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见礼才是。”
纪安笑了笑,开口道:“公主和二弟大婚,我在泉州没有赶回来,这次等我小侄儿满月,我一定得送上一份好礼才是。我在泉州为我这未出世的侄儿带了不少小玩意,已经派人送到公主府了,还请公主不要嫌弃鄙陋才好。”
德顺忙向着纪安道谢,纪老太太开口道:“安哥儿,你弟弟都快做爹了,你何时娶妻啊?前些年你在泉州为圣上尽忠,我这个老婆子管不着。现在你回京了,我可要为你相看相看了。”
纪老太太一直都被哄着说纪安不易早婚,并不知晓他的身子伤了。不过,现在纪安用了血灵芝已经大好了,并无这方面的顾虑了。但他和崔玄已经确定了要一生一世的,自然是不会娶妻生子了。
纪安刚刚想着找个什么话题回了纪老太太,白氏就出声道:“姑妈,儿孙自有儿孙福,京城上下有几个有安少爷这般人才。他不愿早成亲肯定是想找个情投意合的,既然他有这个心意,姑妈您做长辈就多疼疼他吧。世子和公主这对可人儿马上都要给你生个嫡亲的孙子了,您还盯着安少爷逼婚了,若是把安少爷吓着了,怕是以后更不乐意成亲了。”
这话一说,纪老太太并没有说什么了。郑氏却是不高兴了,总觉的白氏在显摆纪晨和德顺,显摆自己的公主儿媳妇,更显摆德顺肚子里的孙子。可郑氏又不能说什么,毕竟,纪安子嗣艰难是郑家造成的。真砸开了讲,纪家和郑家怕是连现在的面子情也维持不了了。再说,若是她让纪安成婚,也怕纪安更憎恨郑家,对她也要生怨。这几年,从拒绝了和纪安去泉州,郑氏就觉得纪安和她远了些,不像从前那样孝顺了。
纪安抬头望了一眼白氏,接口道:“白姨娘说的是,祖母,我在泉州烧遍了香火旺盛的庙宇,那些高僧们都道我福寿双全,可却无妻子缘分,怕是以后命中是个无子运道。既然我命中如此,何苦要去害了那些好人家的闺女,不如现在这样。以后,二弟的孩子不就是我的孩子,祖母不要为我为难了。”
纪老太太听着吓了一跳,眼睛有些发黑,她其实心中是有些想法的。府里的事情她这个老太太还是有渠道的,早先听闻纪安被伤了身子,于子嗣有碍,纪老太太心中还存着侥幸,这才出言试探。
但刚刚纪安的话,打破了纪老太太的侥幸,纪老太太心中难受,稳稳心神。知晓不能露了底,让纪安失了面子。既然纪安已经想好了对策,纪老太太不动声色的顺着说道:“我苦命的安哥儿啊,这老天爷看不得人太好。让你有状元之才却没了夫妻的缘分,你又是个心善的,不愿意害了旁人家的女子。这要让你以后怎么办啊?”
说着,又对着德顺和纪晨说道:“晨哥儿和他媳妇,你们大哥是个苦命的,以后你们的孩子就是你大哥的孩子,要让我的乖曾孙好好的孝顺他大伯。万不可让你们大哥老无所依啊!”
纪晨和德顺连忙保证,以后一定让自己的孩子敬纪安如父,才安抚好了纪老太太。
纪老太太心中伤心,白氏瞧出端倪,笑着岔开话题说道:“姑妈,语姐儿这些年没怎么和她大哥见过面了呢?”
纪老太太也想起来了,纪芊语今年十六岁了,长得十分的标致,又被纪老太太养了几年,请了教养嬷嬷教了规矩和礼仪,一举一动十分的符合大家闺秀的气质。
纪博从知晓自己伤了身子之后,对着仅剩下的三个孩子算是上了心。而纪芊语也被他送到了纪老太太身边,和郑氏讨价还价了半天,把她记名成了嫡女。纪安知晓这个庶妹并到现在还没许配人家,倒是看不清纪博准备干什么了。
纪安和纪芊语真没什么交集,林姨娘是个十分低调的人。不低调也没办法,白氏有诰命有纪老太太撑腰,郑氏有郑家有纪博看护,纪博的三个女人就她生了女儿分位最低最没考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平平安安的养大纪芊语,也算是林姨娘有能耐了。
纪安在纪府明面上是比较受宠的,纪晨更不用说,是世子,有眼睛的都知道巴结。只有纪芊语十分的没有存在感,总是在自己的竹雅阁里宅着,万事不参与。纪安和她见面的次数都能十个指头数得过来。
纪芊语低头温温柔柔的向着纪安开口道:“给大哥请安!”
纪安笑了笑,纪老太太开口道:“你妹子已经许了人家,是个寒门的进士,姓刘。是你爹选得,十分的有才华。虽然比不得你这个状元,但也是个探花,不到二十。你爹喜欢这个后生,就在上个月定了亲事,打算今年下半年就成亲。到时候,你这个做哥哥,可得好好的为你妹妹忙活忙活了。”
定亲了纪安是真不知道,纪安心中原先还以为纪博想用纪芊语去博富贵呢。没想到选了个寒门探花,这个选择倒是不太符合纪博唯利是图的性子。难道纪博真的是为纪芊语好?想找为她找个好女婿?
不管心里怎么想,纪安面上一定得笑着恭喜。
中午就在纪老太太这儿用了膳食,白氏伺候纪老太太,纪安发现自己面前的菜确实是自己喜欢的。而白氏眼神偷偷看着他带着的关心,让纪安心中不好受。心中则是想到了以前纪晨回府的时候,白氏也是这样的吧。
纪安这顿饭吃得有些五味杂陈,不是滋味。下午,纪博回府,把纪安叫过去问了问泉州这几年的生活和政事。纪博比起三年前没什么变化,只是更难让人看懂他的心了。
纪安和他简单的说了泉州的一些事情,纪博则是隐晦的让他这段日子不要去招惹崔玄。平阳侯宋家要进京为崔太后拜寿,大皇子和二皇子都在争取宋家嫡女,而皇子属意二皇子,必然要好好打压大皇子一番。
若是纪安和崔玄混在一起,怕是要遭无妄之灾。同时,纪博表示,他帮纪安选了个右副督御史的职位,正三品,连升了纪安两级官阶,纪安以不到二十之龄做了正三品,虽然是御史这个靠笔杆子吃饭的官员,但的的确确是高升了。同时,纪博表示,纪安过几天就可以去都察院报道去了。
这把纪安吓了一跳,一般从外省回京述职,平级升调已经是很不错的了。现在他这个官做的就快赶上火箭炮的上升速度了,纪博虽然是一部尚书,但两个儿子都身居高位,一家子文武皆全,真没关系吗?什么时候,皇帝如此信任纪博了。
纪安真是误会纪博了,纪博先前虽然和郑家闹僵,也不打算和二皇子一条道走到黑了。但架不住皇帝属意二皇子,就差指名道姓的让纪博站队了。作为一个保皇党,一切权利荣华来至皇帝的纪博,再不情愿,他也必须听皇帝的。
所以,他就和皇帝同气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二皇子做侧妃,通过姻亲关系来威固和二皇子的联盟。为了让这么亲事好看,他特意把纪芊语送到纪老太太面前抚养,又让郑氏把纪芊语作为嫡女认在自己名下。
本来好好的,打算就在这一两年里把这亲事给办成了。没想到,半路杀出个宋家。宋家,皇帝是一直想给二皇子争取做靠山的。但宋家上有崔太后,外有平阳侯,皇帝也好下旨硬是逼婚。
再说,宋家女病怏怏的,和二皇子年岁也差上许多,皇帝一开始做两手准备,并没有多少把握能让宋家参合进来,做二皇子的靠山。不过,崔太后不知怎么的,忽然表示要招端瑞长公主回京做寿,带着孩子们一道来。
皇帝立马感觉机会来了,虽然宋家嫡女才十三四岁,但这个年岁也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要是宋家嫡女和二皇子看对了眼,自然是千好万好。宋家也不用担心以后自己女儿吃亏了,皇帝对着自己的爱子二皇子是信心满满。
不过,还是帮着二皇子处理了范雨嘉这个有名分的侧妃,一碗药就让她病逝了。而私下里和纪博商定的侧妃名额也不能有了,让纪博赶紧把纪芊语嫁了,不要让宋家人察觉。
而失去了姻亲关系,为了拉拢纪博,皇帝这才升了纪安的官作为弥补的。
纪安是不知晓纪博和皇帝私下的勾搭,但是听到纪博让他远离崔玄,他的心还是提了起来。不过,他并没有和纪博争论,而是表示他不方便住在纪府,希望能搬出去住。
纪博定定的看了一会纪安,看的纪安毛毛的,但最后他还是同意了。
纪安感觉纪博的心思越来越难猜,还是溜到了纪老太太那儿去了。软磨硬泡的让纪老太太答应了搬出去住的事情,晚上陪着纪老太太说了会话,坐着马车就回了崔玄给他置办的别院去了。
郑氏本以为纪安回来了,她能有个儿子可以联手对付纪晨和德顺了。但一派人去请才知晓,纪安又搬出去了。还是纪老太太和纪博亲自答应的,这让郑氏失望之余却更加的愤恨,觉得整个纪府都跟她过不去,想要孤立她,气的她砸了不少的瓷器。
而纪安也终于到了别院,进了院子才发现崔玄已经在等着他了。
看见崔玄,纪安放下了心中的担心,心中则是想到:不管如何,只要与这个人一道,怕是地狱也无畏了!
章节目录 第94章 宋家
崔玄把秦明轩送走之后;也没闲着;这几年不在京城,好多事情都等着他去决定。崔玄虽然这几年人不在京城;但对京城的掌控却是从没放松过。刚刚;崔玄已经得知了纪安要做御史去了,这个结果,让崔玄很是满意。
毕竟;他这次回京势必要被皇帝拿来震慑一下秦明轩这个大皇子的。怕是这段日子他得低调些来;也做好了被皇帝遗忘;丢在一边的可能了。就算崔玄在江南政绩考核都是优等,可皇帝也是要压一压的。纪安若是跟着他混;怕是要待业一段日子了。
崔玄想说,虽然纪博十分的不靠谱,但这次却还是蛮给力的。如此时机,京城风起云涌,等着宋家来京,大戏就开场了。纪安这个时候去都察院还算安全,总不用直接被表态了。
纪晨这个前世二皇子的左膀右臂好似真的和二皇子割袍断义了,娶了德顺,安安稳稳的过起了自己的日子,甚至连孩子都要生了。而二皇子瞧着纪晨如此决绝,也断了心思,现在全力以赴的去争求宋家嫡女,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两人的命运彻底的改变,就连郑家也被纪晨远着,不再参合夺嫡之事。崔玄就觉得世事无常,不可捉摸。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影响全局,崔玄的心里也更加谨慎了。
纪安洗了澡,用了膳,好好的歇了歇脚。才去找了崔玄,把自己的疑问去问一问。几年没在京,即使有些消息渠道,可终究有所偏颇,做不到面面俱到。但纪安却相信,崔玄一定知道。
纪安和崔玄的关系早就不用拐弯抹角的说话了,纪安把在纪府的所见所闻挑着给崔玄说了说。也把自己的心中疑问问了出来,纪博把他安排在御史这个位置是什么意思,皇帝又是个什么意思。
虽然纪安心中有些猜测,但却没说依据。崔玄听后,则是想到纪安的庶妹纪芊语。这个女子可是以后大秦的皇后,当年,纪安一直被认为是郑氏之子,纪府也没掀出那么的秘事,纪芊语这个小透明谁也没放在眼里。
不像今生被纪博送到纪老太太那儿细心教养,用心栽培。应该就是明年下半年,纪芊语的姨娘去世,她守孝了三年。再然后,纪博去世,她又守了三年孝,等到纪安去世,纪府坍塌,人人都道她命苦,却没想到秦明轩会册封她为妃嫔,进宫伴驾去了。
其实,旁人不清楚,崔玄却是明白的。纪安去后,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