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想象的。这样一种伟大的父爱,这样一种远见卓识,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张一是做过演员和导演的人,他的叙述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但字字句句朴实无华,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他虽然在交谈中倾注了对爱女火丁的爱,但他实话实说,没有任何演绎的成分,听来真实可信。为栽培这朵艺术奇葩,张一先生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
真实是传记之“魂”。在撰写张火丁的艺术人生时,笔者不仅饱蘸着真情,而且始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素描的手法来展示张火丁的艺术人生。张火丁的艺术经历和人生经历中,确实有不少使人心潮激荡、感人肺腑的故事。如何去表现这些故事?是用华丽的语言去打动读者?还是用事实和真情去打动读者?我选择了后者,我认为“天然去雕饰”的效果要更好些,用真情和事实说话,比任何华丽的词藻更有感染力。然而,在写作过程中,我时常遭遇痛苦的熬煎。张火丁实在是太出色了!我在表现这个人物时,有时会感到笔拙、词穷。因为张火丁异彩纷呈的艺术人生就像一部史诗,作者表达起来难免会有一种“江郎才尽”的感觉。
客观地说,这部书并非是张火丁的传记,只是她艺术人生中的一个片断。因为三十多岁的张火丁,今后的艺术之路还很长,还会续写更多的辉煌。但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凸显了张火丁在踏向成功之途的奋斗历程,尤其是展示了她在成名和成功前的坎坷经历。这种坎坷的经历对于读者和张火丁本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坎坷的人生经历更能放射出璀璨的火花。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前 言(5)
作为一名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作为红透梨园的大角儿,火丁的做人始终保持低调,她不事张扬,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张火丁再三叮咛我不能忘记那些帮助和提携自己的人,因为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也凝聚了他们大量的心血。
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段话在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张火丁在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上历经坎坷,也曾受到一些不太客观的评说,但她有一颗包容之心。她对此并没有任何怨恨和不快,反而认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自己,给予自己一种向上的动力。作为一名三十多岁的青年艺术家,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令人肃然起敬!相信火丁对人的真诚,对艺术的执著,以及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会叩动你的心弦,继而使你的心灵产生震撼。她在当今滚滚的红尘中,能远离世俗,远离功利,做到超然待人生,实属不易。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张火丁的成功,与其是得益于她的艺品,不如说是得益于她的人品,是高洁的人品造就了卓尔不群的张火丁。
我相信这部书对于那些喜爱或者想了解张火丁的读者会有所帮助。因为这部书是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撰写的,它记录了一个鲜活的、生动的、真实的张火丁。
杨景贤
张火丁,当今菊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凡是张火丁足迹到过的地方,几乎都会掀起一股“张火丁旋风”。有一位高中生在高考那年,每当出现心理压力时,她便倾听几段张火丁的唱腔,以缓解高考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北京有一位戏迷对张火丁的演出场场不落,只要是张火丁的演出,他是必到剧场观看,他因病住院,大夫决定给他动手术时,他听说张火丁近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硬是推迟了动手术的时间,待看完了这两场演出后,方才心满意足地上了手术台;上海有位戏迷听说张火丁在上海演出,这位对张火丁仰慕已久的戏迷,当时不知道张火丁居住的宾馆,于是他便一家一家大宾馆去寻找,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宾馆如此之多,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然而,这位戏迷凭着一分执著,一种挚爱,终于见到了心目中的偶像张火丁。当时这位戏迷喜极而泣,场面十分感人。在泉城济南,笔者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动人的场面:当张火丁主演的名剧《锁麟囊》结束后,全场观众并未退场,而是对张火丁的精彩演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随后,观众蜂拥至舞台前,他们呼喊着张火丁的名字,到近前目睹张火丁的风采。张火丁为报答戏迷的厚爱,又演唱了《春闺梦》选段。随后等待张火丁签名的人排起了长龙。有一位中年妇女因为未能让张火丁签上名,居然坐地嚎啕大哭起来。待工作人员帮她签上名之后,这位妇女方破涕为笑……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张火丁为何能赢得广大戏迷的青睐?她的魅力来自哪里?“张火丁现象”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张火丁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张火丁的艺术倾倒芸芸众生。张火丁在继承和发展程派艺术的征程中,艰难跋涉,苦苦探索,为中国京剧艺术谱写了璀璨的华章。作为东北的一个小城出生的张火丁,她是如何走向成功之路的?在她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中,她是如何展示自我,由一名京剧演员成为京剧大角儿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祖父爱上了文艺
张火丁的祖父张成林是张家第一个走向革命道路的。这位革命者自小喜爱艺术,不仅喜欢观看艺术,而且还身体力行,登台演出,成为张家第一位喜爱艺术者,他的喜好,也影响了后代。
曾祖父是“奇人”
张火丁祖籍济南章丘,这里曾诞生了中国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清代咸丰末期,张火丁的先祖张正在当地生活困顿,无法维持,便带领一家十几口人闯关东,当时并没有目的,一家人漫无边际地走着,一边走一边行乞。当时先祖张正认为关东土地多,只要舍得出力流汗,总能养家糊口。当他们一家人走到辽宁省昌图县城西大波林子村时,看到这里还有生存空间,便落户在大波林子村,靠给有钱人打短工维持生计。太祖张庭英因家庭困顿,无钱娶妻,三十多岁了还是孑然一身。此时,村里一大户人家有一位姑娘,由于找对象过于挑剔,都二十五六了,还未嫁出去。现在二十五六的姑娘未出嫁者比比皆是,但在当时,却是一个“老姑娘”了,是一个不容易找到婆家的“老大难”了。正因为这样,上天把缘分赐给了光棍张庭英。这位曲姓姑娘“下嫁”给张家,后来生下了张火丁的曾祖父张显。张显在长成小伙儿后,身高在一米八以上,身材魁梧健壮,力大无穷,被当地人视为“奇人”。有一次,张显肩挑二百多斤重的东西,要过一座独木桥,当时跟随的五弟胆量极小,看到滔滔的河水,头脑发晕,心慌肉跳,不敢行走。于是,张显背上背着弟弟,肩挑200余斤的重担,从容地走过了独木桥。当时瓜园买瓜论挑不论斤,只要你有力气把瓜从瓜地里挑出去,瓜就归你。张显不用扁担,而是找来一个大粗杠子,用秫秸编了两个大篓子,将数百斤的瓜挑出瓜地,结果五个人才将这一担瓜运走。张显力大无穷,饭量也十分惊人。他一餐能吃二十多个大馒头。由于他饭量太大,一般雇主都不愿雇他,因此生活依旧拮据。后来张显到吉林省通榆县西艾力做长工,在那里找到了出路,于是把昌图县的亲戚全接了过去。后来,张火丁的祖父张成林就降生在西艾力。
祖父痴迷艺术
西艾力是盐碱地,庄稼收成不好。张显给人家做长工,人家又不给房子住,生活很难维持。于是一家人继续向北行进,最终落脚在吉林省洮南县。张火丁的父亲张一便诞生在这里。那时张成林在洮南县城以打短工谋生计,他学了成衣匠(裁缝)。这时,张成林有机会接触小市民,成为他热爱艺术的起源。在学成衣匠的同时,张成林还给东家买菜做饭。无论什么社会,无论人有多穷,但他们对娱乐的喜好是不会泯灭的。张成林年轻时爱听戏和唱戏,他经常参与一些文娱活动,如听评书、扭秧歌等,这恐怕就是张家的艺术起源。张家涉入娱乐圈是自张火丁的祖父张成林开始的。张成林痴迷艺术,但张火丁的曾祖父张显却对此十分不屑,以为儿子是不务正业,张成林为此时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但张成林无法割舍对文艺的喜爱,而且在他的影响下,二弟张成春、小弟张成富均喜欢上了文艺。一个儿子喜欢艺术就够烦的了,如今三个儿子都爱上了艺术,张火丁的曾祖父也十分无奈,只好听之任之了。
日军侵略东北时,疯狂地抓劳工。张成林与二弟张成春均当过劳工,那种日子真是暗无天日,苦不堪言。那时流行一种传染病,张成林被感染,生命危在旦夕。丧心病狂、灭绝人性的日本侵略者一看病人不行了,就将人装在木箱内,然后就抬到后山,浇上汽油进行焚烧。这天,命悬一线的张成林也被装在了木箱内,也许张成林命不该绝,在准备将他抬到后山进行焚烧时,突然间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此时主管焚烧者说,先把箱子放在这里,等下完雨再烧吧!当时钉的箱子很简陋,有很大的缝隙。在箱子里面的张成林被冰凉的雨水一浇,居然清醒了过来,但他干着急,无法从箱子里出来。待到雨过天晴之后,焚烧者准备抬箱子焚烧张成林时,突然发现他还活着,便打开箱子将他抬了出来。张成林踏了一下地狱门槛,居然又死而复生,那真是个奇迹。真应该感谢上天那场及时雨,否则,张成林一命归西,便不会有张一,更不会有张火丁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张成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某担架队任队长,参加过著名的锦州战役,后来转业到了地方后,在区上担任公安助理,参加过土改和剿匪。张成林成为张家第一位走向革命道路的人。由于在革命队伍的锻炼,他学到了文化知识,告别了文盲。张成林爱好文艺的初衷依旧,只要有机会,他就要参与文艺活动。1950年过大年,张成林决定办一支秧歌队。这时张火丁的父亲张一已经九岁了,也成为秧歌队的成员。这样,张家两代四口人成为秧歌队的成员,张成春担任秧歌队的头,他男扮女装,扮成《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其余人便扮成《打渔杀家》中的人物。张成林扮演萧恩,张成富扮演萧桂英,张火丁的父亲张一扮演教师爷。大家踩着高跷,扭起了秧歌,吸引着大批观众齐声喊好。这是张家首次出现在表演行列里,这时的张一已经上学读书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 父亲进入演艺圈(1)
张一受父亲张成林的影响,自小喜爱艺术,痴迷艺术,并显示了不俗的艺术潜质。他考进了戏校,进入了演艺圈,成为张家首位与艺术结缘的人。先后从事评剧、吉剧、京剧的他,显示了较高的艺术素养,这为张火丁从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场戏改变人生轨迹
有一次,张一扭完秧歌回到家中,家里来了客人,说吃完饭去看戏。那时张一还不懂什么是戏,但十分好奇,他也想跟着大人去看戏。张一对奶奶说:“奶奶,我想跟着爹去看戏!”奶奶说:“孩子,去吧!”这天上午说去看戏,戏是晚上开演。张一一天坐立不安,不敢离开家,也不敢到外面去玩耍,怕大人不叫他自己走了。晚上,张一终于随着父亲和叔叔去看戏了。当时演的是评戏《杨二舍化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