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感觉无论如何父母都是非常爱他的,他都是父母的骄傲。多给孩子一些关注,让他有受重视、被关爱的感觉。
。。
我和妹妹相比妈妈更喜欢谁?
自从3岁的珍珍家里添了个小妹妹之后,爸爸妈妈关注珍珍的时间明显减少了很多。虽然妈妈每天还会像以前那样哄珍珍睡觉,但是每次都是在小妹妹睡着之后,妈妈才能陪她,而且妈妈也不像以前那样经常给珍珍讲故事了。
一天,已经晚上9点多了,可是妈妈还在陪着小妹妹,有些失落的珍珍走到妈妈面前问:“妈妈,你比较喜欢我还是妹妹呢?”
“两个都喜欢啊。”妈妈摸着珍珍的头说。
“但是,你更喜欢哪一个呢?”珍珍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继续问道。
妈妈,为什么你整天陪着弟弟,难道你不喜欢我了吗?
妈妈整天陪着小妹妹,是不是不要我啦?
家中有兄弟姊妹时,父母就会在较小的孩子身上花较多的时间。这时,较大的孩子会觉得寂寞,所以会问这样的问题。此时,父母必须要多考虑较大孩子的情绪,然后再作出正确合理的回答。
“你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比妹妹多了三年。所以妈妈更喜欢你,但是这是妈妈和你之间的秘密,不可以告诉别人哦!”
“你已经长大,而且现在也更加懂事、听话了,所以妈妈更喜欢你!”
这种回答方式并不恰当,在家庭生活中最好不要使用。因为即使你告诉她这是秘密,她还是会说出来。如果将来孩子再次和妹妹发生小矛盾时,她会说:“妈妈告诉我,她还是比较喜欢我。”结果,会导致姊妹关系的恶化。
“因为妹妹不哭不闹,比较听话,所以妈妈更喜欢妹妹!”
相比较成年人,孩子的比较心理更强一些,妈妈当着姐姐的面做这样的回答,对于本身已缺少很多关心的姐姐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打击。
“妈妈两个都喜欢。但是因为妹妹比较小,还不像你那么听话、懂事,还不会自己穿衣服,也不会照顾自己,所以现在妹妹比你更需要爸爸和妈妈的照顾。她现在就像你小的时候一样,需要妈妈经常抱着、搂着。”
父母如此仔细说明,姐姐也就能够接受了。此外,还可以附加说明:“等妹妹长大之后,也像你一样,能够照顾自己了。那么,妈妈就不必像现在这样,要照顾她了。”
“你认为呢,宝宝?”
有时孩子提问题,只是为了撒娇。当然,撒娇并没有大碍,但是为了避免小孩子经常想要得到父母的娇宠而过分纠缠,有时父母也可以适当地反问孩子。但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也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育儿态度。这时,很可能是因为父母过于照顾较小的孩子,而疏忽了较大的孩子,从而导致了大孩子的失落感。
妈妈为什么向我发脾气呢?
6岁的小静因为生病而躺在床上打点滴,妈妈坐在床边悉心地照顾她。
她看着今天异常温柔的妈妈,问道:“妈妈,为什么你今天特别温柔呢?”
“妈妈经常都是非常温柔的啊。”妈妈慢慢抚摸着小静的头说道。
“不是啊,妈妈你忘了,你前几天还向我发着脾气呢,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向小静发脾气呢?”小静显然不满意妈妈的回答,继续问道。
妈妈心里咯噔了一下,没有想到孩子对大人发脾气记忆得那么深刻,这都过去好几天,她竟然还记得。
为什么爸爸总是骂我?
一些父母以为经常对孩子发脾气或者使用暴力吓倒孩子,就能在孩子面前树立更多的威信,事实上,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虽然有时候父母的行为确实震住了孩子,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非但没有上升,反而是降低了。不管什么原因,父母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东西他是不明白的,面对父母突如其来的训斥或者责骂,他会感到非常无助、不知所措,更多的时候,父母不给其讲道理,他可能永远也不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
“妈妈前段时间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所以才会向你发脾气。”
父母不要过早跟孩子讲父母工作烦恼的事情,这样不但不会很好地解答孩子的疑问,而且有可能导致孩子对长大后工作产生恐惧感。
“那是因为你学习总是不刻苦,晚上总爱看电视,妈妈太担心你的学习,所以才会向你发脾气啊。”
这种回答乍听起来没有什么不妥,但事实上,无论父母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原因对孩子发脾气、训斥以及责骂等都是不对的。在面对孩子大胆的质疑时,父母不但不思考自身的作为,反而找理由为自己开脱,更是不恰当的。
“因为你有时不听妈妈的话,做了坏事,所以妈妈才会发脾气。像现在你非常乖,妈妈就特别喜欢,特别温柔啊!”
这样的回答方式会给孩子一种误导:我因为生病而变得安静,这样就是个好孩子,妈妈就会更喜欢我。其实,孩子本来就很活泼、好动,有时候会有些粗野的行为。但是,这是孩子的自然天性,父母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孩子会在生病的时候说出心里话,这也说明母亲平时对孩子有些太凶,应及时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
“我是你妈妈,你不听话,我就有权利向你发脾气!”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可以任意对孩子施为,其实孩子是属于社会和他自己的。父母这种不尊重孩子感受的举动,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一方面,孩子可能会由于害怕父母,而变得性格懦弱,对父母言听计从、逆来顺受;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对父母产生憎恶情绪,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
“这件事情你做得非常不好,妈妈当时也是特别生气才厉害了一些,这个妈妈以后会注意,但是你犯了错误也要及时改正,这样才是妈妈的好孩子啊!”
“妈妈以前经常对你发脾气是不对的,妈妈现在郑重地向你道歉,你会原谅妈妈的,对吧?以后妈妈会改掉那个坏毛病的。”
孩子犯错后,父母严厉强调孩子错误并要求其改正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自己的错误父母要勇于向孩子道歉,要知道家庭中家长威信的树立,并不是他们的一贯正确,而是实事求是、严于律己,进而取信于孩子的结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实际上是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准则。只有孩子感到父母是真正的言行端正,才能产生由衷的崇敬之情,家长的威信也才会真正树立起来。父母适时地向孩子道歉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对父母产生更深一层的信任,从而能使孩子体会到受人尊重的感觉,进而建立起恰当的自尊,还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打人不对为什么爸爸还是打我呢?
已经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栋非常调皮,平时总爱惹祸,妈妈劝他,爸爸骂他,都不起作用,于是爸爸惩罚的巴掌便隔三差五地落到小栋的身上。
小栋这几天喜欢上了踢足球,每天放学后都要约几个小伙伴到小区的院子里踢上一会儿。因为场地较小,所以砸坏花草的现象经常发生。但是这天,由于小栋用力过大,足球穿过二楼李阿姨家厨房的玻璃,掉到了李阿姨的家里。
闯了祸的小栋由于对爸爸巴掌的畏惧,所以很晚才偷偷地回到家里。刚一打开家门,小栋就看到在客厅里焦急得来回走动的爸爸妈妈以及在桌子旁边的足球。小栋本想偷偷地溜进自己的卧室,但为时已晚,爸爸抓住小栋就是一顿打。
小栋挨完打,抹着眼泪摸着屁股问妈妈:“妈妈,你不是经常说打人是不对的吗,为什么爸爸还要打我啊?”
妈妈一边帮小栋擦眼泪一边说:“你犯错误了,爸爸打你是为你好。”
“那以后爸爸犯错误我也可以打他吗?”
“你是爸爸的孩子,他可以打你,但是你不可以打爸爸。”
小栋“哦”了一声:“那我以后也可以打我的孩子吗?”
爸爸犯错我也能打他吗?
我将来也能打我自己的孩子吗?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孩子,甚至体罚孩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有的家长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最直接,最有效地纠正孩子的错误,也可以树立家长的绝对权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我是你爸爸,我打你是天经地义的!”
父母这种“老子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的错误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孩子,影响孩子将来也用错误的观念对待自己的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你敢打爸爸,简直是造反啦!”
是的,孩子不能打父母,但是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呢?有没有考虑过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呢?有没有考虑由此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呢?
“孩子,爸爸打你是不对的,我会告诉他,让他改正。但是爸爸之所以打你,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地教育你的办法。将来你可以采用更好的办法教育你的孩子啊!不要让这种挨打的教育方式在你的孩子身上重演。”
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罚孩子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教育手段,虽然有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它的负面影响是远远大于其正面功效的。父母应首先给孩子做好榜样,用正确的育子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让体罚形成恶性循环,代代相传,但前提是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否则一切也是徒劳的!
“你犯了错误,爸爸妈妈有义务帮你改正错误。当然,爸爸采用打你的方式也是不对的,我们大家一起改正错误,好不好?”
帮孩子分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挨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犯了错误。同时父母也要放下自己的面子问题,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对,告诉孩子父母打他是因为爱他而产生的一时冲动,以后父母会改正不再打他了。孩子理解了父母的用心良苦,才会产生正确的认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为什么弟弟淘气不骂他呢?
小畅的弟弟玩水玩得不亦乐乎,衣服也早就被弄得湿漉漉的。
但是妈妈并没有像骂小畅那样骂弟弟,这让小畅感到非常奇怪,于是问妈妈:“为什么弟弟淘气的时候,不骂他呢?”
这时,在一旁的爸爸回答道:“弟弟和你不一样,他还小,骂他他也听不懂。”
“真的吗?那可以打他啊。”
为什么弟弟淘气的时候,不打他呢?
父母要经常注意孩子发问的问题,从而来推断孩子的心理。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对的想法父母要及时给予纠正和调整,以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不要非打则骂,否则一旦在孩子心中形成阴影,就很难再消除。
“因为弟弟还小,所以不能打他!”
孩子之所以这样问父母,前提肯定是父母平时对孩子比较暴躁,或者是经常打骂孩子,导致孩子心中产生了不平衡感。而对于父母这样的回答,孩子不但不会理解,还会加重心中的不平衡。
“爸爸也只是在你不听话的时候打你吧!”
这种对于孩子的心理缺少考虑的回答方式,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
“现在你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只要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