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13)
爱一旦超过正常限度,就成了“溺爱”。溺爱的害处很大,会使孩子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缺陷,给孩子情感、意志、品德、性格方面造成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娇子如杀子,溺爱放纵子女往往导致悲剧。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关爱,但爱孩子并不是肆意宠爱,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现代快节奏和生活、工作的压力下,有一些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关注不够,他们一心为了追求事业的完美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要。虽然他们会让孩子享受好的物质条件,而忘了深入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久而久之,在缺少父母关注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就会产生许多心理疾病,如自闭、胆怯、不善交流、害怕见陌生人等,而且还会有一种陌生横隔在父母和孩子之间,阻碍孩子正常、健康成长。
  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很多时候,和父母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远远胜过物质上的需要,尤其是处在生理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太多的迷惑、欲望、兴奋、悲伤等情绪需要一个可信赖的倾吐对象,而父母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孩子的尽情宣泄能够使他们的精神情感得到慰藉。譬如孩子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对他来说很不寻常的事,像帮助同学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内心感到高兴愉快,或者第一次目睹了一起小车祸,或者在他周围发生了一件新鲜事等,他会很急切地想回家告诉父母,但是,当踏进家门时,父母却不在,整个家空空荡荡的,第一盆冷水已经浇在头上了,他会觉得若有所失,如果父母长期不在家,你能让他和谁去讲?
  当孩子的感情没有地方宣泄,他可能会去酗酒、抽烟、玩游戏、交异性朋友,再下去就有可能产生社会问题了。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孩子在学校滋事、打架,甚至被勒令退学时,而这些孩子总会遭到父母凶恶的责备:“你怎么那么没出息”“人家用功读书,你却每天鬼混,科科都不及格”“爸妈哪一点不爱你,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你还要怎么样?”这类父母的眼里只有父母的尊严,孩子的错误等一切责任都归于孩子的顽固,但就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耐心深入细致地与孩子进行过情感上的对话。
  一个寓言
  山脚下有一个湖,当地人叫它天鹅湖。天鹅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平时,渔翁摇船捕鱼,妻子则在岛上养些鸡鸭。除了买些油盐,平时他们很少与外界往来。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在这儿住了那么多年,还没有见谁来拜访过。
  渔翁夫妇为了表达他们的喜悦,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来招待这些客人。于是这群天鹅就跟这对夫妇熟悉起来。在岛上,它们不仅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还随船而行,嬉戏左右。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栖息。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得食物,老夫妇就敞开他们茅屋的门,让它们到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吃的,这种关怀每年都延续到春天来临,直至湖面彻底解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对老夫妇就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14)
渔翁夫妇对天鹅的爱,绝对是无私而又真挚的,毕竟这些漂亮可爱的小生灵给孤寂的他们带来了慰藉与欢乐,帮助他们排遣了心灵的寂寞。在寒冷的冬天里,不能适应北方严寒的天鹅肯定也需要他们的照顾与呵护。
  可是渔翁夫妇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习惯了他们的爱护的天鹅一旦失去了他们的怀抱,结局将是十分悲惨的。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赞美无私的爱。可是,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并且是致命的。
  正确的爱
  父母爱孩子,就要关心孩子的健康、智力、道德和情感及个性各方面的表现。在家庭中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对孩子的行为既有约束又给以自由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家庭气氛宽松平等,善于倾听孩子意见并进行分析,区别对待。对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加以拒绝,决不因孩子哭闹而“屈从”。
  爱孩子,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父母的一致性。俗话说:一个管,一个护,到老不上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与要求是一致的,那么这种教育影响将呈现强有力的最佳状态。如果不一致,便可能导致父母威信互相抵消,对培养和形成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都极为不利。
  父母应该知道,对孩子的呵护和教育,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有权利和义务要给孩子快乐和远大的前途,不应该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更不要逼迫孩子按照成人统一的标准行事。只有让孩子用整个的身心去建构自己的心智和人格,孩子的眼睛才能越过家庭和社会所筑的“围墙”,孩子的脚步才能越过落后思想和精神的“围城”,走向成熟,最后走向成功。
  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教给孩子爱的能力。在孩子享受被爱的同时,要教会他奉献自己的爱心,即以同样的爱回报父母。只有让孩子由被爱向施爱转化,使孩子在父母之爱的熏陶下,由感激父母、牵挂父母,到想为父母做事、回爱父母,才能形成健康、热情、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中国的父母往往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他们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孩子,却从来不讲回报,这种境界固然高尚,但不是一种正确的家教方法,甚至是一种误导,其结果常常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为这种单向的爱会造成孩子的情感畸形。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于父母关心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关心父母,更不知道关心别人,惟我独尊。孩子养成了许多诸如好吃懒做、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等不良习气,缺少价值观和责任感,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因此,父母对孩子不应当只是无条件地给予,也应当适当地索取回报。例如,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从小尊重父母的劳动,懂得回报父母的爱,而不是让父母的爱“有去无回”。让孩子做一些社会工作,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从而培养孩子的社会价值观和使命感,这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滋养。
  只有让孩子在爱与被爱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格,成为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善于帮助别人的人。
  家教故事
  巴顿是英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先后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69年,因在“形成构象概念和把这些概念应用于化学所作的贡献”,与挪威科学家奥德?哈塞尔教授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15)
巴顿生于富贵人家,从小受到母亲的溺爱;家里的仆人也不敢招惹他,怕引起他的不满。时间一久,小巴顿就养成了一个任性的习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晃到了读书的年龄,该送小巴顿上学了。母亲心疼孩子,怕他在学校吃不了苦,受大孩子的欺负,想请一个高级家庭教师,来给儿子上课。但这要求被父亲拒绝了。父亲说:“想想那些请不起家庭教师的孩子吧!我们为什么要给他这样的待遇?”
  小巴顿被送到学校后,很快就觉得适应不了了。与自己的家庭相比,学校是那样破旧简陋。特别是与在家里人人都迁就他的情况相反,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一点也不买他的账,对他的任性非常不满,还严厉批评他的自以为是的行为。最糟糕的是,他没有朋友了,小伙伴们都不和他玩耍。好不容易熬到期末,成绩单和评语送到家里来,全是负面的:成绩不好、人际关系非常紧张、与同学经常发生矛盾、不适应集体生活等等。
  母亲不服气,认为学校对他的孩子有偏见。她再次要求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这时,父亲严厉地说:“难道他人际关系糟糕、没有一个朋友也是冤枉他吗?他越是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就越是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你难道打算让他将来单打独斗、一个人闯天下吗?这都是你长期娇惯他的结果。”父亲的一顿训斥,使母亲的请家庭教师的计划再次流产。
  父亲经过再三思考,认为孩子的行为,与家庭溺爱有很大关系。为了让孩子彻底摆脱家庭的负面影响,最好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去,让他在那里得到自立自护的锻炼。想到这些,父亲决定把小巴顿送到一家寄宿学校。那里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作息时间有规律。开始,小巴顿实在受不了那里的生活,在每月一次的探亲时,他都哭哭闹闹,要求退学,连母亲也感到非常伤心。
  但是,父亲却一点也不改变自己的决定。他说:“你越是受不了这里的生活,越证明你有必要过这样的生活。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受得了?孩子,你在优裕的生活中过惯了,这样对你的成长非常不利。只有过那样的生活,才能磨炼你的意志,纠正你的坏习惯。”当时,小巴顿对父亲简直恨之入骨。
  不过,寄宿生活的确使小巴顿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后来,取得了非凡成就的巴顿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不无感慨地说:“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严厉的爸爸。否则,我难以取得今天的成功。”
  21。 避雷针效应: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可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一个可怕的事实是:教育专家发现,自杀已成为未成年人的第一死因,尤其是近几年,青少年自杀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父母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学会处理孩子的心理危机。
  避雷针的作用
  只要你留心,就能发现在许多高层建筑上都有个用金属做的、状如绣花针、针头向上直立的东西,这就是“避雷针”。
  “避雷针”最早由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由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可别小看这状如绣花针、貌不惊人的东西,它具有引雷性能和泄流性能,能把云层上的电荷从保护物上方引向自己并安全地通过自己泄入大地,从而保证了保护物的安全。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16)
在雷雨天气,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参天大树被雷电击倒,而周围的一些高塔、高楼等高层建筑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些参天大树由于受到带大量电荷的云层的感应,也带上大量电荷,积累的电荷过多时,树就被击倒。在同样情况下,高层建筑安然无恙就要归功于“避雷针”了。
  “避雷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