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吴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怀念吴晗-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对吴晗自然也会产生影响的。另外,吴晗的好友,当时已经是教授的张荫麟,对吴晗也很有影响。张荫麟文笔清新,思想活跃,写历史文章不主张过多引用原文。他的学风,也很受吴晗欣赏。 。。

序言 苏双碧(2)
由上可知,30年代,吴晗在接受胡适治学道路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陈寅恪、蒋廷黻、张荫麟等人治学方法的影响。同时,由于他博览群书,喜欢读报,也受到刚刚在史学界流传的历史唯物主义影响。这些影响使吴晗在抗日战争中逐步改变自己的历史观;并在40年代以后,以历史研究作武器,激烈抨击国民党*政府,他的历史杂文在昆明*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30年代,中国史学界就其历史观和方法论来看,不外乎有三种:一是旧史学还根深蒂固,这股势力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对象,都是和封建史学一脉相承的。二是所谓“新史学”,即提倡仿效西方国家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这部分后来被称为资产阶级史学。三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历史,这只有少数进步史学家在进行探索,并开始出现了一些成果。吴晗的历史观,基本上属于第二类,即所谓“新史学”。但在某些方面开始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最能说明吴晗当时历史观的是1935年4月30日,吴晗为天津《益世报》的《史学》专刊写的发刊词,在这篇《发刊词》中,吴晗宣布:“帝王英雄的传记时代已经过去了,理想中的新史当是属于社会的、民众的。”这就是吴晗提出的“新史”的主要含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史学》专刊发表的文章大多是研究农民、农民战争和匠户的,研究帝王将相的文章为数很少。这多少包含一些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认识。
  但是,研究对象的转移,尽管在当时属于进步的潮流,但它却不等于已经是完全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历史了。吴晗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由于幼年时家境困难,我自然对农民中生活富裕的大地主不满意,对农民同情。无论是我的第一篇论文《西汉经济状况》——那时候还根本不知有马列学说,还有1932年写的《明代之农民》、《明末的仕宦阶级》和1947年写的《朱元璋传》,对农民痛苦总是详言之,对农民革命则寄予无限地关切和向往。”(《我克服了“超阶级”观点》)这段话说明吴晗对农民的痛苦生活寄予深刻的同情。例如,在《明代之农民》一文中,就尖锐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文章指出,“科敛之害,甚于虎狼。”农民除向国家交纳田赋和服力役之外,“还要对地方官吏、豪绅、地主……尽种种义务,他们要受四重甚至五重的剥削”。吴晗同情农民,但农民的出路何在?他并不知道。就在《明代之农民》这篇文章里,他在详尽地阐述了农民的痛苦之后,却写了这么一段话:“郧阳一带多山,地界湖广河南陕西三省间,又多旷土,山谷阨塞,林菁蒙密,中有草木,可采掘食。正统二年岁饥,民徙入不可禁,聚既多,无所禀约束。从此不再有任何压迫,也不再有任何负担,自耕自食,真是农民的理想生活。”
  其实,在封建社会里,经常出现这种农民逃匿山林的现象。这些逃匿的农民,即使暂时安定下来,为时也不会长久的,外来或新产生的地主,照样会来压迫、剥削他们。那种“自耕自食”的“理想生活”,在封建社会是不会出现的。这说明吴晗虽然同情农民,却不了解阶级斗争的规律,自然也不可能替农民找到一条摆脱困苦的出路。到1940年以后,吴晗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在困难当头,专攻支离破碎的考证是没有用的。当他走上抗日反蒋的道路时,也就把研究历史和现实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昆明的*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他的历史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40年代,吴晗在《论晚明“流寇”》一文中,就不再认为封建社会的农民有“自耕自食”的“理想生活”了,而是明确地指出:“地主阶级利用他们所有的财力,和因此而得到的特殊政治势力,加速地加重地剥削和压迫农民,吸取最后一滴血液。农民穷极无路,除自杀,除逃亡以外,唯一的活路是起来反抗,团结起来,用暴力推翻这一吸血鬼集团,以争得生存的权利。”所以,他认为,农民起义,是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结果,是“政府的上下当局所造成的”。对农民出路的认识,说明吴晗已经初步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了。 。 想看书来

序言 苏双碧(3)
吴晗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朱元璋传》,这部著作最早胚胎于1943年写成的《明太祖》一书。吴晗后来在《朱元璋传》自序中说:“由于当时对反动统治蒋介石集团的痛恨,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就不免“指桑骂槐,给历史上较为突出的封建皇帝朱元璋以过分的斥责”。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吴晗本来对朱元璋晚年的一些做法,也是很厌恶的。但吴晗在后来改写《朱元璋传》时,对这个元末农民领袖,又是维持二百多年统治的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作出了比较实事求是的评价,他指出:“朱元璋有许多功绩,也有许多缺点,就他的功绩和缺点比较起来看,还是功大于过的。他是对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起了推动作用的,是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在历代封建帝王中,他是一个比较突出、卓越的人物。”从《朱元璋传》的前后版本的变化可以看出,吴晗不但是在努力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历史,而且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也开始被用来研究历史和分析历史了。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在我国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倡议出版了谈迁的《国榷》,主持了《资治通鉴》的标点和《历代舆地图》的改绘工作,并写了大量的历史杂文。特别是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共出版了二百余种。为了普及历史知识,吴晗奔走呼号,他说要把历史知识“普及给全国人民,要使人人懂得点自己和别的国家的历史,掌握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前途,并通过历史的学习,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信心百倍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去”。(《论历史知识的普及》,《文汇报》1962年3月27日)应该说,这套小丛书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吴晗的一生,是不断进步、不断迎着历史潮流前进的一生,他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吴晗是个爱国主义者,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的思想急剧变化,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在反*争*的斗争中,成长为坚强的*战士。尽管在这期间他思想上经历了痛苦、彷徨的阶段,但是,当他加入中国*同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之后,就阔步前进,义无反顾,坚决站在人类进步事业一边,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可靠朋友。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努力学习*主义理论,认真改造世界观,终于成为一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者。吴晗所走的道路,是一条不断战胜旧时代的思想政治影响走向新时代的道路。吴晗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道路,是革命者的道路。
  吴晗是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也是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无论读书、做学问,无论担任什么工作,他都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在旧中国他为读书、做学问奋斗,为争*、争自由奋斗;在新中国,他为文化繁荣、教育发展、学术提高奋斗。吴晗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在他的身上汇集了中华民族许多固有的美德,尤其是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贯以国家利益为重,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在“*”的十年*中,吴晗却被“四人帮”残酷*致死,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大冤案。历史已经宣判“四人帮”破灭,吴晗的道德、文章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珍贵的一部分,彪炳千秋。
  2009年7月于沙滩
  

吴浦月 吴晗的青少年时代(1)
今年是我的大哥吴晗诞生75周年,被江青、康生一伙残酷*致死15周年。民盟中央和民盟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协、北京市历史学会和清华大学、北京电视大学、吴晗的家乡义乌县以及吴晗生前的许多友好、学者、干部、知识分子都正在用各种形式开展纪念活动,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吴晗同志的深厚感情。作为他的胞妹,从小得到他的培养教育的我,怀着极为深厚的手足之情,和大家一起来纪念我的大哥吴晗。
  彭真同志对吴晗的重要题词指出:“吴晗同志从一个勤奋治学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历史学家和爱国的*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道路,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这题词极为中肯,恰如其分地概括评价了吴晗的一生。纪念吴晗,为的是学习吴晗。我觉得吴晗一生有两大特点非常值得学习。这两大特点:一是他一生勤奋学习的精神;二是他高尚的品质和革命情操。
  吴晗能成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自然有他主客观的种种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勤奋好学。至于吴晗中年和晚年的刻苦学习,奋发有为,这是世人所共知的。可是,对他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爱好,情操品质,为世人所知者甚少,我作为他的胞妹,自幼在一起长大,对他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品德等情况是深知的。现仅就我所了解的几件小事,略述如下:
  一 勤奋学习
  我的父亲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秀才,他一生爱好文史,能诗会赋,有一手好书法。吴晗是他的长子,是弟妹们的“带头羊”,于是,父亲对吴晗的教育极为严格,对吴晗的学习抓得很紧。
  我家有一部祖传史书《御批资治通鉴》。这部书素为父亲所喜爱。记得吴晗7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念这部线装古书,每天念多少页,熟悉到什么程度,父亲都有明确的规定。开始时,吴晗年少贪玩,完不成作业,每每遭到父亲的严厉训斥。有时,要他跪在地上念,待背熟规定的页数,才让他站起来;不然,就要他晚上在煤油灯下念、背。那时,父亲就坐在桌边抽着旱烟守着,直到吴晗理解、背熟为止。吴晗上中学时,父亲还要他吟诗填词。父子在书信来往中经常以诗词酬和唱答。因此,吴晗少年时代,父亲对他的教导是煞费苦心的!待到吴晗12岁升入中学时,他已把那部线装古书《御批资治通鉴》全部读完了,甚至有些章节都能背诵如流,可以说这部书培养了吴晗对文史的学习兴趣,也是吴晗一生中研究史学的启蒙教科书。
  1916年,吴晗7岁,父亲把他送入浙江金华傅村私立育德小学上学。教他语文和历史的老师杨志冰,是一位正直不阿、很有学问、很有声望的老先生。他很器重吴晗,认为吴晗聪明,记忆力强,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惊人才华。杨志冰还常常向人说起吴晗在他班上上语文课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杨志冰在课堂上讲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全班学生都认真地盯着课文听讲,只有吴晗连课本也不打开,只抬着头注意听,杨老师误认为吴晗上课不专心,就罚他“站”,要他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