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展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的展望-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文化包含许多发明或文化特征。这些要素整合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文化之器用的特征和非器用的特征是围绕着满足人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这些特征乃文化的核心。一个文化内部的各种各样的建构互相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型模,而这个型模是每个社会所独有的。
  36。蔻图( Coutu),一九四九年:
  文化是一切罗聚形态中包含最广的一种。这些罗聚形态我们管它叫做互动场。像中国、西欧、美国这些区域里全体人民的生活方式便是互动场。文化与一丛人口的关系,正犹之乎人的性格与一个人的关系。而意索(ethos)'7'与文化的关系,正犹之乎自我与性格的关系。
  上列定义是把“文化”看做一抽象的构造。这样一来,所谓文化,便成为一个概念模式。因此,我们解释人的行为时必须以之为根据。
  第六组 发生的定义
  A次组 这一次组所注重的是把文化看做一个产品和器物。
  37。温斯顿( Winston),一九三三年:
  从一重要的意义来说,文化是社会互动的产品。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以内是文化行为。个人的习惯型模是由适应既成的习惯型模而形成的。在这个范围以内,人的行为就是文化行为。这种既成的习惯型模是文化之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个人是生长在文化里的。
  38。孟达克( Murdock),一九四九年:
  学习过程与社会二者的交互影响,在每个人群里产生一套藉社会来传递的适应行为。这一套适应行为是超乎各个人的。因为,同一个文化为各个人分享;它的作用比各个人生存的时间长;它的质与量大大地超过任何单独的个人独自努力所获得的成就。“文化”一词是用来表示这一由后天习得并且由社会传递的系统。 。 想看书来

二 文化的定义(5)
这一次组的定义显然是从社会学的观点着手的。
  B次组 着重观念的。
  39。华尔德( Ward),一九○三年:
  如果任何人愿意这么选择的话,那末我们可以说,一个文化是一个社会结构,一个社会有机体,而观念则是它的胚芽。
  40。维斯勒( Wissler),一九一六年:
  一个文化是观念之确定的联结丛。
  41。布洛门塔勒( Blumenthal),一九三七年:
  文化是过去的与现在的文化观念之总全。所谓文化观念,乃保有该一文化者所能藉符志来交通的东西。因此,所谓“文化的”,意即“可藉符志以行交通”的东西。
  42。阿斯谷( Osgood),一九四○年:
  文化包含着关于人的一切观念。这些观念已传达于人心,且为人所意识到者。
  43。泰勒(Taylor),一九四八年:
  如果我们把全体的文化看做一个记述的概念,那末所谓全体的文化意即一个人一生下来由学习得到的或由创造得到的一切心灵建构或观念。“观念”一词包含这些范畴,例如态度、意义、情操、情感、价值、目的、兴趣、知识、信仰、关系、组合,而不是克罗孔与凯利所说的“设计”因子。如果我们把全体的文化看做一个说明的概念,那末所谓全体的文化意即我们的一切心灵构造。我们用这些心灵构造来了解并且反应经验世界里内起的和外来的刺激。文化本身是由观念构成的,而不是由程序构成的。
  44。福尔德( ),一九四九年:
  简单地说,文化可以定义为观念之流。这一观念之流藉符征行为、语言、指导或模仿来从这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
  上列定义似乎把文化界划得太窄。因为,仅仅是观念不足以概括文化之全部。把文化看做是观念的想法,与德国十九世纪若干哲学家所说“精神文化”血缘极近。这种看法可藉人类学家所引用的一个对话表达出来:严格地说,没有所谓“物质文化”这样的东西。一个壶并非文化——所谓文化者乃在器物背后的观念。祈祷或礼仪只不过是一个文化观念之可见及的表现方式而已。
  这种说法,颇合观念论者的脾胃,但是对于想获得关于人类文化学之积极的和特定的知识之人类学家却少帮助。显然,同一观念可有许多可见及的表现方式,足见观念不就是表现方式。固然,没有某一观念就没有某一表现方式,但是仅有某一观念却不必即有某一表现方式。我现在颇有一高等研究所的观念,但苦于无表现的方式。
  除了上面所选六组共计四十四个定义以外,近十几年来文化学中新出了不少关于文化的定义。作者现就所知选择三个在下面:
  45。马尔刻塞( ),一九五五年:
  用有秩序的方法来消减人的力必多(libido),消减力必多对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及表现方式之有力的妨害,即是文化。这是从心理解析学的观点来定义文化。
  46。奇森( ),一九五八年:
  文化是由学习得到的,由社会传递而来的行为或风俗。分开来说,一个文化意即有地域限制的、多少各不相同的,和有独特性的行为系统。例如,爱斯基摩文化、卡奇印第安文化。
  47。提第也夫( ),一九六三年:
  文化是事物、价值、符号的意义,以及一再复现的行为方式之全部范围。这一再复现的行为方式的功能是指引社会里个人的动作。文化的任何层面都不能藉生物遗传的途径传递给下一代,而且每个人必须在出生以后学习属于他的文化。即令某个人死亡,文化的型模或罗聚形态还是继续存在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 文化的定义(6)
我们在上面列举了四十七个关于文化的定义。看了上列四十七个定义以后,从事中国文化问题论争的人士可以问问自己: 在论争时所谓“文化”合于那些定义中的哪一个或哪些个?
  显然得很,在那些定义中,任何一个定义只说到文化的一个或若干个层面或要点。这也就是说,在那些定义中,没有任何一个足以一举无遗地将文化的实有内容囊括而尽。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文化实有的内容太复杂了,复杂到非目前的语言技术所能用少数的表达方式提挈出来。虽然如此,我们把上列四十七个定义合起来看,就可约略知道文化是什么。从那些定义,我们可以推论出下列各条;
  第一,在文化全部实有之中,我们不可有意或无意把我们认为“好的”或“要得的”看做是文化;而把我们认为“不好的”或“要不得的”看做不是文化,而只是“历史中的偶然”。在文化全部实有之中,任何一个层面或要件或事物,无一不是文化所有的层面或要件或事物。就西方文化来说,基督教的教义,哥白尼的天文学,及牛顿力学固然是文化,妇女束细腰,火焚圣女贞德,虐待伽利略,也是文化。天空的飞鸟,水里的游鱼,做不出这些成绩。就中国文化而论,孔孟之教,四库全书,文言文,白话文,仁、义、道、德、孝、弟、忠、信固然是文化,撒谎,走八字路,包小脚,后花园里埋婢女,还是文化。从认知作用来看,他们全在同一平面之上。这是对文化的科学态度。
  第二,文化包括层进中的各层。所谓“物质”和“精神”这样简单而又粗疏的二分法不足以相应地特指文化的内容。如果文化是人适应环境与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那末没有文化不是含有“精神”成分的。依此,所谓“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截然划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而俗见所谓“东方的文明是精神文明”,“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的说法,简直
  不知所指为何!基督教教义,天国的理想,欧基理德几何学,理论物理学,纯粹数学,康德哲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歌德的文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种田,织布,采茶,防旱,筑皇宫,建万里长城,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
  第三,文化之所指不限于所谓“文明人”的,所谓“野蛮人”同样有文化。所谓“文明”和“野蛮”之分,以及认为自己总是站在“文明”这一边,这种念头是出于自我重要感、声威要求和对文化的知识之贫乏。基于“文明”和“野蛮”区别之上的文化观,是文化的价值观。文化的价值观,常投射于我族中心主义。所以,这种文化观毫无科学的意义可言。在事实上,文化是地球表面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这个地球表面,除了传说中的或极少数的狼人以外,凡有人的地方都一定有文化。完全没有文化的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14'巴黎、纽约、东京、台北固然有文化,新几内亚、班克斯群岛(Banks Islands)、麦伦尼西亚岛( Melanesia),同样有文化。只是这些文化多少各不相同罢了。
  第四,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在变动之中。有的文化变动较快,有的文化变动较慢。有的文化变动得缓慢使生在其中的文化分子感觉不出来。于是,他们就下个结论,说有不变的永恒文化。
  第五,价值观念是文化构成的必要条件。我们简直不能设想没有价值含在其中的任何文化。价值是支配行为的要素。价值在不同的具体环境里发芽、滋长,并且作不同的特殊化。玄学家可以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依其玄学观点来思构;可是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除去玄学家创构的价值观念不计,并非玄学的思构。它是实际生活的产品,但又可支配实际生活。
  第六,文化与文化价值都是相对的,虽然也有普同的部分。在世界文化典型尚未出现以前,我们很难笼统地说某一文化优秀或某一文化不优秀。我们在以上所说的种种,是以后的讨论之根据。
   。。

一 文化的变迁(1)
任何两个具不同文化的群体甲和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过程便是濡化(acculturation)。在濡化过程中,主体文化所衍生的种种变迁,就是文化变迁。
  文化传承主要地是累积的。文化的发展可能作不同的形变,但很少戛然中断的情形。在若干文化里,有些文化要件可因不再需要,风尚已过,重大的灾害,基本的政治变革,人口锐减,天然环境限制,经济贫困,而告萎缩甚至消逝于不知不觉之间。弓箭因抵不住洋枪大炮而归于无用,于是中国制造弓箭的技术濒于失传。自西方的颜料和染色技术传入“中土”以来,麻烦而费时的土法染布技术逐渐归于淘汰。在过去稳定的社会里所培养出来的深厚笃实的友朋关系及其观念,在当前这种流变的社会里便很难再维持。太平洋岛屿因无适当陶土,于是陶器缺乏。爱斯基摩人因树木难得,于是独木舟失传。甚至一个文化的中心价值也会改变。例如,欧洲中古时代基于教权而存立的中心价值是神化;而从近代到现代的欧洲文化因受工业制度的从根推动,整个欧洲的中心价值是趋于俗世化。这两种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s),简直是背道而驰的。
  这类事例,从古到今,可说不胜枚举。虽然如此,整个的文化于一夜之间中断而文化分子巍然独存,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林顿( ) 指出,文化从有人类以来一直是联续到今天。各个文化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