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喜欢这个老师,很听老师的话。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后,老师便叫他把室外的泥人搬回室内上彩:“把戴斗笠的‘孙’搬回来!”上完彩以后又说:“把戴斗笠的‘孙’搬出去!”
就这样,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识字。父母称这位老师是天下第一奇才。
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急于求成,只能是“事倍功半”。
名人故事
由韦伯斯特编纂的《英语词典》是世界上最具有权威性的英语辞典之一。而韦伯斯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家庭成员对他的早期教育。
1785年,韦伯斯特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市。韦伯斯特的父亲为刚降生的孩子制定了一个大胆的、富有想像力的教育计划,这项计划得到了家庭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合作,并始终不渝地贯彻。根据老韦伯斯特的计划,在家庭中,父亲只操英语,母亲只讲法语,而祖父只用德语说话,其他语种绝对禁止使用。家里还特意雇佣了一名北欧人作保姆,规定她也只能用本国语言说话。从小开始,父亲、母亲、祖父和保姆就用四种不同的语言与小韦伯斯特交流,他居然毫不费力地掌握了这四国语言。等到小韦伯斯特长大了,开始接触了左邻右舍,对每个人都只用英语说话大惑不解。因为他一直以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运用不同的语言在说话的。老韦伯斯特的教育计划终于在儿子身上开花结果了。韦伯斯特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十分顺利地从事了教师、记者、法律学家和语言家的工作。25岁时,编撰出版了由缀字、语法和课文三部分组成的本国教科书,晚年终于完成了《英语辞典》的编纂。
3。 鱼缸法则:给孩子更大的空间
在父母教育孩子方面,如果父母使用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要求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会让孩子陷入无奈的境地,导致他们更多的反抗。相反,如果父母在自己的要求中带有尊重,维护孩子的自主性,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孩子对父母的反抗就会少一些。
认识“鱼缸法则”
某公司办公室门口摆着的一个漂亮的鱼缸,鱼缸里有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它们长约三寸,脊背一片红色,头尤其大,长得很是漂亮。
小鱼们一直在鱼缸中开心地嬉戏着,它们时而游玩,时而小憩。每个来公司的人都会因为这些美丽的鱼而驻足停留。两年过去了,小鱼们的“个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三寸长,在小小的鱼缸里游刃有余地游来游去。
这一天,公司总裁的顽皮儿子来找父亲,看到这些长相奇特的小鱼,很好奇,于是非常兴奋地试图去抓出一只来。慌乱中,鱼缸被他推倒在地,碎了,鱼缸里的水四处横流,十几条热带鱼可怜巴巴地趴在地上苟延残喘。
办公室的人急忙把它们拣起来,但是鱼缸碎了,把它们安置在哪呢?人们四处张望,发现只有院子中的喷泉可以做它们暂时的容身之所。于是,人们把那十几条鱼放了进去。。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8)
两个月后,一个新的鱼缸被抬了回来。人们纷纷跑到喷泉边捞那些漂亮的小鱼。十几条鱼都被捞起来了,但令他们惊讶的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那些鱼竟然都由三寸长疯长到了一尺。
对于鱼的突然长大,人们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喷泉的水是活水,最有利于鱼的生长;有的说喷泉里可能含有某种矿物质,是它促进了鱼的生长;也有的说是那些鱼可能是吃了什么特殊的食物。但无论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喷泉要比鱼缸大得多。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鱼,三寸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鱼可以长到一尺。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于给鱼更大的空间而带来更快成长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强壮地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来控制自己的生活。父母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不要有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让孩子早日走出“鱼缸”,回归大海,学会自己的生存方式。
作为父母,应该除掉多余的担心,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式,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定位,每个孩子的世界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对生活的环境,孩子们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处事方式,家长不要过于强求孩子不愿做的事情。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只有孩子的逆反心理。
重要的是,父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强制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得到信任和尊重的孩子会因此更加尊重我们,爱我们。
家教故事
华人首富李嘉诚非常注重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
在两个儿子长到*岁时,李嘉诚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不仅让孩子列席旁听,孩子们还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他们的意见有价值,李嘉诚很乐意接受,即使孩子的意见幼稚甚至可笑,他也会给予鼓励,而不是呵斥。
后来,两个儿子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他们想在父亲的公司里施展自己的抱负,干一番事业,但李嘉诚果断地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来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李嘉诚就像老鹰教子一样把孩子“赶出了巢穴”。于是,兄弟俩开始单飞了。后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成为领军人物。
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强之路,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不依不靠的人格和品性,这远比给孩子安逸和享受要重要得多。
给孩子自由
每个孩子天生都拥有最彻底的好奇心和最真实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执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结果很可能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出现反抗”。例如,咖啡是苦的,辣椒是辣的,肥皂是涩的,泥巴是腥的……这已经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生活常识,孩子对这些是没有概念的,因为他们并没有亲自试过,所以他们总是会想办法去尝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孩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9)
即使在大人看来,孩子所做的事情有多么的错误与愚蠢,父母不应粗暴的命令,而应想办法给予引导,将自己的要求隐藏在得体的语言引导上,让孩子看清楚事情的真实面貌,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美国数学家哈里?科勒的老师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精通数学,通晓物理、天文,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谈到如何才能教好学生的问题时,哈里?科勒说:“教育学生就如同牧童放牛,我们不能像那些无知的牧童,只凭性子硬牵着牛的鼻子走路,我们要学习那些有经验的农民,他们牵牛时,只到拐弯的地方才抖动一下缰绳。”
哈里?科勒就是用这种方法教育学生的。他会借书给学生看,先让其自学,不懂可以问,解答时他也只是稍微提示一下。“我从来不像有的人喂孩子一样,一灌一个饱,也不将食物嚼烂了喂给孩子吃,我只是引起他吃东西的兴趣,让他自己摸索着走,就像牵牛一样,到拐弯处才给他指引一下。”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担当的应该是指导的角色,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路要靠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父母不可能背着他走一辈子,也不能替他铲除一路上所有的荆棘。
事实上,父母给孩子自由,对自身也是一种解放。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因此对孩子将来的规划越来越多,甚至日常生活都要严加管理,时时刻刻地看管、监视和提防,这使得父母自己耗尽时间、心机和精力。然而,结果却与愿望不相符。笼子里的鸟儿——孩子感叹:好没自由!父母这只鸟笼也慨叹:活着真累啊!
父母在“囚禁”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失去了自由。
台湾诗人非马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打开笼门,让鸟儿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打开笼门,飞走的鸟儿获得了自由,然而全诗的点睛之处在于,鸟儿获得自由的同时,鸟笼也获得了自由。
所以,父母最应该做的是:打开笼门,把自由还给“鸟儿”和“鸟笼”。也许当你打开笼门,鸟儿反倒愿意回来了。因为敞开的鸟笼已不再是牢房,而成了一个温暖的窝。
家教故事
台湾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从小就爱画画。有一天,父亲一时心血来潮,把正玩耍的蔡志忠与侄儿永宽、永台叫到身边,亲切地问他们:“你们长大后要做什么呢?”永宽不假思索地昂头说:“我长大以后要当大总统!”永台叉着腰,也不甘示弱:“我想做警察,因为警察最神气!”轮到志忠,答得也干脆:“我啊,我最想画招牌。”蔡志忠之所以有“画招牌”的想法,是因为他有一天偶尔路过“绘制电影海报”的师傅家,看到师傅用坐标放大的方法描绘电影人物,觉得又神气又好玩。
这时,父亲并没有因为志忠志向渺小而不悦,更没有责备他胸无大志。
大约四五岁时,蔡志忠真的画出了“第一幅漫画”。那天父亲不在,蔡志忠溜进书房,看到桌上的瓶瓶罐罐,玩心大起,就顺手用毛笔沾满红墨汁在家中的白墙上画了一个小人。看着自己抢眼的“第一幅”作品,蔡志忠挺乐的。但父亲回来后发现墙壁变了样,火冒三丈,追着儿子就要大打出手,但调皮的蔡志忠一溜烟地跑开了。
事后,父亲冷静下来了,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次“涂鸦”事件。过了不久,父亲居然主动买了一块小黑板送给蔡志忠。这块小黑板和现今常见的木质黑板不同。是由一片磨平的灰色石板,四周再镶上木头边做成的。画笔也是一截石头,写在石板上的颜色是白色,可以用布抹掉。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0)
从这一时刻起,一个多彩世界的帷幕拉开了。透过那支不起眼的笔,脑中构思的图案线条,便成了“画”。从此小黑板成了蔡志忠抒发情感的“田野”,成为促使他走上漫画之路的原动力。
父亲送小黑板之举,真可谓意义深远。父亲以宽容而客观的态度对待儿子不太“规矩”的行为。这样做,正是给了“嫩芽”出土见“阳光”的机会,而没有将它扼杀于“萌芽”状态。
有保护的放养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父母放手不管。
孩子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年龄太小等原因,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父母如果撒手不管,效果也不会很好。这时就需要进行“有保护地放养”,既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又进行必要的保护,而不是放任自流。
“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