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搭就的床铺上。木琴又让茂生把家中的大八仙桌搬到西屋靠窗户的地方,权作书桌。京儿就卖力地把秦技术员的一箱书整整齐齐地摆到桌面上。
对秦技术员的到来表示出极大热情的,除了木琴和京儿外,就数杏仔了。
他跑前跑后地围着大人们转,一直想插插手,以表示自己对客人的好感,但铺床摆书之类的事情是抡不到他干的。于是,他就自作主张地把东屋全家最好的一盏煤油罩子灯摆放到了书桌上,又拿起抹布擦桌子擦灯罩,一不小心,竟将灯罩掰掉了一个大豁口儿。
茂生心疼了,抬腿踢了杏仔一脚,骂道:“败家子,这是钱买的呢。”
杏仔一脸的丧气相儿,垂着眼皮,扫兴地退到墙角,再不敢吭气。
在木琴家的所有成员中,只有茂生对秦技术员的到来表示出不以为然的神情。木琴把秦技术员领到家里,茂生一直没吭声。叫他搬桌子时,又极不情愿,只是碍于客人的脸面,不好说什么。在听到木琴要安排秦技术员在他家合灶吃饭时,茂生忍不住道:“秦技术员,我家崽儿多,乱糟糟的,你不嫌么?”
秦技术员笑眯眯地应道:“不嫌呀。我家也有娃儿,四个。我喜欢,最愿跟娃儿们玩了。”
“饭食也糟哩……”
“老哥,”秦技术员脸上的笑意愈浓,“能填饱肚子就足了。每天的伙食费我是按月交的。”
木琴急了,狠狠地瞪了茂生一眼,说:“看看秦技术员,咋儿一家人说两家话哩。有我家吃的,就饿不着你。京儿他爹针尖大的心空儿,别往心里去吔。”
秦技术员就笑,说:“说笑,说笑的,哪儿就认了真?”
茂生一脸的尴尬相,默不作声地退出了西屋。
东院的门咯吱吱地响了几下,蓦地又传来一声窑器与石头相撞发出的破旧沉闷的声响。木琴心里直哀叹那只她家最新最好的饭盆的短命,那是她上星期才从集市上买回来的。
自此,秦技术员便吃住在木琴家。
白天,木琴和茂林带上京儿,一起陪秦技术员泡在村前屋后山脚地边的杏林里。晚上,秦技术员就在有豁口的煤油罩灯下,与京儿捧着几本砖头厚的书,唧唧呱呱地谈到半夜。
寒冷的冬天(2·1)
半月后,木琴召集全体村民开大会,说有重要工作安排。这是木琴执政以来的第二次村民大会。
有了第一次大会的惊扰,村民们都担心这次开会是不是要在回收杏林的基础上,再把田地收回了,这可是涉及到每家每户的大事情。所以,全村大人小孩都准时到会,整个大队院子里一片人头晃动,还有不少人挤不进院子,就风儿不透地拥挤在大门口。
这天的天气很寒冷,呼呼的北风直往人的衣袖里钻儿。大院里却热气腾腾,人声鼎沸,比过年还热闹。小孩们如鱼儿般这儿钻出那儿钻入地在人缝儿里追逐打闹,连带起一片片叫骂喝打声。
会场前摆放着一张黢黑斑驳的桌子,挤坐着三个人:木琴、茂林和秦技术员。
木琴站起来,亮开喉咙喊道:“大伙儿静一静,咱这就开会了。”
会场上,大人们交头接耳,娃崽儿们欢跳嬉闹,嘈杂声使木琴的声音如一枚石子抛进池塘里,荡不起多大的涟漪。木琴连喊了几遍,会场丝毫没有安静下来的意思。
木琴转身对坐在身边的茂林说了几句什么,意思是让茂林去维持一下会场秩序。
茂林的脑袋左转右扭,终于发现振富窝在前面的人群里,便喊:“大叔,你让大伙儿静一下,咱好开会咧。”
振富立马站起来,扎煞着两支胳膊,如母鸡捕食般地前后左右转圈儿喊道:“静一下,咱开会了……洋行,公章,你俩崽子快闭上狗嘴……”
这样折腾了足有半顿饭的功夫,会场才算安静下来,而振富早已汗渍渍喘嘘嘘了。
木琴先把秦技术员介绍给村人。
秦技术员礼貌地站起,并恭敬地朝村人们点了几下头,人们什么反应也没有。山里人不知道在此场景下需要鼓几下掌,以示欢迎的礼数,只是傻呵呵地直脖瞪眼地细瞧着,还暗地里悄声评论着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大人物。
秦技术员似乎没有心里准备,尴尬地坐了下来。因为他的脸明显地红了,且一直红到了脖颈子。
木琴有些无奈地看看秦技术员,对着黑压压的人群高声道:“咱现在开会了。前些日子,咱已经开了会,想把林子归拢起来,由大队派人专门管理,大伙儿一块分红。虽说不少人有想法,怕管理不好,分红不公,弄个鸡飞蛋打,没个结果。就这儿,咱支委会专门研究了一下,专程到市里把全市有名的秦技术员请了来,帮咱搞管理、传技术、教办法。秦技术员撇了家业老小帮咱发展经济,大伙儿要拿他当自家人待呀。”
这时,人群里一阵骚动,交头接耳,传出嗡嗡地议论声。特别是坐在酸枣婆娘周围的几个妇女,更是像喜鹊般唧唧喳喳地说着什么,并不断发出尖细地笑声。
木琴伸出两手在空中朝下压了压,嗡嗡声渐渐小了下去。
“咱支委会想,专家请来了,咱也得有一帮子人跟着学才行,还得是有文化有脑筋儿的人才能学得快学得懂。经过研究,就把咱村酸杏家的人民、振富家的洋行、茂青家的公章、四季家的夏至和京儿抽出来,跟秦技术员组成个技术小组,让队长茂林给牵头,边学边干。各生产小队都抽出两个人,一块管理这片杏林子。虽说现如今田地都承包到户,生产队也有名无实了,可这林子一旦集中起来,还是一个大集体,多几个人管理,既好管也公道。他们的报酬到分红的时候,按误工补贴从红利中抽取。”
接着,木琴又就集中管理的诸多细节一一讲明,足足有两个钟头没有歇气。
应该说,木琴在实施这一计划时,是处心积虑地筹划了许多日子的,想得也周全,包括人员、管理、报酬、分红等等环节,均无遗漏,分析得也合情入理,把一个高中生的所有才能展露无遗,尽管只是在这群只知山中事不晓山外是何年的村人面前。
无疑,木琴的筹划让大多数人吃了颗“定心丸”,人们所忧虑的分红问题也有了个明确说法。不管是否合情合理,毕竟公的成分大过了私。但是,是不是真像她所说的有那么好的前景,那么多的钱等着自己往腰包里塞,倒让人们心中没有底儿。
在木琴讲话的时候,就有几个人偷偷地小声嘀咕着什么,脸上时时涌起一丝疑惑的神情。
酸杏躲在人群背后的墙角里,大口大口地吸着辛辣呛人的旱烟,闷闷地听着,脸色阴郁。除了往烟袋锅里装烟沫,身子基本保持一个姿势,像是一具灰突突的雕像稳稳地蹲在那里。
身边的人有时也扭过身来,伸长脖子,凑到他的耳朵上悄声说着什么,酸杏毫无反应,弄得说话人没趣地把身子又扭回去,不再理他。
所幸的是,木琴并没有提及收拢田地的事,这倒让人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只要别把田地集中了,今年忙忙活活担进地里的屎粪刚刚开始使劲儿,明年打的粮食肯定比今年多。有了粮,村民心里就有底儿。至于杏林,由着木琴们闹腾吧。弄好了,各家跟着沾光儿。弄不好,也免去了今年卖杏儿时的烦恼。
这时,天上不知不觉间竟飘下了细细的雨丝,悄悄地落在满院子的人群中。
初时,人们还不在意,只顾扯起耳朵听木琴慷慨激昂地描绘着迷人的前景,眼前仿佛闪动着一叠叠的票子。渐渐地,人们不自觉地把手插进衣袖里,紧紧地耸起肩缩着脖子。偶尔触到衣面上,就觉得凉飕飕湿漉漉的。不知谁失口说了句:“操,这天儿咋下起雨了。”引起周遭人的一阵哄笑。人们此时才抬头左右看顾,见牛毛絮般的雨丝正不紧不慢地在空中飘洒着,破旧的衣服上沾满了雨渍。
借了这阵轻松地笑声,茂林终于宣布村民大会散了。
人们熙熙攘攘地涌出村大院,急不可待地奔回自己虽然破旧但却温暖的家院。
木琴没觉得冷。她讲了大半天话,情绪激动,心情舒畅,脸颊绯红,在细细的雨丝包裹中,竟有细小的热汗从鼻扇两边冒出来。而茂林和秦技术员穿得单薄,又在台上独自坐着,早已冷得缩成一团。特别是秦技术员,哪经受过这山中冷雨的浸润,嘴唇成了紫黑色,两排牙齿上下失控般地磕碰着,发出轻微的“咯咯”声。
刚一散会,茂林顾不上指挥别的村干部收拾会场,鬼催似的自己抢着搬桌子拉凳子,好借大动作的活动驱赶浑身的寒气 。
秦技术员插不上手,缩在一边只顾擦抹着鼻孔里淌出的一滴又一滴的清鼻涕。
木琴直到这时才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忘了多关照大城市来的客人。她急叫京儿脱下身上的破上衣给秦技术员穿,陪他赶紧回家,叫茂生给煮碗姜汤喝。
秦技术员说啥也不穿,哆哆嗦嗦地跟着京儿回了家。
。。
寒冷的冬天(2·2)
木琴回到家里时,茂生已经做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面条。钟儿和杏仔起劲儿地扒着大蒜,已有满满一大碗。木琴问咋儿没煮姜汤,茂生说家里没有姜了,多吃大蒜和面条也能发寒气哦。
家里确实没有生姜了,茂生还叫钟儿去左邻右舍借,都没有。各家还没奢侈到掏出有限的钱来,到集上买胡椒、生姜之类调料,以提高饮食水平的程度。她家那点生姜,还是木琴去公社开会就餐时跟食堂大师傅要的。
木琴有些不悦,但也没说什么,只是关心地问秦技术员咋样了。
坐在灶堂口紧裹着黄色军大衣的秦技术员笑笑,囔着鼻子说没事儿,好多了。
这时,茂生已将面条端上了饭桌,浓热的气息顿时弥漫了整个屋子,在屋外呼呼的寒风声中,让人倍感家的温馨与适意。
待木琴将一大碗搅拌了浓浓蒜沫的面条端给秦技术员,又给茂生和自己盛上后,京儿几个人便急急地动手往自己碗里捞抢着面条。
经过了一年的辛苦,尽管家里已有了充裕的粮食,但并不是能经常吃顿面食的。特别是在这不逢年不过节的大冷天,面条的香气早把缺油少醋的肠胃引得火烧火燎地收缩鸣叫着。
京儿悄声嘀咕着,我拼了。钟儿和杏仔都担心京儿的心思可能带来的后果,于是,这场争抢战就有储蓄力量已久突然迸发的激烈程度。直到茂生狠狠地瞪着在客人面前毫无体面如饿鬼现世般的京儿们,这种丢人现眼的举动才有了稍许的好转。
转眼间,一大盆干乎乎的面条已风卷残云般不见了踪影。京儿拼的结果,是将盆中最后一点剩汤麻利地倒进了自己的肚子里,并满意地打着饱嗝儿。钟儿的腹部鼓鼓地像个球儿,稍微活动就隐隐作痛。杏仔也许与钟儿有着同样的感受,他在弯腰俯背时动作拙笨,估计他的肚子也鼓成了球儿。
一家人都不愿动,懒懒地歪斜在凳子上,听木琴与秦技术员谈论着林子管理的环节及人员的分工搭配。茂生在一边静静地吸着旱烟。屋里荡漾着温馨的气息,使人有一种安定感和幸福感。
屋外响起一阵脚步声,满月吸吸呵呵地推门进来。
木琴连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