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也许没有能力一次就取得一个大的成功,但我们可以积累无数个小成功。不管哪种看似是无法解决的困难,被分解之后,解决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模仿成功的办法
运用模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借鉴他人经验来获得自身成功的方法。
  沃尔玛连锁百货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经说过:“其实我做的每一件事的方法都是从别处学来的。”
  潜能开发权威安东·罗宾也曾说:“在我看来,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径。也就是说,如果我看见有人做出让我羡慕的成就,那么只要我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也可以做出相同的结果来。”
  许多人能解决问题或是获得成功,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加入自己独特的元素,从而将原本属于他人的创意变成了自己的创意。
  在大约20多年前,美国报纸曾经以“一个针孔价值百万美元”为大标题,竞相报道一个小发明。据说这一发明就是通过嫁接性模仿来获得的。
  当时,美国制糖公司每次把糖输出到南美时,砂糖都在海运中变得潮湿,损失很大。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邀请专家从事研究,但始终找不出一个良好的方法。
  该公司有个工人,他也在动脑筋,希望能够想出一个简单的防潮法。后来他终于发现在糖包装盒的角落上戳个针孔,使它通风,就能达到防潮的目的。
  由于这个方法,竟然使糖横渡大西洋而不至于潮湿了。这位工人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报酬。
  一位先生听了这消息之后,立即激起一股模仿的冲动,希望自己也能够戳个洞防湿或防蒸汽,以获得专利权,于是他便东戳西戳地开始研究。
  他到处做戳孔实验,最后竟然发现,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钻个小孔很有价值。普通打火机注一次油只能维持10天,打孔之后,却能一次注油保持50天之久。他马上向政府申请专利,然后开始大量生产这样的打火机,结果销路极佳,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嫁接性模仿的思路,案例中的这位先生是不会产生这样的发明创造的。当然,我们并不主张大家整天都去寻找各类“小孔”,而是提倡一种模仿的理念:当你发现好的想法、经验时,你完全可以借鉴,在理解、创新之后,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
  模仿别人已有的成功办法,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生硬照搬,不然就成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了。模仿别人,也要模仿中有创新。正如齐白石老先生教育学生时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其实,模仿本身就是创新的手段之一,创新并不排斥模仿,从成本与效率的角度看,创新中应该包含模仿。有创新性的模仿,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有这样一则寓言,讲述了模仿不当的危害性:
  一个人到树林里砍倒一棵树,并动手把它锯成木板。他在锯树的时候,把树干的一头搁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还往锯开的缝隙里打一个楔子,然后再锯,过了一会儿,又把楔子拔出来,再打进一个新地方。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树上看着他干这一切,心想:原来伐木如此简单。
  这人干累了,就躺下来打盹。猴子见是机会,从树上飞快地爬下来,也骑到树干上,模仿着人的动作锯起树来。可是,当猴子要拔出楔子时,树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
  猴子疼得尖声大叫,它极力挣扎,把人给吵醒了,最后被人用绳子捆了起来。
  所以,模仿也要有创新,不能机械照搬,依葫芦画瓢。解决问题的窍门,在于你会不会把别人的方法正确地拿来使用,生搬硬套式的模仿,只会弄巧成拙。成功的模仿,要针对具体问题,对前人经验灵活地选取。同时,不能只满足于模仿,要通过模仿渐进式地实施创新。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向别人寻求帮助(1)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箱里玩耍,忽然,他在玩具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很大的岩石。小家伙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他手脚并用,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挖地弄到了箱子的边缘。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箱子的边板。
  小男孩憋足了力气,手推、肩挤、左摇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冲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脱了,重新掉进箱子里,还不小心砸伤了自己的手指。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
  这时父亲走了过来,问他为什么哭。小男孩说:“石头太重了!我已经想尽所有的办法,可还是不能搬动它。”
  “不对,儿子,”父亲认真地纠正道,“你还没有想尽所有的办法——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说着,父亲弯下腰,轻松地抱起岩石,将岩石搬出了箱子。
  在所有的办法当中,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寻找别人的帮助。在注重团体精神的职场中,这个办法尤其奏效。
  世界上高最的植物当属美国加州的红杉。红杉的高度大约是90公尺,相当于30层楼那么高。一般来说,越高大的植物,它的根理应扎得越深。但科学家却发现,红杉的根只是浅浅地浮在地面而已。理论上,根扎得不够深的高大植物,是非常脆弱的,只要一阵大风,就能将它连根拔起。红杉又如何能长得如此高大,且屹立不倒呢?
  结果,科学家研究发现,红杉必定是大片大片地生长在一起,从来没有脱离种群单独长成大树的红杉。每一个种群的红杉,彼此的根都紧密相连,上面的树枝也是一株接着一株,结成一大片。自然界中再大的飓风,也无法撼动几千株根部紧密连结、占地超过上千公顷的红杉林。除非飓风强到足以将整块地掀起,否则再也没有任何自然力量可以使红杉动摇。
  互相的支持,使红杉不需耗费能量,像一般植物那样扎下深根,它用扎深根的能量来向上成长,所以它长成了最高的植物。
  成功不能只靠自己的强大,成功需依靠别人。同时,只有帮助更多人获得成功,你自己才能更成功。正如根部相连的红杉树一样,以充分而紧密的合作关系,创造出不可动摇的大事业。
  同样,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集思广义的重要,广泛地伸出自己的学习触角,和广大的资讯网络结合,去吸收更丰富的成功知识及经验,来提供自己赖以迅速成长的养份,而不必耗费能量去独自盲目地钻研。借助团队的力量,我们才能成长为成功之林中的一个大树。
  优秀员工之所能把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好,比他们自身能力和创造性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重视团队协作的力量。他们没有把个人的业绩看作“私有物品”,也没有对团队的问题“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只经营自己“本职范围”那“一亩三分地”,而是坦率大方地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共同地从问题中学习、进步。
  然而,很多人因为害怕同事抢了自己的风头,夺走自己的利益,不愿意与他人配合;或者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向别人请教,不愿意表现出自己不如别人。这些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安赛尔是一家路桥建筑公司的职员。一天,上司让他和一个同事一起核算一个建筑项目的费用。为了尽快完成工作,安赛尔和同事进行了分工,各自集中精力完成自己那一部分。
  然而,核算进行到三分之二时,安赛尔对其中一个数字把握不准,不知道核算公式是否正确。怎么办呢?安赛尔左思右想,最后,还是不愿意请教同事。虽然同事曾经明确表示过,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尽管说,但安赛尔不想让同事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逊色于他,更害怕传到上司的耳朵里,影响自己在上司心中的形象。犹豫再三,安赛尔按照拿不准的公式进行了核算。
  结果,安赛尔真的把公式弄错了,预算费用出现了很大的误差。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故,都与这次核算失误有关。巨大的资金空洞,几乎把整个公司拖垮。而公司管理层追究这次责任,给予安赛尔解雇的处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向别人寻求帮助(2)
而斐尔的做法与安赛尔完全不同——他是一家电器公司的销售主管,业绩斐然,一直是同事们羡慕的对象。可很少有人知道,斐尔刚刚来到这家公司时,业绩却非常差。那时斐尔对销售工作非常陌生,于是他经常向同事们请教。然而同事们怕他抢了自己的客户,没有一个人坦诚相告。
  但斐尔还是锲而不舍地询问、学习,一有机会,就向公司上上下下的同事请教业务知识,不放过公司的每一个人,不放过任何一个熟悉业务的机会。
  有一次,斐尔与公司的门卫闲聊,无意中发现门卫对公司业务非常精通,而且凭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对如何与客户打交道也颇为在行。斐尔很惊喜,和门卫畅谈了很久。以后,但凡遇到困扰自己工作的各种问题,他都诚恳地请求门卫给予帮助。门卫被他的诚意打动了,耐心地为他指点“迷津”。结果,斐尔如愿以偿,在门卫的帮助下,他和客户打交道越来越得心应手,工作也越做越出色。
  后来,斐尔做上销售主管后,他总是热情地帮助自己的下属解决问题,耐心地指导新职员,也鼓励销售业务员之间坦诚帮助。于是在公司的销售部门,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斐尔认为,虽然有时信息的共享会使个别销售业务员的利益受些损失,但从长远角度看,只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才能使大家共同获益,共同进步。
  问题永远难不倒人,只有人才会难倒人。人帮人,则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而人与人之间要是互相拆台,拒绝合作,小小的问题也会成为长久的扯皮,最终变成危害大家的大问题。
  就像红杉的高大来自于互相的扶持,成功的团队来自于互相合作,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好一切问题。在团队中,我们总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必须积极给予别人帮助。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解决问题。每个人都承担问题的一部分,供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再大的问题也会一点点化解。
  当问题降临时,只要积极面对,诚恳地向团队寻求帮助,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你就会发现:有那么多乐于帮助你的人,工作中的问题总能顺利地迎刃而解。
  为什么老板“总谈虚的”
  喜欢逃避责任、逃避问题的人,总是希望上司的指令越明确越好,这样自己在工作时就可以不动脑子,按部就班地执行就可以了。
  当然,他们最怕碰上那些弄出一堆问题交给自己去解决的老板或上司。他们经常抱怨,老板或上司把自己叫去布置工作,只是给一些方向性的指示,谈来谈去总是摸不到头脑,不知道上司到底想要自己做什么、怎么做,总之,他们“总谈些虚的”。
  小林跳槽来到一家新开办的管理杂志做编辑,虽然杂志的发行量很小,但小林觉得,参与一个处在创业阶段的组织,自己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加上杂志涉及的是很有前景的企业管理领域,所以,小林很看好自己的工作。
  然而,仅仅工作了两天以后,小林就非常不满了。主要的原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