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理和孔子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子哲理和孔子论语- 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3。

  讲求道德不就是遵行圣人之道吗?讲求仁义不就是遵行君子之道吗?讲求信用不就是遵行志士之道吗?圣人身居高位而能无为不争,君子身处困境而能克己复礼。作为士要立志求道,下学而上达,仁以为己任。孔子谈到了三种士:忠诚之士:行为不端会感到羞耻,出使四方能不辱君命。孝悌之士: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同乡的人称赞他尊敬兄长。信义之士:信守诺言,行为果断,固执起来像个小人。老子也谈到三种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作为有志之士,遵行圣人之道和君子之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便是实现自我的方法。

  14。

  老子是从圣人的角度谈论政治的。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解释为:“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理国家,用出奇制胜的方法使用武力,以不挑起事端取信于天下。”关于经济,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解释为:“领导人民发展经济,最重要的是合理使用资源。” 关于军事,老子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解释为:“我不敢主动挑衅,而会保持谨慎;不敢贪功冒进,而会退让防守。”关于外交,老子说:“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解释为:“大国谦下地对待小国,就会得到小国的拥护。小国谦下地对待大国,就会得到大国的包容。” 关于圣人,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解释为:“圣人没有私心,他以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百姓总是关心自己耳朵和眼睛的享受,圣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爱护并教导他们。”

  15。

  孔子是从君子的角度谈论政治的。关于政治,孔子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就是说:“制定衡量,审查法度,恢复旧制,四方的政令就会通行。复兴旧国,延续世族,选拔贤才,天下的百姓就会归顺。” 关于避乱,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就是说:“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的国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辞官归隐。” 关于为官,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就是说:“领导各级官吏,赦免小的过错,选举提拔贤才。”“坚守职位不懈怠,执行政务要忠实。” 关于君子,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就是说:“君子谋求道德不谋求衣食。耕田,也会挨饿;学习,也能做官。君子担心道德不担心贫穷。” 

  16。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政治理想,而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学方面。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关于如何求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谈到学习体会,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谈到自己的学问,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从四个方面教导弟子:文化、行为、忠孝、信义。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关于悟道,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解释为:“道作用于世间万物,惟有恍惚可以体验。惚惚啊恍恍,其中能够感觉到真象;恍恍啊惚惚,其中能够感觉到实物。”这里说的恍惚其实就是灵感。老子重视自我反省,老子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解释为:“能看见细小的东西叫做明察,能守护柔弱的东西叫做强大。用智慧之光反省自身,不要遗漏任何的过失。”老子提倡尊师重道,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解释为:“善于做人的人,可以成为众人的老师。不善于做人的人,可以成为众人的借鉴。不尊师重道,不善于借鉴,虽有小聪明却是大迷糊。”

  18。

  “道”是力量与规律的化身!坚持用这样的观念解读《老子》,我们将获得有益的启迪。《老子》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解释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无形的力量决定有形的事物,我因此知道自然无为的益处。以实际的行为而不是言辞来教导众人,顺其自然地处理事情而能实现最大的利益,天下很少有人做到这样。” 

  19。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够理解“仁”的真谛。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就是说:“依靠智谋获取,不用仁义守护,即使得到,也会失去。依靠智谋获取,能用仁义守护,不能表现庄重,百姓不会敬服;依靠智谋获取,能用仁义守护,能够表现庄重,行为不合礼仪,也是不完善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老子(八十一章)
上篇·道经

  第一章  玄妙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1'。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2'。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3',众妙之门。

  【注】

  '1' 道:将“道”字一分为二:上有首,下有走,首表示人的思想,走表示物的运行,“道”是力量与规律的化身!  '2' 徼(jiào):边界。  '3' 玄:深,此处作动词解,“玄之又玄”同样的用法有“损之又损”,见第四十八章。

  第二章  圣人无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顺其自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万物之宗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1'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

  '1' “挫其锐……同其尘。”衍文,详见第五十六章。

  第五章  天地至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2'!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3'。

  【注】

  '1' 刍(chú):喂牲畜的草,以刍狗反衬天地和圣人的主宰地位。  '2' 橐(tuó):鼓风器;龠(yuè):管子。  '3' 中:内心、适度。

  第六章  天地玄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1'。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2'。

  【注】

  '1' 是谓:一种韵文语法,参见全书各章;牝(pìn):阴性、雌柔。  '2' 勤:尽力多做,辛劳。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适可而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道德自然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1',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2'

  【注】

  '1' 阖(hé):关闭。  '2' “生而不有……是谓玄德。”在第五十一章重复出现。

  第十一章  有利无用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2',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3',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4', 无之以为用。

  【注】

  '1' 毂(gǔ):车轮的中心,有圆孔,可以插轴。  '2' 埏(yán):土坯;埴(zhí):粘土。  '3' 牖(yǒu):窗户。  '4' 利:益处。

  第十二章  清静守正

  五色令人目盲'1';五音令人耳聋'2';五味令人口爽'3'。驰骋畋猎'4',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5'。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

  '1' 五色:中国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为正色。  '2' 五音:中国古代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加上变徵和变宫,与现代的七个音节相合。  '3' 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爽:差失。  '4' 畋(tián):打猎。  '5' 妨(fáng):伤害。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恍惚体验

  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搏之不得,名曰微'3'。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5',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6'。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

  '1' 夷:平。  '2' 希:少,同“稀”。  '3' 微:小、隐。  '4' 诘(jié):追问。  '5' 皦(jiǎo):清晰。  '6' 恍惚:灵感。

  第十五章  善道之士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1';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2'; 飂兮若无止'3'。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

  '1' 涣:散开。  '2' 澹(dàn):安然的样子。  '3' 飂(l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