理) 问题2:在您的书中,您已经把“完善细节”作为增强民族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您认为方法论应该是什么?或者说,该从何处下手?
答:我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培养全民的规则意识。我曾说,中国人虽然在很多方面有优势,但在管理的角度上不具备优势。就规则意识讲,中国人经常想办法钻规则的空子,我们如果有德国人一半那么“笨”,不折不扣地执行规则,我们会走得更好。
第二,力避精明。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聪明,而人是应该需要高明一些的。高明即善于掩饰聪明。我强烈主张要严厉打击“精明行为”。比如华为高层在收到一位研究生员工关于华为战略而提出的一万多字的“高明”建议的文章后,立即要求人力资源部把这位“精明”的员工辞退,这即是一种“打击精明”。
第三,从规则入手。正如呼和浩特的《北方新报》实行的“三毫米规则”(就是每份报纸的两篇文章之间,必须保证三毫米的距离),看似简单,由此及彼,却可以培养大家做事认真、规范、遵守规则的态度,由此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第四,程序训练。我认为企业管理统称为规则,规则里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程序,另一部分是制度。程序是要求应该怎么做才对,制度则是应对如果不对怎么办。如果用大量的文件对员工解释不对该怎么办,不如用更详尽的文字告诉员工该如何正确的做才对。现在许多企业在管理中有大量的制度汇编,这是一个误区。我们要把重心放在程序上,并对员工进行程序训练。因为简单不等于容易,再简单的事也要训练。而制度是不需要学习的,因为制度只是边界,如果严格按程序执行就不会犯规、不会出界,即便出界了也不是你的问题,是程序的错误。
第五,调控心态。现在有人认为,整个社会大背景都是重大轻小、重整体而不重细节,你一个人把握细节,力求完美有什么用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用老话说就是从我做起,能做到什么程度暂且不论,每个人先注重自己身边的细节,那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改变。不求一切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第六,细节源于态度。细节的不到位,源于态度的不到位。我们很多细节做不到位,不是做不了,而是没有去做。如礼貌问题,其实就是个态度问题。毛病是表现,态度才是根本,因此,细节源于态度。
第七,细节体现素质。对细节的认识也与专业素质有关。一次,有位卖羊绒衫的,他领我去市场转了一圈,说我们这里两件衣服挂很久了,始终卖不出去。事实上,质量很好,也很好看。一件是大红的,穿在身上一定很亮丽,特别是中年女性穿应该是非常好的,很有朝气;另外一件是绿的,比较深的绿,年轻女孩穿也应该是非常漂亮的。但是衣服挂在那里总是不怎么协调,红色的因为在前面,在强光照射下看起来很扎眼,红得就像鲜血一样,看上去感觉到一种压力;而那件绿色的放在后面,给人的感觉有点黑墨色似的,怎么看怎么不舒服。于是,我就对他说把两件衣服换个位置看看。结果就不一样了。绿色的在前面,在强光下没有问题;红色的在后面,稍微暗一点,反而显得更好看。过了一个礼拜,这个老板给我打电话,他说:很怪啊,两件羊绒衫换了一下挂放顺序,人们觉得这两件都很好看,都卖出去了。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2)
(根据《人民网》的访谈整理) 问题3:您谈到了复制的问题,您说企业的复制要在成型且稳定发展条件下才能有效复制。那么对现在市场上的好几个城市,如广州,上海等,一夜之间出现了很多家“武大郎烧饼店”。您对此有何看法呢?
答:目前还不了解你说的“武大郎烧饼店”,但企业的复制要遵从以下四点:
一是,只有善于经营的企业,才善于复制;
二是,复制时,必须要有标准;
三是,企业发展的速度与管理的能力要成正比;
四是,必须要有一支相对专业的干部队伍。
(根据《扬子晚报》的采访整理) 问题4:您把眼光盯在细节上,“苛刻”地对待他人,对自己是不是也一样“苛刻”,甚至“吹毛求疵”?我们很想知道生活、工作中的汪中求是否是“细节完人”?对照您的书来看,汪中求是否言行一致?
答:我自认为自己是“中智之人”,智商平平,但我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却有过人的一面。生活中我“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吃得比猫少,干得比牛多”。
“才人因傲而败,常人因惰而庸”。作为常人,时常要“戒惰”,时常要自律。没有自律,我到不了今天。说件事情给大家听,我曾担任一家公司的CEO,当时公司很困难,公司董事会问我有什么管理高招,我一句话都没说。不到一年时间,该公司的年销售额上升了23%,公司兴旺发达。人们又问我有什么管理高招,我还是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不是故意玩深沉,而是确实找不到一个让他们满意的“高招”,因为我抓的都只是迟到、抽烟、开会关手机之类的“鸡毛蒜皮”的事。
(根据《中外管理》的采访整理) 问题5:细节问题从小处看是一个技术问题,是一种做人做事的习惯,但从大处看则是一种文化,一种处事做人的方式。中国文化的传统重整体而不重细节,重模糊管理而轻系统管理。您作为细节管理的极力倡导者,从小处看是帮人们建立精细的思维方式,培养人们做好小事做好细节的习惯;但从宏观上看,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要与我们传统文化抗衡,你有让细节理念改造国人和企业习惯的充分信心吗?
答: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看。
第一,我是细节的倡导者,但不是唯一的,应该说大家也是倡导者,倡导细节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销量早已超过了百万册,这一事实也说明我不是孤立的。在全国很多地方,上至政府,下到小学,甚至监狱,都有人在读我的书。这说明,关注细节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第二,中国的历史文化对细节还是比较重视的,只是中间出现了断裂。纵观中国的历史文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很多学者关于细节理论的论述。大家知道,中国的农耕文化是典型的割裂的单独作业,不需要跟人配合,所以缺乏管理和分工合作。欧美是庄园式的耕作,合作性很强。西方农用的排犁要四头牛或马才能拉动,掌握排犁就要多人合作,合作起来就需要管理,管理就产生了规则。认识了这点,对于为什么中国进入工业化的进程这么缓慢,就不难理解了。我要强调的是,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工业化管理的特点是分工越来越细。
第三,一个人对社会的推动,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做了什么。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全社会有这么多人支持我,他们的力量肯定会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我很有信心。
(根据《中华工商时报》的采访整理)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难以使中国企业有全面的实质性的提高,系统的组合式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可复制的管理模式,才是中国企业梦寐以求的。
——汪中求
一、给秘书的20条提示
我当过六年总经理(现在不当老大很多年了),用过四个秘书。第一个是湖南小女孩,董事长配给我的;第二个是湖北人,挺能干,去别人的公司高就了。我很高兴,祝贺她;第三个是一个男孩,不卑不亢,用得挺顺手,被一个当董事长的好朋友看上,送去给他当部长了。能往高处走,支持;第四个是四川人,读书少一些,进修去了。更赞成,不知现在出息了么!
秘书很重要,秘书又很难当。
我当过两年秘书,我的上司是副厅级单位的正职,于是我也“鸡犬升天”了,从一个中学老师一下子就成了级别不高(副科)权力不小的角色啦。文字的工作倒是没有多大问题,写的稿子、起草的文件、做的纪要,经常是不用领导多改的,但我的秘书当得并不成功,对复杂的社会的适应速度太慢,犯了很多“错误”。于是,“南巡”讲话后,我就下海了,给香港的一家公司打工,心甘情愿地“受资本家剥削”去了。
在企业,对秘书的要求有所不同,我要的秘书必须是勤奋、得体、有序、精细、高效的。当然,想做点事需要一些牺牲精神,尤其不可能完全按时上下班。如果秘书听到下班铃就走,一加班就讨论加班工资,那就等着别人抢你的饭碗吧,尽管你是懂劳动保护法的,但你更要懂中国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此,作为曾经的老男秘和后来用过多位秘书的“过来人”,给正在或准备当秘书的同仁20条提示:1必须有更多付出,不能太计较时间和报酬;
2不会摆弄文件夹,不宜当秘书;
3常用电话号码、重要客户和合作者的联系方式尽可能熟记;
4学会记录,只要在场能记录的尽可能别落下,说不定什么时候有用;
5领导开会少发言,记住自己只是列席;
6有调查研究和了解情况的权力,但绝对没有指令权;
7为了写东西,多准备标准文本;
8对其他同事不可有骄奢之气;
9无论对上、对下,多用“请”和“谢谢”准没错;
10不要上网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也许别的同事可以;
11手机永远是振动,网上QQ也不要有“唧唧”的叫声;
12要细心,学会在小事情上为上司补缺;
13常规性的琐碎事务,不要让人有半点不放心;
14对上司要适时地提示,温和地提醒;
15不是上司问及,不议论同事的不好;
16如果一周以上都觉得没什么事情做,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