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些也足够京城老百姓们热闹了。
为了保证人物塑造的完美性,他无耻的剽窃了说岳全传,将自己设定为高宠,王坚设定为牛皋,薛五变成了何元庆,洛小北则是杨再兴,为此他还特意从关宁军那边要了些稀罕兵器。给王坚配了熟铜双锏,薛五配了八棱梅花亮银锤,这些兵器两人当然是没用过,但宋庆多少会几个套路,反着这俩都是力大无穷的主儿,耍起来威风好看也就是了。
不得不说他这手很高明,拿到他那份材料的手下,对于能写出这份东西的大人格外佩服。要知道这些可是当初跟着赵满熊的极少数几个好战分子,虽然在那群财务人才中属于异类,但也都是能说会道爱聊天儿的。可还是被宋庆模仿说岳全传设计的人物,以及极大演义化了的战局描述震惊了,若不是大凌河之战太过惨烈,他们自己读起来几乎都会觉得脸红。
能被他们几个见多识广的看好,效果自然可想而知,这帮人骑着快马先期进入京城。找到自己相熟的泼皮混混,大把银子花了出去,第二天一早全城便开始传出了大凌河之战的段子,从打孙承宗奉圣命筑城开始,到皇太极狼子野心,越过大小黑山,突如其来的包围了大凌城,辽东名将祖大寿被困城中,宋庆盟兄白马银枪吴三桂到处去搬救兵。
第一天的情节无疑是个大坑,把不少市井百姓的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然后就戛然而止不说了,这是宋庆的饥饿营销,这年头百姓娱乐活动不多,难得有个长篇评书听,当然都要寻觅后面的段落,因此到了第二天的时候,这帮混混再次出现在茶馆,立刻就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住了,不少人都是主动掏钱给他们买了茶水点心,想要继续听接下来的故事。
混混们头天晚上早就背熟,又加上了不少自己的改良,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者自然更是如痴如醉,京城的酒肆饭铺茶堂子,竟然就此平添了好几倍的客人,几乎将位置全占满了,窗外还趴着不少听白书的。
第二天的故事,从崇祯皇帝圣光烛照,慧眼识英说起,钦点了当日京城大战时大出风头的徐州宋庆,以及他麾下骁勇善战的狗营,宋千户对朝廷忠心耿耿,又是能征惯战,几乎就是当代的戚爷爷,听说辽东吃紧,圣上又是亲自点将,感动的痛哭流涕,直言要一死以报君恩,立刻带着兵马北上大凌河,第一仗便会合着秦良玉的白杆兵,打了个干净利索。
这段情节之中,秦良玉同样也是主角,宋庆本来就对老太太十分钦佩,在辽东大战时双方配合也很默契,因此在书写时特意给了老太太很多篇幅,也让天下人更多的认识一下这位本朝的女中豪杰。
这年头不但没有《说岳全传》,同样也没有《杨家将演义》,大伙儿还不知道佘太君的故事,老太太秦良玉很好的填补了这个空白,白杆大枪在她手中简直如同通灵银蛇般出神入化,加上宋庆还翻出了之前的浑河血战,川兵的形象也被提升很多,尤其还提到他们衣甲破败,兵器简陋,只余一颗杀敌报国之心,也算是变相的为川兵争取一些福利。
经过两天铺垫,京城百姓们彻底被点燃了,甚至一些低级军官和小太监们,都会抽空跑去听一段,等到了第三天时,松山堡大战成了主角,明威将军赵森的事迹着实感染了不少人,京营之中有从关宁军调过来的军官,还真认识这个赵森,也知道这是个硬骨头,听说人已经力战殉国,顿时痛哭流涕,随后便找个地方隆重祭拜了一番,在京城传为佳话。
三天工夫,足够有心人做出动作了,王承恩某个干儿子小太监就是如此,这位太监也是通文墨的,知道皇帝为辽东战事心急如焚,特意抄录了前三天的内容,晚间就给干爹送去了。
王承恩这人固然有着太监贪财的秉性,可在忠义上头却也算是上佳之选,看过这东西之后大为感动,第二日正午时分,见崇祯吃过了饭,暂时还不太想处理政务,便将这东西递了上去,算是给皇帝的乏味生活找点调剂品。
崇祯是个异常勤政的皇帝,平日里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几乎都在处理政务,难得有个娱乐性较强的读物,又是他最为关心的大凌河之战,以及他非常看好的宋庆,拿过来之后如获至宝一般,半个时辰之内读了三遍。
看过之后,崇祯彻底上瘾,再想要后边的却没有了,大战的结局他此时已经知道,只是孙承宗那妙笔生花,引经据典的奏章,哪里有这种演义小说好看,立刻便找王承恩要后面的,王承恩也没想到皇帝如此上瘾,只得再去找那小太监,小太监也是个灵醒的,今日特意去听过,只觉得内容比起之前更加精彩,当然也抄录了一份,早已经准备妥当。
第四天的内容依然是在松山堡,只是战斗比之前更加惨烈,宋庆连续五次冲阵,彻底击溃莽古尔泰部,邳州卫指挥使胡捷一贯沉稳,却在关键时刻大爆发,两千人马只打剩下三百种子兵,徐州卫百户王坚与宋庆自幼一起长大,危急关头带兵迎战多铎,都在其中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结尾处却是残阳西下,尸骸遍地的落寞景象,让人心头无限低沉。
百姓心头低沉,中低层军官们心头低沉,皇帝心头也开始低沉,哪怕他知道这仗打赢了,甚至连后面的结局都知道,但还是忍不住难受,人依然是在紫禁城内坐着,心却已经飞到了关外辽东,飞到那片依然飘扬日月旗的土地之上。
明朝两百来年,宫中的事情从来瞒不过外廷,更加瞒不过那些阁臣,这几日外头传的都是大凌河之战,皇帝也叫人抄录一份,并且非常感动,这事情几位阁臣第三天就知道了,本着紧跟脚步的思维,也都派人去找来查看,看过之后同样多少有些感动,阁老们素来是朝堂上的风向标,他们既然感动,意味着满朝文武大臣都被感动,也就感动中国了。
感动中国的调子出现,宋庆原本预计只能在市井间流传的故事,一下子变得高大上起来,到了第五天,孙承宗统帅数万大兵,与同样拥有几万精锐的皇太极决战,竟然是轰动京城的效果,《崇祯英烈传》这个名字不胫而走。
皇帝当然很满意,这毕竟是以自己年号命名的英烈传,将来是要名留青史的,百姓们自然也很高兴,本朝出了这么多英烈,自然就是江山稳固,武将们出于职业天性,同样非常兴奋,京营不少人当初都跟宋庆并肩作战,宋庆如今出了大名,将来提起生平的时候,他们或多或少也会被提到,最后连文官都挺高兴,因为指挥最后大战的孙承宗是个文官。
甭管哪朝哪代,能出现一件普天同庆的事情,都算是难能可贵之极,宋庆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人才刚到平谷,名声已经响彻京师。
第 297 章 再入京师(下)
平谷……
没错,平谷是个好地方。
哪怕县令县令已经换了人,平谷依然是个好地方,宋庆来的时候,京城的消息还没传过来,可 第 297 章 了一些富户士绅,带了不少犒军之物,热热闹闹的给送了次行,只盼着《崇祯英雄传》再出后面章节的时候,能捎带脚的提他一句,比如什么宋庆入京面圣,路过平谷,当地知县素来清正,却被宋将军忠义所感,倾家荡产供应钱粮之类,虽说只是提这么一句,弄不好几百年后就靠这一句青史留名呢。
有了这一遭,宋庆再派人去打听,没多久也知道了《崇祯英雄传》的故事,同样知道自己目前有多火了,他现在特别钦佩自己的先见之明,从打完了仗开始,就没换过干净衣服,盔甲也没清理过,所有人身上都是血丝呼啦,看着就跟那几场大战都发生在昨天似的,一路朝京城走去,沿途各处都是主动迎接,看着这群浑身是血的军汉,都是大为赞叹。
没两日工夫,宋庆带人从东门入城,门口把守的京营将官都是熟人,一打听还都是听说自己今日要来,专门跟人家换岗来叙旧的,本以为能够看到一支衣甲鲜明。朝气蓬勃的军队,毕竟宋庆当初在京城时候。就给人那种印象,可谁想到竟然都猜错了,宋庆所部精气神倒是不错,甚至带了点气吞万里如虎的架势,但衣甲却都是破烂不堪。血污满身。
很多人都想起这几日京城流传的故事了,看样子那边打的是真惨,狗营也真是够狠,打这么大的阵仗,如今竟然还是军纪严明,更多了几分狠辣凶猛,这大凌河之战猛烈到什么程度,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
很多人都开始对宋庆嘘寒问暖。这也是宋庆想要达到的效果,再说他的确经历过好几次生死大战,在松山堡的时候,如果不是王坚和胡捷临时顶上去,他自己都不知道会打成什么样子,那可是他当兵吃粮以来头一次被打到体力透支,如今总算是大功告成,适当艺术化一些又有什么问题。历史上哪次大战的最终结果没被艺术加工过?
聊着聊着,他忽然看到人群中有个很熟悉的面孔,正是当日在城外救过他一命的杨宁。立刻上前笑道:“杨大人,来了怎么也不说话,看不上宋某人吗?”
杨宁对宋庆观感一直很复杂,哪怕最后是他亲手救了宋庆性命,俩人关系也没和睦起来,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反倒是能够旗鼓相当的对上宋庆,立刻回了一句道:“哪敢看不上,是怕宋大人看不上杨某。”
“说哪的话,若是没有杨大人,哪有今日的宋庆,怕是当初在城墙下面就交代了!”宋庆却是态度一变,立刻向身旁众将介绍道:“诸位不见,当日京城大战,宋某出城冲阵,不慎马失前蹄,本以为性命要交代了,正是杨大人领着三千营的弟兄将我救了出来,当日走得匆忙,一直也没正式谢过,今日正好借这个机会,拜谢杨大人的救命之恩!”
说完,宋庆推金山倒玉柱一般拜倒在地,恭恭敬敬的给杨宁磕了个头,杨宁虽说心思多些,好歹也是能豁得出去,敢于去拼命的主儿,性子同样直爽居多,宋庆若是依仗功劳不给他好脸,他自然敢于原封不动的回应,可人家又是谢恩又是磕头的,立刻便闹了个大红脸,忙也跪下还礼,慌慌张张道:“宋大人折煞杨某了,不过举手之劳而已,何况当日杨某也是为宋大人胆气所感,这才带着三千营弟兄出城拼杀,说起来也是宋大人的功劳,千万莫要行此大礼!”
片刻之后,两人重新站起身来,气氛更上一个档次,京营将官都觉得宋庆重情重义,杨宁也是给他们整个京营露了好大脸面,毕竟那是《崇祯英雄传》中的头号人物,性命居然也是他们京营救的,说出去要多提气有多提气。
杨宁平复一下情绪,再看看宋庆衣甲,以及身上那毫不掩饰的几处伤口,叹道:“辽东那边的事情,我们也只是听说,消息还是这两日传过来的,当真就打的那么惨?”
“那是自然!”说起这事,宋庆当然不会谦虚,语气颇为感慨道:“建奴各位也都是交过手的,当日还是背靠京城,城高池深,都差点被人家攻破城门,大凌河那边先是解围,到了后头全都是野战,松山堡时候打的昏天黑地,我连着五次冲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