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就这么耗下去还好,后金兵的素质终归远超明军,早晚能把对方给耗死,关键是松山堡那边的目的根本没达到,多铎和莽古尔泰几乎是狼狈不堪逃回来的,被宋庆打的灰头土脸,如今大营里面也弥漫着一股颓丧气息,皇太极有心想要打个漂亮仗,先把对面的吴三桂父子和秦良玉赶走,却又怕孙承宗乘势杀过来。只得暂时放弃这种想法,静静等待大战。
到了第三日正午时分,明军终于到了,孙承宗的大旗迎风招展,宋庆的狗旗更是趾高气昂。四万明军浩荡而行,几乎是明目张胆的通过后金兵防区,来到大凌河城池下面,祖大寿在城中被憋了一个多月,如今总算是松了口气,毫不犹豫开了城门,自己领着几百人出来,老远便滚鞍下马,一路膝行到孙承宗面前,泣不成声道:“督师,您老人家可来了,末将这一个来月过得苦啊,城里头粮食越来越少,您若是再晚来几日,怕是就要吃人了!”
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历史上大凌城被困四月,最后真的就是靠吃人度过的,前脚打完了仗,后脚就把战死者割了吃肉,虽说这挺反人类的,可也是真被逼到没办法了,祖大寿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了自己第一次假投向,然后骗皇太极说自己家人都在锦州,让他回去把家人借来,结果到了锦州便闭门不出,一副严防死守的模样,这才算是得脱大难。
他倒是逃出去了,大凌城中的人却几乎死绝了,城外援兵的损失比城内还大,六万增援部队几乎被打到断子绝孙,辽东形势也从此急转直下,吴襄被夺去了总兵的头衔,改由吴三桂接任,祖大寿自此一蹶不振,崇祯皇帝想要召见他,他每次都拖着不去,皇太极想要招降他,他同样也是不肯答应,在辽东过着多一天是一天日子,算是彻底苟延残喘了。
过了崇祯五年,整个关宁军的势力大幅度缩水,最差时候只能退到山海关沿线,除了吴三桂一支兵马还在活动之外,其余几乎都失去了作用,甚至直接被人家灭掉,这也是后来清军出关如此容易的原因,因为只要吴三桂投降了,山海关外根本就没有其他明军力量可以阻止他们,况且那时候还是跟李闯的流寇打,关宁军最后的选择也是没办法了。
当然,说这些有些远了,如今局面比历史上好太多,至少大凌城这边还可以一战,按照宋庆的估计,只要明军不犯太大的错误,这仗会以两败俱伤收场,关宁军固然损失惨重,但皇太极的损失也不会小,估计能消停个一年半载。
至于他的狗营,他已经决定省着用了,邳州卫那三百来人自然是种子,他如今手下这一千出头,同样也是将来扩军的基层军官,孙承宗昨日便已经将他此战功劳记下,怕人飞马送去京师了,只要打完了仗他不死,升官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而且恐怕还是升大官,宋庆虽说写不了什么古文,但看还是能看懂的,孙承宗那份报功文书上写的他都看过,又是什么亲冒矢石所向睥睨,又是纵横来去,血染征鞍,总而言之他宋庆就是如今的岳武穆了,皇帝看到之后的反应可想而知。
孙承宗当然不知他如何想头,这会儿正忙着安抚祖大寿,不远处吴三桂父子和秦良玉也是闻讯赶来,明军三股势力竟是在此来了大会师,见兵马已经达到了五万来人,还有两万民夫,顿时气势也跟着高了一截,有些脾气大的营头甚至开始大声朝着后金那边叫嚣,估计这会儿要是真打起来,很多人都会借着这股豪气冲一冲的,宋庆从来都很擅长抓住机会,立刻建议道:“督师,眼下军心可用,不如叫末将带着冲一阵,也让那些建奴知道督师的威风!”
“好主意,就冲他一阵,耗了这么久,也该叫皇太极知道老夫到了!”孙承宗虽说是文人,也没有卢象升那种大砍大杀的本事,不过多年在辽东苦寒之地跟后金周旋,也是练出一副铁蛋,见军心士气极高,当即也是有些意动,立刻调兵了数千骑兵给宋庆,加上吴三桂主动请缨,两边并在一起,七八千关宁铁骑呼啸而出,直扑后金大营外围的队伍而去。
明军突然出击,后金那边也觉得蹊跷,不过回应倒是很及时,多铎带上没能出来,德格类在外头绕了一圈,虽说被孙承宗驱赶走,可脾气倒是涨了不少,他在后金地位原本就不太高,这次也想找机会扬扬威风,听说宋庆在外头叫阵,也不去通知后面的皇太极,直接领着几千骑兵杀了出来,与冲上来的关宁铁骑战在一处,片刻之后便主动找上宋庆。
两军撒开混战,宋庆原本只顾着杀人,却不想迎面冲来个衣甲鲜亮的,一看就知道是大人物,当即便迎了上去,不过十几个回合之后,德格类便觉得气力不支,这才明白多铎为何败的那么惨,有心想要退回去,却被吴三桂赶上前来,与宋庆一左一右夹击,杀的他汗透重甲,喘息连连,正在危机时刻,却见皇太极那边大营发兵过来,看样子是瞧出这边吃紧,特意过来增援,宋庆和吴三桂见对方大军到来,根本没有退却的意思,直接领人又冲杀一阵,直到将德格类击退,这才收兵回去。
皇太极亲帅大军前来,却连个戏尾巴都没赶上,也是有些郁闷,见德格类灰头土脸,有心要训斥几句,终归顾念着是自己兄弟,没再多说什么,将莽古尔泰派到前沿,把德格类替换下去,戒备也加强了几重,谨防明军再来。
可明军那边却没打算再来了,今日打了这么一仗,算是个很好的开头,接下来便是两军对峙,决定大凌河之战胜负的时候,双方没有完全把握,自然不会主动出击,孙承宗带的粮食也足够多,干脆跟他们对耗起来。
连续耗了几天,皇太极首先坐不住了,他这次来的时候倒是带了些粮食,本想着一边围城一边去周围抢,将明军各处屯堡屯卫的粮食抢来,可如今孙承宗到了,抢劫成为了危险系数极大的事情,这样一来粮食自然不够用,若是不能在十日之内分出胜负,只怕到时候就只有原路撤回一条路可走,否则真没了粮食,军心涣散起来,天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二百九十章 两军对垒
感谢芝兰室和云哥818的打赏,鞠躬!
大明崇祯四年九月十一,双方准备了好几天的大凌河之战,总算再次开打了,后金方面四万来人,明军方面则是五万多点,考虑到两军战斗力的差异,以及明军主要协助守城,胜负应该在五五之间,至少不会出现特别一边倒的情况。
当然,前提是双方不要犯错误,考虑到明军经常性的出现一些特别经典的错误,哪怕那些名将和名帅都不例外,宋庆特意守在孙承宗身边,就怕哪个昏头将军出些古怪的主意,孙承宗迷迷瞪瞪再答应了,那可就把大好形势全葬送了。
不知是自己的勤奋所致,还是老天爷在这个时空中真的站到了大明一边,反正宋庆所担忧的事情并没有出现,连续几天明军都没什么太大动静,只是不断派出夜不收,到附近的地区晃荡,跟后金方面的同行互相比划一下。
夜不收或者探马其实就是侦察兵,都是武艺非常高强,人也非常机警的兵王,交手自然是非常精彩的,连续斗了几日之后,双方都有死伤,但人数全都控制在一百人之内,也算是波澜不惊的进行着。
直到九月十一这天早上,后金那边战鼓敲得出奇的响亮,大队人马也全部都动员起来,明军这边自然也不例外,最近几日大家其实都在判断决战的时刻,也得出来了准确结论,应该就是在这几天。同时把各项应对措施都制定出来,只等着对方前来进攻,然后一劳永逸的解决掉这次战事,如今对面果然开始进攻。明军当然知道该如何去做,也迅速行动起来。
作为金箍棒一般改变战局的存在,宋庆没有被排在前面,孙承宗如今对他非常倚重,也知道这是把锋锐的钢刀,一定要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如今战事刚刚开启,倒是不急着用他,等到战事陷入胶着时候再上不迟。
前锋方面。明军是吴三桂,后金方面是阿巴泰,奴儿哈赤的七儿子,莽古尔泰的五弟,皇太极和多铎、德格类等人的七哥,也是皇太极挺不喜欢的家伙,主要原因是皇太极即位的时候,没给他封和硕贝勒,导致阿巴泰怀恨在心,一直以来都是出工不出力。甚至没事给大汗找找茬的类型,因此在后金政权中混的自然也就不怎么地,旗主更是没他的份。
这次大战,阿巴泰一直都没怎么独自领兵出战,皇太极根本不喜欢他,自然不会给他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现在不一样了,之前觉得事情轻而易举,出战都会获得功劳。如今战场的局面大变。最先出战的肯定会遭受明军强烈打击,阿巴泰自然就成了很好的人选。这位七贝勒自己也知道这些猫腻,却没有什么办法,这是他唯一的机会。必须要抓住才行。
后金虽说已经勉强脱离了蛮夷生活,但依然是那种半奴隶制的政权,对于强者的尊重是与生俱来的,皇太极如今刚刚即位不久,而且也不是什么长子之类,很多兄弟都不大服气,草原民族或者渔猎民族对于汗位的争夺非常残酷,也没人觉得有什么大逆不道,因此表现出自己的勇猛,来赢得族人的尊重,成为了每一个有野心贝勒的目标,这才是阿巴泰的动力所在。
领着三千兵马出阵,七贝勒阿巴泰意气风发,他今年虽然已经四十二岁,可年轻时候的勇猛,甚至可以说是野蛮并没有衰退,他出身奴儿哈赤的偏房,生母是侧妃伊尔根觉罗氏,跟皇太极完全是两个极端,以至于一生命运坎坷,抛去些民族情感不算的话,这人其实挺倒霉的,因为出身的问题,导致一生战功没能得到很好的奖励,甚至还在有意被压制。
阿巴泰所属正蓝旗,如今皇太极被宋庆几次击败,本旗旗主莽古尔泰败的更是凄惨,多铎那个心高气傲的小家伙,更是连大腿都被人扎伤,若是自己在这次大战中能够击败宋庆,想必族中那些老人也不会坐视,总会给自己争取些利益了。
对面的吴三桂也在心中不断给自己打气,自从跟宋庆结拜成兄弟之后,这位关宁军中有名的白马银枪从来都很奋进,因为那个结义四弟在京城的功劳太过显赫,两人年岁几乎相差无几,吴三桂不想被结拜兄弟比下去,因此回到辽东之后,一直都在整备麾下兵马,他在京城时候见过狗营操练,心中深以为然,也在逐渐学着模仿一些,想要练出一支强兵。
当然,宋庆那法子他学不来,狗营的兵吃得好,而且是发全饷的,这他无论如何都比不了,哪怕他自己想这么做都不行,一来他没宋庆那么会赚钱,二来这全饷的事情牵一发动全身,狗营就是宋庆一个人说了算,宋千户就是天王老子,他麾下的队伍可是属于关宁军这个整体的,若是他发了全饷,其他关宁军的营头怎么办?他还想不想在这圈子混了?
身体力行并且失败之后,吴三桂才知道这事情有多难,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权柄不够,想要继续往上爬的话,就一定要像宋庆那样,在战场上立下足够的功劳,要么爬上高位,要么像宋庆那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