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瑜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灵瑜伽-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用这种替代方式去排解孤寂感是不可取的,而且最好不要单独进食。和别人分享食物,才会得到更多的满足感。我从小就吃很多甜食,也知道现在这年纪不应该多吃,但内心常有挣扎。于是,想吃甜食时,我就叫我的孩子过来,喂他们吃甜食,他们的新陈代谢快,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此,自己想吃的欲望也得到了满足。

    印度有个关于吃的古老的寓言故事。故事说上帝有两群儿子,一群是善良的天神,另一群是邪恶的阿修罗。有一次上帝要考验他们,就让他们一起用餐,但是上帝把他们的手臂缠上木条,让他们的双手不能弯曲。吃饭时间到了,上帝让阿修罗先吃,阿修罗们伸直手去抓食物,但是没法放进口中,怎么都吃不到,个个气急败坏。上帝就让他们离座,然后叫天神进来吃,天神们都吃得很开心,因为他们拿起食物相互喂对方,不只享受到美食,还享受到彼此的爱。

    应把过剩(不是吃剩)的食物送给别人享用,比如送给邻居。要养成一种习惯:除非有人和我一起吃,否则我就不吃。当然,关于进食还有其他技巧,在此不多做介绍。常常有人问:“我懂了,但是你可以讲得更具体一点吗?”再具体讲,就是要享受食物。也许有人会说,我当然享受食物,否则我就不会吃。其实不然,很多人正因为不懂得享受食物而引发暴食症。

    根据瑜珈的哲学,享受基于两个原则——自制和专注,真正的乐趣也源于此。要懂得适度的自我节制。外面的世界有太多诱惑,又都触手可及,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很难学会自制,想要的就去拿,非得到不可。“是我的东西,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现代人的通病。

第一部分 暴食是因缺乏爱(3)

    假如人们都完全不懂自我节制,社会就会解体。那么,自我节制与享受到底有什么关系?首先要知道,乐趣的频率与快乐的感受强度成反比。我们有很多乐趣,却又往往觉得不能享受到当中的快乐,问题出在我们太纵容自己深陷乐趣之中,乐趣太频繁,导致感官变得麻木。

    暴食者的感官系统——从舌头到直肠这一段彼此相关的器官都麻木了,所以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体会饥饿。以做梦为例,大多数吃东西的梦不是起因于饥饿,而是因为太饱了。胃里的东西过多,就会刺激到食道底端的神经,继而反应到食道顶端,再到口,于是就会梦见自己在吃东西。如果器官麻木了,就不会有感觉。

    一个很多人都避讳,甚至连医生都很少谈的话题,就是解大便的习惯。大多数人都没有定时如厕的习惯,其实,解大便的规律和食欲是相关的。如果不能控制进食,至少要控制食物的排出。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在早上定时如厕的习惯,也许要一两个星期才能养成,但这绝对是必要且最健康的习惯,也应同样地训练你的孩子。

    早点起床,喝些热水热茶,冷的也行,有生气地大步走动,然后不论有没有便意,都去如厕。一两个星期后就会习惯。一旦如厕有规律,体内的韵律就会重新启动,胃口也会变得有规律。如果不愿意多作尝试,至少试试这个,预防胜于治疗,我们会发现,自身得到的收获将远远大于付出。

    对于进食的自我节制,则可以在心中默默立誓:下次进食的时候,在填饱肚子之前,少吃五口就好。至于刚刚开始的人,少吃三口也行。如果觉得没饱,停不下来,就想想自己五分钟之后会是什么感觉,你会明白,即使不再继续吃,也真的不会饿。就这样慢慢尝试,自然就成了规律。有的人大吃大喝之后就过度节食,然后又大吃大喝。最健康的节食是有节制地进食,心中明明了了,用餐之前下个决心:我要少吃三口。这不是自虐,也不会太困难。

    前文已提到,许多人之所以纵容自己追逐感官的乐趣,是因为不懂专注的艺术。譬如有些夫妇常行鱼水之欢,可是他们对彼此都不满意,于是就向婚外寻找刺激,婚姻也随之结束。他们再婚,仍然不能满足。性事对他们像是止痛剂,只用来止痛。因为他们没有学到享受乐趣的两个原则:自制和专注。

    徜徉在对方的怀抱中,如果只管纵容自己,而心没有专注于对方,能享受到乐趣吗?其实,真正应该纵容的是这样的念头:愿我施与满足,愿我带来快乐,愿我带来满足。只要心态上能作如此微细的转换,性事就会更和谐。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对很多人而言,暴食是性事不满足的替代品。一对夫妻应该学习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给对方的礼物,对方在性方面的满足也是自己的满足。

    快乐的感受来自于专注。还记得上次吃苹果的愉悦吗?抓过来囫囵吞咽下去不是吃,吃有吃的艺术。过去人们会在晚餐前先说一段祷文,大家围坐在桌旁,等人到齐了才开始吃。现代人住在公寓里,过着孤单的日子,下班回家自己随便吃点喝点。这样怎么能身体健康、精神富足呢?吃苹果时,拿起来咬一口,咀嚼几下就吞进肚里,大家都在急什么呢?

    把苹果拿在手里,曾经享受过手指的触感吗?会把心放在指尖,体会那奇妙的触感吗?曾经体会过苹果带来的视觉享受吗?会细细端详它的色泽,像端详一朵娇艳的玫瑰吗?品尝的感觉有一半来自嗅觉,另一半要靠鼻子。咬苹果时,应该慢慢地感受它的气味。享受触觉、视觉、嗅觉,然后是味觉。这就需要节制的功夫,要有耐心。如此有条不紊享用吃苹果的滋味,比吃一整桶苹果所收获的快乐还更俱足。

第一部分 暴食是因缺乏爱(4)

    s厨房是个神圣的地方

    吃东西时,不但色香味触的感觉都要体会到,还要注意一点。在印度,我们说“固体用喝的,液体用吃的”。比如,喝橙汁要像吃固体食物,在口中给它一点时间,让唾液和果汁混合后才咽下去。

    消化有一半要靠唾液,如果食物没有充分和唾液混合就进入胃中,胃就要分担嘴的工作了。胃可没有牙齿,如果负担过重,受到过分刺激,功能就会紊乱,人就难以分辨胃的反应,不知道究竟是饥饿,是不饱,还是胃在抗议些什么。同理,固体要用喝的,经过充分咀嚼,成为液体一样的食物。

    吃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在舌头的味蕾上。如果吃了东西却记不得它的滋味,怎能得到满足感呢?吃有吃的艺术和技巧。现代人很注重吃什么,可是很少有人谈怎么吃。

    食物是生命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厨房是个神圣的地方,在厨房烹调食物时,心态一定要平和、专注。我的童年时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我来自一个非常虔诚的修道家庭。六七岁的时候,我家住在喜马拉雅山下一个城镇的郊区,有一天晚上,我家来了一位斯瓦米。他静静地坐在屋外,据说已经有25年没说话了,如果有必要,就在随身带着的一片木板上写几个字。第二天早上,我的母亲为他准备了一份盛餐,装在几个铜碗里,摆在银盘上,再盖上雪白的布,由父亲端去供养他。

    斯瓦米揭开白布,只拿一小碗,挥手示意父亲把其他食物拿走。父亲很讶异,问他:“您昨天在山中走了一天,昨晚也没吃东西,为什么不多吃些?”斯瓦米拿出木板,写下“我不接受嗔心做的食物”。父亲非常震惊,因为的确只有斯瓦米拿走的那道菜,是我母亲在心平气和之下做的,后来她为了家里的事动气,其他的食物都是带着怒气做的。所以,一旦进了厨房,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心境。有人可能会说,我们都是凡人,会有情绪的起伏,一天忙下来已经很累了,傍晚进厨房不可能都保持天使般的微笑吧?

    每天静坐就可以帮助我们做到此点。当我们做放松练习和打坐时,即使花了一个小时,也不会感觉漫长。但如果站着等公交车,就觉得一个小时漫长得令人不耐烦。

    因为在身体放松、心境平和、不觉得无聊、不烦躁的情形下,我们会有一份平静而知足的感觉,这不是由于满足了外在的欲望,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论追求到多少外在的东西,我们都不会满足。可是,每天只要花一点点时间,静下心来,和自己相处,就可以带来持久的知足感,让自己一整天都处在平和的心境中。

    s注意自己的姿势

    要解决暴食问题,还要认识一个知觉中心,即肚脐部位,包括胃部和横膈膜。我们从不去留心它,不去聆听自己的身体,已经让它变得模糊、麻木而不灵敏,不能区别什么是想吃的心理欲望,什么是该吃的生理反应。

    所以要学会觉知身体。第一步,要学会运用横膈膜呼吸。横膈膜呼吸法不仅能对治暴食,也能帮我们把心静下来。多数人不懂怎样正确地呼吸,坐在那里,脊椎弯如弓。这会导致胸腔不能扩展,肺像一团挤压的海绵,空气无法进入。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坐直,打开胸腔,竖起脊椎。注意自己的姿势,学习用肚脐、胃和横膈膜部位呼吸。除了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之外,这是第二个很重要的习惯,比较难养成,但是一定要学会。

    我开始静坐时,呼吸一次大约要用110秒。这样的一次呼吸马上可以让我静下来,引导我改变心境,进入静坐的状态。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练习,当然不是说每个人明天就可以把一呼一吸延长到110秒,我是打坐几十年了才做得到。但是只要能够稍微注意呼吸的进出,就可以静下来。试着用横膈膜缓缓地呼吸,心就会慢慢平静。

    很多人说:“我没有时间静坐!”学习静坐课程的人都明白,心有很多空闲时间。比方说,等公交车时,心在做什么?它在来回晃:车来了吗?啊,还没来。再望一下,来了吗?唉,怎么还没来?再望一眼。这有什么意义?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做点别的,比如站在那里数自己的呼吸。从这里坐车到飞机场,我一路上要做36次呼吸,我算过不知道多少次了。我有家庭,有儿女,要负责禅修中心的事务,要上课,要个别指导学生,而且很多人需借用我的时间,所以我很忙。可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我至少可以找出四个小时用于禅修。因此,我特别建议忙碌的现代人利用日常零星的时间做“两分钟禅修”,在等公交车时、排队等候看病时、开会前、用餐前、外出回家途中,处处可修,最好每两小时左右做一次,积少成多,将散逸的心收回。站着坐着都可以,只要保持背颈头是直的,用横膈膜呼吸,在两分钟之中将一切放下,只注意自己的呼吸,感觉气息进出鼻孔即可。

第一部分 得失之间(1)

    芬芳的心灵和带有香味的言语是成功的秘诀,

    都是生起于内心的。

    拥有成功秘诀的人,是绝不会失败的。

    人生的得失,往往会引发很多问题。读科学书籍、经济学书籍或者政治学书籍等,第一章必定是先下定义。如果要写一篇学术论文,一定要先说明,某些特定的字眼在论文中有什么用法和涵意。所以,先为所谓的得与失、成就与失败下个定义,才可以进一步探讨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

    成就有很多方面,身体上的健康强壮是成就,能背诵许多文章是成就,与丈夫、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