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吴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怀念吴晗-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着课文听讲,只有吴晗连课本也不打开,只抬着头注意听,杨老师误认为吴晗上课不专心,就罚他“站”,要他复述《祭十二郎文》,他不仅讲得流利,理解深透,就连《祭十二郎文》全篇约两千四百字都口若悬河地给背诵出来了。
  从此,全校师生对吴晗都刮目相视,小学周围几十里内就有吴晗“才华出众,博闻强记”的赞誉。

吴浦月 吴晗的青少年时代(2)
父亲一生喜爱文史,在苦竹塘老家,他有个书斋,名为“梧轩书斋”。斋内藏书很多,有三个齐天花板高的书柜,装满了文、史方面的线装古书。吴晗少年时代,把父亲的全部藏书都看完了。因此,学校的课本已不能满足吴晗的求知欲。自己买书吧,腰包里没有钱,怎么办?吴晗想了个妙法,“借”。向父亲的亲朋好友去借,谁家有书就向谁借,尤其向义乌县里和邻近各县知名的藏书家去借。从此,无论是夏日炎炎,或是寒冬腊月,人们在田野山间的羊肠小径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个翩翩少年来往,有时还手持书卷,边走边看。这个少年就是乡亲们称之为“读书入了迷的书呆子”吴晗。吴晗为求知去借书,往往步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忘了吃饭,不知疲劳。有好几次,他借书回来,一路上边走边看,脚尖尚未到家门,就已把借来的书看完了。于是,他爽性不进家门,又转身跑回去还了书再借。藏书家见此情况,还以为吴晗没看就送回的。当吴晗说明已经全部看完,人家还不相信,直到吴晗把全书内容滔滔不绝地讲了一遍,亲友们才相信,于是又都赞不绝口。
  1921年,吴晗12岁,考上了浙江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旧制四年毕业)。吴晗虽在七中上学,但吃饭时在他们的饭厅里、上课时在他们的教室里,经常看不到吴晗的身影。因此,在他的成绩单上关于他的操行评语总是不大好的,主要是说他不遵守学校纪律,经常旷课,有时也不回学校去吃饭。假期回家,父亲每次看到这样的评语,总不免要大发雷霆,予以训斥,甚至狠揍他一顿。人们可能会问,吴晗时常不到学校上课,不在学校饭厅吃饭,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原来,老师教授的内容已远远满足不了吴晗的求知欲,他非常希望能买些自己所喜欢的书来攻读,但手头无钱,于是,就经常躲到书店里去借阅不花钱的书。书店里,文学、史学的书籍很多,在这个新天地里,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正是吴晗所梦寐以求的乐园呀!于是,常常书店早上一开门,他就进去,一个人总是蹲在书店的角落里,如饥似渴地吮吸着他所需求的营养,常常是忘了回校吃饭,也忘了返校上课。经常整天待在书店里看书,直到书店关门,他才心满意足地返回学校睡觉,当然在学校的课堂上、食堂里,就难以找到他了。在那时,金华县城有两个书店,一家是商务印书馆,一家是中华书局,这就是吴晗上中学时最爱去的地方。就这样,吴晗在少年时代已博览群书。由于他对文、史有特殊爱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一生钻研史学的兴趣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晗上中学时,对史学的兴趣愈益深厚,连做梦都想着有朝一日能买几部自己盼望已久的史学书籍来攻读。可是难哪!哪里去找钱购买呢?
  我幼小时,每年都用三个大竹筒做成扑满。新年春节,把亲友长辈送给我的压岁钱和平时父亲给我的零花钱丢进扑满。扑满是只进不出的,这样,我每年都可积满三大竹筒的“私蓄”,可换得好几块银元。这笔“私蓄”,家里任何人向我要都不给。可是,我却乖乖地都送给吴晗,因为我们兄妹四人中,大哥吴晗脾气最好,我从小就喜欢他。以后,我知道吴晗就用我送给他的一点“私蓄”购买了四部史书《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吴浦月 吴晗的青少年时代(3)
吴晗念中学时,每当放假回家,以及后来他中学毕业后在村中苦竹塘小学当教师的空闲时候,父亲总叫他去田野间放牛。吴晗就背着书包,带着一本文史书,骑在牛背上专心致志地看着。有时,自己坐在树荫下看书,任牛自己去找草吃。有一次,夕阳西下,农民们都收工回家,家里等呀等的,就是不见吴晗放牛回来,家里请了乡亲们四处寻找,也找不到牛和吴晗。原来吴晗看书着了迷,竟忘记自己是放牛了。那条老牛,在田野间随意啃吃青草,逍遥自在,后来就不知去向了。吴晗丢了牛,四处寻找,也找不到;倒是乡亲们把吴晗找回来了。当然这次免不了遭受父亲一顿训斥,牛呢?幸亏被邻村的乡亲们抓到,第二天就送回来了。
  1925年,吴晗16岁,在金华七中毕业,一心想到北平报考清华、北大这两所国内最高学府。因为在这两所大学里有很多他所崇敬的著名史学界老前辈,他一心想在史学方面求得深造的机会。可这时家里经济日趋窘困,弟妹也已逐渐长大起来。况且父亲已患了肺病,又增添医药费的负担,全家收入,就是五六千斤谷子,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已是很勉强了,哪里还有力量供吴晗上大学呢?虽然吴晗的老师、父亲的世交杨志冰老先生一再劝说:“吴晗天资聪明,有才华,记忆力过人,家庭再困难,也应让他升学深造。”说实在的,父亲何尝不愿意让儿子升学深造?然而家庭经济负担不起,无奈何,只好把吴晗安排在村中苦竹塘小学当教员。
  早在吴晗上中学时,父亲就给他订过婚,那是父亲的世交陈老伯的独生女儿,长得很漂亮,曾随其父亲数次来我家做客,她与吴晗年龄相仿,学龄相当,也在金华的一个女中上学。旧社会生活在浙江农村的人家,能供养女孩子上中学的,真是凤毛麟角。吴陈两家因为门第相当,在当时被认为是“诗书人家”。又因是世交,亲友中就有人为吴晗说媒,双方父母满口赞同。可吴晗立志求学,爱学问不爱红妆。十多岁的吴晗向父亲提出:“我要求学,不要美女!”满脑子封建父权思想的父亲,见儿子竟敢不遵父命,气得非同小可,狠打了儿子一顿,结果,还是给吴晗订了婚约。吴晗在少年时期,十分调皮爱闹,喜欢饮酒玩牌,爱游泳、骑马、抓鱼,豪放不羁,很像一匹野马,学校校规约束不住他。所以,学校对他的操行评语不好。女方因此认为吴晗这人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主动提出与吴晗解除婚约。吴晗毫不在乎,于是就解除了婚约。
  对解除婚约,吴晗无动于衷;但不让升学,吴晗却耿耿于怀。因此,中学毕业后,吴晗曾瞒过父亲,得到母亲“私蓄”之助与中学同学傅樟风二人去南京考学校。二人到了南京,恰逢军阀孙传芳和卢永祥打仗,时局紧张,二人只好逃回家来。
  吴晗不安于小学教师工作,总要求父亲让他升学。1928年暑假的一个晚上,吴晗为升学事与父亲争论起来,父亲有肺病,脾气很躁,又狠打了吴晗一顿。这一回,吴晗深知靠家中力量培养升大学已经无望,就暗暗地从厕所后门溜出,不辞而别了。这天夜里,大雨滂沱,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大水淹没了田地塘池。村里众乡亲高举灯笼火把张网携械,到远近池塘、河沟里打捞吴晗,直到天明也没有发现吴晗的踪影。大家都以为吴晗已被洪水冲走了。在家中,父亲低头沉思,一声不吭。母亲哭得死去活来,但还日日依闾遥望,盼着有那么一天,儿子会突然归来。过了几天,果然接到吴晗从义乌县里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他升学已经无望,只好到天台山去向佛门有造诣的高僧求教学问了。

吴浦月 吴晗的青少年时代(4)
不过,吴晗在义乌县城得到朋友们的资助,到了杭州,考进私立之江大学预科。因为这所教会学校学费很贵,上不起,吴晗凭着出售母亲陪嫁的发髻上的珠花翠钿所得的钱做盘费,又到了上海,考进中国公学大学部。在中国公学他选读了当时的校长胡适教授的中国文化史课程,在班上他还写了一篇《西汉经济状况》学年论文和其他文章,深得胡适的赏识。这时,吴晗在学术上已初露头角了。
  吴晗在中国公学求学期间,仍向往转学到清华、北大去深造。为此,他卖了《西汉经济状况》那篇文稿,得80元大洋,就以此做盘费到北平。到北平后,吴晗得其好友、同学罗尔纲先生的资助,转学到清华大学。吴晗在清华得到了一个半工半读的机会,一边刻苦攻读,一边钻研,遂发表了大量文章。凡是吴晗发表的文章和史学考证,常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确实很有分量,因而受到当时和以后许多史学家的重视。夏鼐同志在《我所知道的史学家吴晗同志》一文中说:“吴晗同志学识渊博,而且博而能专。……” 夏鼐:《我所知道的历史学家吴晗同志》,《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又说:“吴晗同志干起事来总有那末一股劲儿,勇往直前,热情洋溢,但是从来不计较报酬、名义和地位……”同上。吴晗在清华上学时的老师郑天挺教授说,吴晗是一个“有学力、有能力、有魄力的历史学家”郑天挺:《有学力、有能力、有魄力的历史学家——追念吴晗同志》,《光明日报》1979年9月18日。。吴晗在中国公学大学部上学时的老师王庸教授说,他所教过的学生中天分高而用力勤的,只有二人,后来都有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吴晗同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称赞吴晗“有国士之风,可托任大事”苏双碧、王宏志:《吴晗》,《*党史人物传》第7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二 高尚情操
  吴晗青少年时代,不仅学习勤奋,尤其可贵的是他高尚的情操。
  “*”后,我去看望史学界老前辈、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罗老是吴晗一生的挚友,也是吴晗青少年时期的同学,对吴晗的了解是很深的。我去看望他,这位老人痛悼吴晗泣不成声,他还说,吴晗不仅勤奋好学,他对明史的造诣很深,而且具有高尚情操,他对朋友忠贞不渝的品质也是世所罕见的。
  袁震与吴晗是30年代清华文学院的学生。那时,我家经济窘困,家中无力供应吴晗升学。吴晗经过艰苦奋斗,于1931年夏考进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二年级。在清华,他是一个有名的穷学生,全靠半工半读和写文章卖得稿费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费,还要负担弟弟吴春曦上大学、妹妹吴浦月上中学的全部生活和学杂费用,并要偿还父亲生前欠下的400元银洋的债务。吴晗学生时代的生活和学习是很艰苦勤奋的,母亲亲手为他纺织制作的一件兰土布长衫一穿就是好多年,母亲为他亲制的布鞋穿通了底还修补了继续穿。吴晗在清华生活上的困难,学习钻研上的勤奋是非凡的,在莘莘学子中是个有名的穷学生。
  1933年,吴晗24岁。说也新奇,当时清华大学有一位曾被誉为“校花”、比吴晗高一个年级又比吴晗大两岁的文学院女生,竟谢绝了当时清华教务长(一位年轻留美博士)的追求,而偏偏爱上了一个尚未成名的穷学生吴晗。这位女士,就是后来成为吴晗夫人的袁震。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吴浦月 吴晗的青少年时代(5)
在清华时,袁震爱吴晗刻苦勤奋学习,聪明有才华;吴晗钦佩袁震思想进步、博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