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发展。培养孩子有经得起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孩子在遇到胜利时不要飘飘然,遇到挫折不要灰溜溜。
家教故事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里,有一个小姑娘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要求可能太高了,但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的誓言。
在上大学时,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要用5年时间来学习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第五章 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7)
她不单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她就是连续四届当选为英国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帮助孩子找一个“对手”
竞争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够使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如果不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就很难开发他们的潜能,更不用说发掘出人生的深层意义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日本的游泳运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人到日本的游泳训练馆参观,他惊奇地发现,日本人在游泳馆里养着很多鳄鱼。
队员在每次跳下水之后,教练都会把几只鳄鱼放到游泳池里。几天没有吃东西的鳄鱼见到人,立即*大发,拼命追赶运动员。而运动员尽管知道鳄鱼的大嘴已经被紧紧地缠住了,但看到鳄鱼的凶相,还是条件反射似的拼命往前游。
日本的游泳教练掌握了这样一个道理,竞争的力量会使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尤其是当竞争对手强大到足以威胁到他的生命的时候。对手就在你的身后,你一刻不努力,你的生命就会有万分的惊险和危难。为了生存,你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你就只能被淘汰,被吞噬。
当然,我们不能在任何时候都以威胁生命的竞争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但父母也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寻找一两个竞争对手,让孩子“暗中使劲”,与对手展开竞赛。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追求优越的欲望,它推动人们努力补偿自己的不足,发奋图强,获得成功。这种心理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发挥作用。因此,父母只要善于利用这条规律,就能有效地激起孩子的竞争行为,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给孩子找一个“对手”,就是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孩子看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只有看到差距,才会有补偿差距的愿望,否则,孩子就不知道往哪个方面去努力。找出差距后,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去努力补偿了,如使用激将法、鼓励法等,就很容易取得效果。
父母在选择对手时,应注意目标不要太高,不要每次都盯着第一名。如果孩子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太大,很容易产生望而生畏、高不可攀的心理,而丧失竞争的勇气。最好是选择一个孩子比较熟悉,比自己的孩子水平略高一筹的同学做为竞争对象,这样容易激起他赶超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多与孩子交谈,告诉孩子“友谊第一”,不要让孩子滋生对竞争对象的敌意。当孩子通过努力已经超过竞争对手时,要给孩子选择新的竞争对手,这样孩子也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此外,让孩子与自己竞争也是很好的办法。例如,在训练孩子打算盘时,可以每次都给他掐时间,让他和自己比。而且还可以告诉孩子,他的速度一次比一次快,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越来越强了,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小故事
1988年,美国陆军最优秀的坦克防护装甲专家乔治?巴顿中校接受了研制M1A2型防护装甲的任务。为了能研制出性能更高、质量更好的坦克,巴顿找来一位搭档——舒马茨。巴顿请舒马茨来,并不是要他一起研究,而是要他来搞破坏,因为舒马茨是著名的破坏力专家。
第五章 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8)
起初,巴顿研制出的坦克防护装甲,舒马茨轻而易举地就炸坏了。每当坦克防护装甲被炸坏后,巴顿就会找舒马茨进行交流,寻找问题所在,以便在下一次研制中解决这些问题。舒马茨一次次地搞破坏,巴顿一次次地修改着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一次次地更换材料……
直到有一天,舒马茨再也想不出办法来破坏巴顿的坦克防护装甲了,于是,巴顿宣布M1A2坦克防护装甲研制成功。一直到现在,这种坦克防护装甲仍然是世界上最具高科技含量、最坚固的坦克防护装甲。
让一个人更加强大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对手。强大的对手在给你强有力的挑战的同时,也给了你成功的机会。
25。 帕金森时间定律:有效地运用时间
孩子能否利用好时间,决定着他学习效率的高低。当孩子不会合理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最忙的人最能找出时间
西方有名谚语:“最忙的人最能找出时间。”英国历史学家诺思科特?帕金森便以这句谚语作试验,分析为何大型组织会变得大而无当、毫无生气。
1958年,帕金森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帕金森时间定律:“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这个定律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机构的组织常常会超过实际需要,以及个人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他们给了一个计划太多的时间。
帕金森时间定律表明,如果你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从事一项工作,你会放慢你的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时间。例如,一个人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上半天。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花上3分钟时间就可以寄出一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花1小时找那张明信片,1小时找眼镜,小时查地址,小时写明信片,20分钟则是用来想去寄信时是不是要带伞。就这样,一个人只需要3分钟时间就能干完的事情,却让另一个人花了一整天时间来犹豫不决、担心、操劳,而且疲惫不堪。
不同的人做同样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竟是如此之大。由此,帕金森得出的结论是:“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件事情被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情花的时间成正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以为给自己很多很多的时间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改善工作的品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时间太多反而使你越懒散、缺乏原动力、效率低,可能还会大幅度降低效力。
在国外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上大二的学生尽管只修最少学分的课,但其平均成绩仍然无法维持在C。后来,她的父母亲向心理专家咨询。可令她的父母亲惊讶的是,心理学家建议这个学生多修一些课,而不是少修一些。结果出乎学生本人和家长的意料,学生所有课程的成绩不降反升。事实上,这个学生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打起精神。
小故事
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9)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的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学生们。然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麽重要的功课?”
班上一阵沉默,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逼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家长要告诉孩子,面对学习中纷繁复杂的科目和内容,应该按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做到鹅卵石、碎石子、沙子、水都能放到罐子里去。
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理想,但最后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的人在制定计划后,却缺乏有效的行动,使机会在拖延或放弃中白白错过。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行动。正如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所说:“我们所要做的事,应该一想到就做;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化的,有多少舌头,多少手,多少意外,就会有多少犹豫,多少迟延;到那时候再空谈该做什么,只不过等于聊以*的长吁短叹,只能伤害自己的身体罢了。”
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行动能力,要教育孩子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立即付诸行动。例如,制定了学习计划后,就要按照计划去做,而不是把计划束之高阁;如果想要去参加舞蹈培训,就一定要坚持去练习,而不是把培训时间无限期地推迟。
有些父母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智商,发掘孩子的天赋,至于遇事拖延,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改正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从小就习惯于拖延的孩子,长大后仍然会受这个恶习的影响。例如,在工作中只说不做,遇事推卸责任,这样的人自然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找一份工作都困难,更别说被重用和提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