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石油的化学成分,到目前为止,化学家们还写不出它的化学分解式。但已知道组成他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和氢,其中碳占百分之八十三到八十七,氢占百分之十一到十四,其他元素如氧、氮、硫、总共不过百分之一。因为分子排列和形成结构连结关系的不同,就成了各种各样的碳氢化合物。这些碳氢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类。
2。说明 的方式
(1)叙述式的说明
叙述式的说明大多用于具体人和事的介绍,说明的内容比较具体。如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中的一节:
(2)议论式说明
如钱学森的《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的开头两段:
现代自然科学,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这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
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是应用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生产斗争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当然,基础学科中也有好多道理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提高而来的;而且没有工农业生产,基础学科研究也无法搞下去。所以基础学科之为基础是就其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位置而言的。我们一般提六门基础学科: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这六门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基础呢?也不是。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写作的表达方式(描述与论说)(14)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3)描写式说明
描写式是一种声动形象的说明方式。如《琥珀》是这样写琥珀形成过程的: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忽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
“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
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3。说明的方法
(1)定义法:把事物的特征、本质直接说出是定义法。
(2)概括法:把被说明的事物所属的范围指出来,使人明确它所属的类别,是概括法。
(3)分类法:把被说明的事物所包括的事物列举出来,是分类法。
如《语文基础知识》中“现代汉语语法”部分对“词类的说明”:
这就是分类法,其中还结合运用了定义法,来说明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
(4)举例法:分类法是列举全部对象,说明一事物总共包括那些事物,而举例法是举其中一两个加以说明。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的一节:
(5)比较法:为说明莫事物,将莫事物与它相比较,通过比较来说明,这是比较法。
第六章·写作的表达方式(描述与论说)(15)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五、议论
议论是论说文的主要表现方式,在记叙文中也常用。发表看法,表明立场、观点和态度。证明其正确性……
象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中的一段:
理想还受到社会的一定的生产力的限制。比如传说中的鲁斑以及过去许许多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虽然有着各种各样改造自然、改进人民生活的理想,但是由于那时的自然科学水平还很低,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提出象今天我们所说的电气化、机械化、自动化等计划来。
1。 论点
论点是被证明的观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主张和看法。它在议论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证明论点,是议论过程的起因,也是目的。论点在议论过程中总要以一句话或一段话加以阐明,它可以处在议论过程的开端,也可以处在议论过程的中间和终点。
有时论点较深,不意为读者一目了然,那么就需要加以明确、归纳。中心论点要突出,在文章中要占突出地位,要给人以鲜明印象。
在议论过程中,阐明论点的方法很多。如:释义法和限制法。
释义法;为了使别人了解论点的含义,经常在论点的后面进行补充解释,如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限制法:先笼统阐述,再缩小范围,提出自己的具体论点,叫限制法。如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一节:
*主义是有框子的。我们有的是大框子,并不一般地反对框子。我们要改造整个社会,使之无产阶级化,这个框子该有多大!我们还要改造自然,这又是多么大的框子……我们也不一般地反对抓辫子,我们要抓大辫子,抓那种政治上反动的大辫子,那种“白发三千丈”的辫子。
2。 论据
论据是论述论点的根据,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在事实论据中,现实材料是最主要的,它是从现实中得到的,用它做论据,能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说明问题,证明论点。是最有说服力的……
以事实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的一节: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以数字为论据:如《新人口论——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一九五三年的普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普查,普查结果表明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中国人口一共有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这是一个静态的纪录,如果五三年以后每年都有人口统计数字,这样就成为动态的人口纪录。可惜的是这些数字现在没有,今后必须建立生命统计,登记各个区域人口出生、死亡、结婚、离婚、迁入、迁出的人数,这样才有正确的人口统计。现在一般估计中国人口大概每年增加一千二百万到一千三百万,增殖率千分之二十,如果这样估计下去,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增殖率千分之二十是怎样得来的呢?一九五三年政府在二十九个大中城市、宁夏全省、其余各省每省选十个县进行普查,另有三十五个县只查一区、两镇、五十八个乡、九个村、共有人口三千零一十八万人,出生率千分之三十七、死亡率千分之一十七,因此人口增殖率为千分之二十,并且说城市的增殖率高于乡村;上海一地的增殖率是千分之三十九,城乡平均起来每年增加千分之二十。
以公理、原理、名言为论据:如毛泽东《矛盾论》中的一节:
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
论据表达要坚持的原则:论据必须真实;论据必须证明论点;论据必须充足。(学会用准确、可靠、充分的论据去论证,真正做到用论点统帅论据,用论据证明论点。)
第六章·写作的表达方式(描述与论说)(16)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3。 论证方法
(1) 因果法
是以论点为“果”(结果),找出与其有必然联系的“因”(原因)为论据,进行论证,叫因果法。
因果法,一种是由因推果,一种是据果追因。例如斯大林同志在《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中的一段论述:
生活中新产生的,一天天成长的东西是不可克服的,要阻止它的前进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例如无产阶级,既然它做为一个阶级已在生活中产生并且一天天成长起来,那末不管它今天怎样弱,怎样小,归根结底是会胜利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在成长、壮大、前进。反之,生活中衰老的、走向坟墓的东西是必遭失败的,那怕它今天还显得是一个强壮的力量。这就是说,例如资产阶级,既然它在逐渐失去立足的基地,日益向后倒退,那末不管它今天还怎样强,怎样大,归根结底是必遭失败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