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女儿命运初探系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女儿命运初探系列-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的智慧,以及珍重芳姿无限端庄的贤良淑德,这样的一个女儿家,在京城随便找个王孙公子,不跟玩儿似的,就是那种既富贵又上进的,也不是难事。

  宝钗的舅舅是九省都统制,这个厉害了,估计等同于大将军或者大将军王那种角色,她的表姐更是贵为皇贵妃,给宝钗说个好婆家还是应该很容易的吧。

  有人可能会说,宝钗自己做不了主,都是薛姨妈的错。我觉得不对,整个红楼梦里,许许多多的女儿们,真正能给自己做主的,只有宝钗。就连带刺的玫瑰,贾府的三小姐探春,都是迫不得已,而选择远嫁的。在薛家,薛姨妈对女儿是言听计从,在夏金桂入主薛家之前,薛宝钗可以做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主。薛蟠的外出经商,也是宝钗劝说后,薛姨妈才同意的;宝姐姐洒几滴眼泪,薛蟠这个混人都要不停的作揖道歉;薛姨妈自己也说,宝钗就如同凤姐儿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那么在宝钗自己的婚姻大事上,宝钗能做多大的主?我觉得最少超过百分之六十,乐观估计应该是薛姨妈完全要听女儿的意见。有一点可以侧面证明一下,宝钗是大观园里年龄最大的,如果薛姨妈能够做得了女儿的主,早就该张罗着女儿的婚姻大事了,明知道贾府这边老太太不吐口,指望不住,还不赶紧找别家去?难道薛姨妈真老糊涂了?迎春比宝钗还小,都出嫁了;湘云更小,也定下了;宝琴和邢姑娘也小很多,都名花有主了。薛姨妈要能做得了女儿的主,不着急不张罗?再等就成老姑娘了都。所以说,根据以上分析,宝钗选择宝玉,完全是宝钗的主见,宝钗的选择。

  宝钗选中了宝玉,通过努力她也得到了她要的婚姻,她的‘宝2奶奶’。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辛苦努力和心机心血都没有白费。她成功了!唯一不幸的是,她选错了人。

  那么最后要再问一句,宝姐姐可怜吗?宝姐姐的遭遇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吗?

  宝姐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呢?请看钗入青云下一回。 。。

钗入青云之二 青春去做贼
红楼梦里面,薛宝钗是最负争议的一个角色,关于宝姐姐的争论,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林妹妹。林妹妹比较远离人群,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品性单纯,大家的认识都很统一。宝姐姐则不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混合体,你要直接找到她的本质很难,一般人都难以看透她。

  且看看红楼梦里众人对宝姐姐的评价:

  府中众人: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府中众人: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府中众人: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贾母大夸奖她:“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稳重和平”。

  王夫人:好孩子,你还是个妥当人。

  薛姨妈道:“姨太太不知,宝丫头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薛姨妈:宝钗对自己就如同凤姐儿对老太太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

  赵姨娘: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真是大户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怎不叫人敬重。”

  元妃:“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

  李纨道:“若论*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王熙凤:“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宝玉: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不觉又呆了。

  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

  宝玉:“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黛玉感动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黛玉:“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

  湘云:“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花签: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

  书中:看去不觉奢华,惟觉雅淡。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脂评:“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脂评:女夫子。

  综上种种,可以看出,宝姐姐是才德貌俱备,且每方面都非常超群的,世间少有的一个好女子。就是宝玉这样的怪胎,也只讨厌她的劝学而已。

  宝姐姐真的有这么完美吗?真的就是这样好的人吗?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貌:宝钗无疑是出众的,有牡丹之评,艳冠群芳,就是林妹妹也多有不及。偏偏却有怪病,胎里带的热症,而且还除不了根儿,要服用制作很烦琐的‘冷香丸’。

  才:杂学旁收,诗文女红出众,通经济仕途,晓相夫教子。不过终究是杂而不专,又过于拘泥于形式,不能有所突破,落了俗套。便是才到极致,又能如何?另外宝钗自己不重才,更看重所谓的德,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说教。所以香菱学诗,宝钗觉得很荒唐。

  德:说她品格端方,却张口就嫁祸给好友;说她行为豁达,却最在意小节,湘云的麒麟邢姑娘的玉佩,林黛玉的酒令宝玉的‘杨妃’;说她随分从时,却是刻意为之(自云守拙),忘了自己本来的女儿身份,正当青春年少,该随的是女儿家的分从女儿家的时;说她罕言寡语,实际上她的话最多,事不关己才罕言寡语的;说她多情,却最是无情。

  那么宝姐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她的本质是什么?请看钗入青云下一回。

钗入青云之三 金簪雪里埋
'钗黛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宝姐姐的本质,要归到判词上去了。人多谓判词为命运之判,我却认为判词亦是为人之判,‘停机德’之叹和‘金簪雪里埋’,都可以看成是宝钗的为人品性之判。其实宝姐姐的本质,就是“金簪雪里埋”,就是金本位利本位己本位,就是儒皮商骨,一切功利至上。外面的厚厚‘雪’,只是伪装,就是宝姐姐的装愚守拙随分从时等,里面的‘金簪’,才是本质,是金本位,而且有尖利的一端,可以有孔即入,无孔也能给你扎个洞出来。

  有人会反问,那么林妹妹的判词呢?其实,‘玉带林中挂’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品性的评判,林中之材皆为木质,惟有林妹妹是玉质。

  还回来说宝姐姐。宝姐姐的本质为人,主要是家庭环境影响所致。薛家‘紫微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是皇商。宝钗比“薛蟠小两岁,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可见宝钗小时候是由皇商父亲,亲自督导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这么聪明的女孩,自小受商人的金本位利本位的熏陶,虽也读书识字,终究摆脱不了商人的本质。所以,宝钗的行事,本质上都是从商人的视角出发,功利为首要的,其他的如情(亲情、友情、爱情、世情等)、理(伦理、道理、情理、法理)、法(朝廷法度、家法家规、世事的规则章程、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都可以放在一边。

  商人是最重法的,最重视秩序的,同时,商人也是最藐视法的,最无视秩序的。商人可以为了利益,突破一切情理法的束缚。这就是为什么薛宝钗时常把随分从时珍重芳姿等挂在嘴边,而往往一到关键时刻,就扔到了一边,露出本来面目来了,就象所有的束缚一下都不存在了似的。

  那么,回过头来看第一节的问题,宝姐姐为什么要选择宝玉?

  这还要从头说起。宝钗最早进京是为选秀而来的,是书里明确交代的,虽然没有了下文,让人有些存疑,我们还是要采信选秀的说法,毕竟这也符合薛家的最大利益,因为有元春的榜样在那里放着呢。那么,所以没了下文,就是没选上。这多少有些不可思议,按曹公的说法,宝姐姐如此的美丽,又如此的贤德,还如此的博学能干,怎么会选不上呢?这个原因就不可考了。我在上一篇‘玉锁深宫’中推测,是基于元春的原因,选中了黛玉。那只是一种推测。从书中看,宝姐姐对选秀落选还是非常耿耿于怀的,第三十回,宝玉一句‘杨妃’就让宝钗勃然大怒,这是一向稳重端庄的宝钗在书中少有的一次发火。若是寻常姑娘,别人说你像杨贵妃,高兴还来不及呢,自古而今,四大美女之一呀,偏宝姐姐一听大怒,而且火力不但直指元春和宝玉,后来更是把林妹妹也覆盖了。

  '原文'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原文'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宝钗的火气,连附近的凤姐都感觉到了,出来打了个岔给化解了。从宝钗的发火过程来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