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没想到老聃的语言攻击还有第三波,正准备起身告辞的他受此攻击,呆若木鸡的顿在了原地。
是啊,杨朱只知道自己不自信,却不知道为何如此,以自己现在的方方面面,在绝大多数人眼里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有什么理由不自信?
是因为怕死吗?
杨朱摇摇头,自幼敏而好学的他有着不输于孔丘的学识和天赋,早就在浩瀚书海中从先贤的只字片语中领悟天道,看破生死。
是因为怕失去家产?
这更加不可能,杨朱对于财帛的态度近乎于无视,再说,以他的外形不带任何钱财在街上混吃混喝也没有问题,他随便进个饭馆,人家大堂立刻爆满,店主人谢他都来不及,怎么会收他的钱,绝对饿不死他。
害怕被人毁容?
这更是个笑话,以他的才学,若是周游天下的话,诸侯无不奉为上宾,岂会因为区区相貌而受阻。
害怕变傻子,忘掉一身所学?
更没有理由了,都成傻子了,混沌懵懂,哪来的害怕?
杨朱陷入了比先前更久的思考当中,追溯着每一个记忆中的自己,寻找答案。
杜营很得意自己随便一句话又难住了杨朱半天,也不打搅他的沉思,自顾自的去桌上瓦罐里倒了碗隔夜茶水喝了起来,这种东西说是茶水,其实是一种锅子里熬煮出来的茶汤,带有很大的铜铁味,又有微微的咸味,风味很是独特。
坐回床上的杜营看见杨朱跪在身前冥思苦想的样子,心里得意万分,这就是境界上的差距,按照网络装逼词汇就是:智商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而此时的杨朱排除心中种种杂念,终于在记忆的最深处寻找到了自己如此不自信的缘由。
往事如此鲜明的映入杨朱脑海。
一个纤弱的少年站在一条大路的分岔口上放声哭泣,那是儿时的杨朱,一次出去玩耍而与家人走失,彷徨无依的小杨朱在三岔路口无法抉择,直到日暮才被家人找到。
而现在,诸侯混战,天下大乱,周天子德衰,不能服天下,以致数百年间无年不战,无处不战,整个天下都病入膏肓。
自己迷路了,家人可以找来,这整个天下都迷路了,谁来挽救于它?
杨朱陡然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那么不自信,因为他害怕自己负担不起挽救天下的责任,让它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整了整衣冠,杨朱又对着杜营连叩三个响头,正声道:“杨朱不才,还请先生救天下苍生于水火。”
“噗~”杜营一口茶汤喷出,浇了杨朱一头一脸。
………【第五十三章 救万民于水火?】………
杜营有一个感觉,如果不是有一口茶汤顶着,说不定他喷出来的会是一口血。
这也太扯了,终身奉行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杨朱,居然是一个心怀天下,比孔丘还热血的青年。
擦了擦嘴角的汤水,杜营开始诅咒起来,果然,不管是柳树也好杨树也好,都是死硬死硬的一块木头,这个叫杨朱的木头才应该是柳下惠的亲传弟子。
相比起这个杨朱,孔丘就人性化很多,也比较合杜营的脾气。
别看后世孟子把孔丘吹得神乎其神,但是真正接触后杜营发现,孔丘真正的为人可谓有节有度,可圈可点。
也就是所谓的为大义不拘小节,他所终身奉行的中庸之道,从来就没有过分把自己往道德楷模上推,他本人也反对把仁义神圣化。
被困陈蔡之间弟子给他弄来饭菜,他这时绝对不会盘问哪来的,渴极了,就算是盗泉之水他也照喝不误。
最明显的属于孔丘认同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这句话,他从来不会把道德标杆拔到亲情之上,因为这样的道德一般百姓接受不了,根本就没有宣扬的意义。
而且孔丘自己也身体力行的实践这句话,有人问他鲁国君懂礼吗,他明知道鲁昭公不是什么好鸟,一样帮鲁昭公打掩护,恬着脸咬牙说懂,结果被人在孔丘弟子巫马期面前说闲话,认为孔丘不是君子,偏袒国君。
宁肯砸掉自己珍藏一生的君子招牌也不惜为国君开脱,可见孔丘从来是个懂得取舍的人。
礼只是他一生尊崇的守则,但是为了某些更为重要的目的,孔丘是绝对不惜做出失礼的事来的,毕竟所有的守则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在这方面,孔丘跟他那个以礼法为生存指标的师傅柳下惠有着截然不同的做法。
柳下惠就是个极端守礼到刻板的人,鲁国国君要他献上一个假岑鼎时,他做了和孔丘完全相反的选择,绝对不愿意玷污自己一世英名去换取国家利益。
君子一脉,千奇百怪,想到这里,杜营摇了摇头。
看着大义凛然的杨朱,杜营头疼万分。
这个杨朱和孔丘是不是在韩国妇产医院抱错了?思密达经常出这种错误,多少催泪弹都是由坑爹的妇产医院开始的,人家二千五百年后还过着大家的孩子大家养的快乐部落生活。
而且人家不是也说了嘛,孔丘在他们那开具过出生证明,说不定杨朱也有。
既然有宇宙第一大国宣称对此事负责,杜营也就不再多做考虑了。
救天下?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传说级主线任务,只怕老聃都办不到。
再说,天下真的需要拯救吗?汉民族起码还有两千年耀武扬威称霸东方的岁月,中间只是被一些少数民族给融合了一下罢了。
杜营也不是真的绝情冷血到没人性,中华文明的辉煌和人民的苦难是分不开的,辉煌的长城脚下埋葬着无数的万杞梁,尸体排开了说不定也可以绕地球两圈。
救万民于水火倒是有可能,但是这不是杜营一厢情愿就能办的了的事,杀掉多少作威作福的诸侯也不可能使得百姓得到真正的好处,只会让国家崩裂,战乱更加频繁的发生。
“杨朱我问你,若有一去处,无悲无喜,百事不知,无时空变换,无高低贵贱之分,众人不知彼此,无分内外,世人可愿同去?”杜营只能继续发问。
杨朱沉默了,以他的才学,杜营所说的地方他怎么会猜不出来,只是万万不肯承认罢了。
“先生所言,可是死境?”杨朱终于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正是死境,生前种种顺逆,死后皆归于无,万民何不争相赴死?而要在此浊世红尘中浮沉?”杜营又开释道。
杨朱无言了,哪怕生存的再困苦,万民也没有多少愿意欣然赴死的,或者说,愿意赴死的已经死了,活下来的这些百姓都是怕死的。
“那么请问先生,万民为何不愿赴死?”杨朱搜肠刮肚也找不出答案,只好求教于杜营。
“只为一点不甘心。”杜营跟老聃相处久了,现在语气里也带了点高人范,平平淡淡的,却让人无法忽视。
杨朱霎时间脑袋仿佛被人用大凿子撬开一般,立刻通透了起来,心中郁闷难舒之处顿时平展开来,再无纠结。
可不是吗,所有百姓之所以在世上忍受种种屈辱不公,只是为了一个以后出头的希望,他们并不想改变这一切规则,只是希望自己成为规则的掌控者。
杜营早就明白了这一点,说的简单点,人类的规则都是人类自己定的,最符合人类的愿望诉求。
痛骂昏君的人有很大一部分都希望自己是那个昏君,痛骂贪官的也是如此。
正像项羽和刘邦所说的那样,当如是也和取而代之才是推翻秦朝暴政的原动力,而不是什么狗屁均田免粮。
生活就像一个大股市,赚钱的永远是小部分,不怕死的早就割肉斩仓出逃,跳出火海了。
那些百姓就是在大多数时间里被套牢的股民,只为了一个解套赚钱的梦想在苦苦守候着,一次次给那些大户们当垫脚石。
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是一支股票,哪怕顶花带帽ST也会有人支持,直到它被清盘退市。
谁不知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谁劝得了那些疯狂的股民们?人家只会认为你在挡他的财路。
只为一点不甘心。
这就是所有被压迫在整个社会最底层的百姓以及奴隶们之所以生不如死也要活下去的动力。
潘多拉的盒子里就没有好东西,包括希望,也只是个让大多数底层人民作出退让的借口。
当一个人没有任何需要隐忍和退让的理由,他才能发挥他的全部威力。
疯狂杀人犯可以连毙数十人,他真的如此强大?
只不过那些被杀的人因为希望而懦弱罢了,都以为死的不会是自己,所以旁观别人被杀而不制止。
如果历史重现,让这些当事人再重来一次,那数十个人还会一个个轮流等死吗?
国家希望有一个明君,这个国家绝对长不了。
把希望寄托在外力上的人才是最可悲的。
生灵何苦遭此难,只为一点不甘心啊。
………【第五十四章 骗到手】………
百姓如此苦难的原因归根究底在于他们情愿等人来搭救或者压迫者们的良心发现,而不是自己奋起反抗,拼死一搏。
“先生,为何世事会如此糜烂?”杨朱激动了。
“因为圣人啊。”杜营轻飘飘的给了杨朱最后一击。
杨朱被杜营的最后一句话给完全震晕过去了,满脑袋都是星星。
杜营这些话并不是胡说,正是由于大尧大舜的存在,才让万民会在困苦中盼望圣贤来打救,但是这种明君多少年出一个?怎么可能轮得到你?
后世不乏有人批评中国人过于能忍耐了,这就是历代明君们造成的恶果。
西方国家不管明君昏君基本上个个都非善类,不会体恤百姓死活,所以百姓们造反精神才会特别强烈,而在中国,历朝历代终会有一些所谓一时豪杰来忧国忧民,这就给了这些斗升小民以不切实际的希望,以为可以靠等待换来天下太平。
大宋朝富甲天下,兵精粮足,被蒙古灭于海上。
而这个借着大宋尸体养的膘肥体壮制霸世界的大元,被一伙揭竿而起的泥腿子给推翻了。
为什么能推翻?因为大元朝没有圣人,没有把汉族当人的君主。
只有在绝望之下,中国人才会发挥他们应有的实力。
如果没有康熙,而是让鳌拜这种强硬派当权的话,满清早就完了。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绝对不是一句为了押韵而造的形容词,每字每句都包含了血淋淋的经验。
圣人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最大坏处就在于他使万民期盼,以为可以等来太平世界。
道门从来就对这种圣人嗤之以鼻,不管是黄帝还是神农,在道门眼里跟祸国殃民的桀纣没有什么区别。
或者说,桀纣只是祸害一时,但是警戒了万世。
尧舜呢?造福一时,祸害了万世。
西方为什么重视契约精神和法律条文?
因为在他们的人性中对任何人都是不信任的,所有的事情都想条条框框写在书面上。
杜营看见晕倒在地的杨朱,不禁有些哑然,或许这句话给他的打击太大了吧。
杨朱生平所愿只怕也是做一个救万民于水火,匡扶天下,使得这个战乱的时代重新走上正轨的圣贤吧?
现在让他突然发现万民是自愿陷入困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