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秦人正解红楼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洞秦人正解红楼梦- 第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06年,享年七十五岁。“十一”谐“四一”,意为孙氏去世四十一年,由此可知曹顒写九十六回的时间是1747年。后文第一百一十回的贾母“享年八十三岁”,则到了1749年,那时后四十回基本写完工,与我前面分析的成书时间基本吻合。实际上贾母只活到七十五岁,前面三十九回说刘姥姥比她大好几岁,是针对1725年而言的,那时胤佑阳寿四十五岁,孙氏冥寿只有十九岁。故说“大好几岁”。

  读者多不知人物原型,且不了解作者以谐音掩饰其真的一面,故难免产生这样的错觉,一旦解释不通,就认为是原作者的一大失误。

  我还可以找到文本内容作互证。《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有张新之一条评语(疑为曹顒所评,见后文):甄士隐说:“宝玉即宝玉”,已将实事明明说破,读者自当领会。甄士隐又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等语,按荣、宁查抄,系一百五回之事,则一百五回以后所谈贾宝玉之事,俱系空中楼阁。

  此批一语道破了宝玉为康熙化身之论断。当宝玉出走,贾政向家人告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一语后姚燮眉批:其一【欺矣】:无论何等人,那一个不在世界上哄过去?其【欺】二十九年间,哄人多少?单言【寅】老太太者,契领提纲也。(此批疑为曹顒批,【】内为谐音解读)

  此处“十九年”按曹顒批语谐音解读应为“二十九年”,因宝玉年龄是从1711年算起的,直接用“二十九”年显然不合情理。故曹顒特作此批提醒读者。“二十九年”即指1712年至1740年这二十九年,康熙一直欺骗耍弄曹寅,哄他补亏空,保性命。康熙虽于1722年去世,曹寅父子分离后,但对曹家的打击和伤害并没有结束。若不是曹顒一手策划除掉雍正,曹家的结局可能更惨,曹顒将自家败落的根源,归究于康熙欺天瞒世,故替父亲在书中补了这句话。当然,站在孙氏的角度也解释得通,从她死的1706年到1735年雍正被杀,也正好是二十九年,毕竟乾隆皇帝还是维护曹家的。所以乾隆年限为包括在内。

  《红楼梦》以人物年龄作为现实原型的暗示,揭秘的突破口在于她们之间年龄的对应关系,但欲理清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非易事,因作者并不只套用一种手法玩弄这种数字游戏。如果单从某一个人的年龄去考究,只会离我们所需的结果越远。有人已列出很多例子证明文本存在矛盾百出的现象,这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不然,作为一个文学大手笔,绝不至于在这些微小细节上留下漏洞。

  书中提得最多的是黛玉十三岁到十五岁(1725年-1727年)时间段所发生的事,要知道这段时间正是曹家被抄的年份,作为作者铭心刻骨的大事,曹寅既想浓墨重彩加以表述,又担心读者窥破心事,着意掩盖是必然的。我目前只能就已探明的几点事实加以论证。

  一是黛玉比宝玉小一岁,符合曹寅与康熙年龄之差异。二是曹顒被圈禁比父亲晚两三年,按“新生”年龄,宝钗应小黛玉三岁,实则反其道而行,反让宝钗大黛玉三岁。宝琴(曹颜)死于1709年,他的年龄是按冥寿安排的,所以宝琴比黛玉大三岁。有人将十二金钗进行年龄排序,十二金钗年龄从大到小依次是:  李纨>贾元春>王熙凤>秦可卿>妙玉>贾迎春>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

  而我确定的原型人物,按生年长幼依次排列则为:李煦(1654);曹寅(1658);胤眩ǎ保叮罚玻回返i(1674);胤禛(1678);胤禟(1683);曹顒(1689);弘皙(1694);弘历(1711);弘昼(1712);弘普(1713),曹天佑(1715)。

  比较两组排序不难看出,除一大一小的李煦、曹天佑和弘历、弘昼四人吻合外,其余八人均有出入,这些人都很关键,曹寅必须虚设年龄予以掩护。书中时常出现事件与年龄倒置现象,尤其人物行为与年龄不相称。如宝玉和黛玉进荣国府分别只有六、七岁;宝玉八岁有性意识,还有与袭人初试云雨,在太虚幻境与秦可卿发生性行为等种种不合常理之笔,均因作者在人物年龄、性别上做了手脚,蒙蔽读者之故。

  其实,作者假中也有真,只是读者没有领悟而已。如写黛玉死时“芳龄十六”,拆“十六”二字,即可的“八十二”,实言曹寅享年八十二岁。又风姐(胤禟:1683-1726)死时二十四岁,反读则是“四十二”岁,正与胤禟死时的年龄相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八节 奇妙的文字符码 
经过几番周折,现回到本章第五节提出的问题。先重温那段紧要文字:“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甲戌侧批:“或”字谦得好。】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甲戌侧批:若用此套者,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笔墨。】却反失落无考。【甲戌侧批: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蒙侧批:妙在“无考”】

  “此系身前身后事”这句话也曾在红学界引起质疑。通常人们认为,一本书记录作者在世经历遭遇,实属正常,是谓“身前”事。而“身后事”自己还能记吗?这里暗示《红楼梦》非一人完成。实情如此,且不复论。然而作者还有一层意思,是前人一直没弄明白的。此话第一个“身”字前,是“此系”二字,谐音“刺、皙”,隐指弘皙刺杀雍正事。“身”后是“前”字,谐音“钱”,暗指织造亏空还钱的事。通部《红楼梦》写的即此二件事。曹寅以这句话提纲举领。所谓“一字绝不只说一件事”,作者真的做到了。

  此谜类似“太平洋中间是什么”那条脑筋急转弯。记得我儿云游子念小学时曾拿来考过我。我本是一味“读死书”之人,当时还真的没有答上来。此前我辅导他写作业,曾说他“比猪还蠢”。他委曲得不得了,哭到次梅跟前,从此不肯读书了。往事如烟,十二年过去,恍如隔世。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何理由说孩子蠢呢?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此话怎解?从语法分析,此乃病句,“诗是乡”通吗?且看这首偈最后是个“传”字,“诗后”谐“死后”,曹寅明确告诉我们:《红楼梦》须在曹寅“死后传”世,正如后文空空道人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这是我们判断此书面世时间最可靠的依据。曹顒在父亲死后才印行戚序本,此前虽经四评也未违背父亲的意愿将《红楼梦》推出,就是硬证。书中还有一句话:“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其中隐藏“曰曹死亡也”五字,读者自己去分析罢。皆流露作者死后传书之意。所以我说,《红楼梦》乃百科全书,无所不有,唯独缺两样东西:一是废话,二是假话。

  历来红学研究者将史书翻遍,却对“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十五字视而不见。其实这十五个字,间接道出了《红楼梦》的作者、籍贯身份和成书年代等信息,堪称百年经典字谜,我不妨详解您听:

  拆字解“朝代年纪”。意为“朝”字的“月”被“年纪”的部分字符代替,“年”的上面是一撇一横,“纪”字的一半是“己”,三者组合即得“乾”字。“失落”即去掉“失”中的“大”,得“一撇一横”。“反失落无”即“反剩落文”,意思“落”字只取“文”字,再与“邦”字的“生”(形似)和“耳”旁组合,即为“隆”字。“乾隆”二字有了。

  “地舆”,谐音倒读为“舆底”,是个“八”字;“地舆邦国”意为“剔玉绑国”,“国”去“玉”为“口”,“口”再绑“八”为“只”,“只”再与“纪”字左边“丝”旁组合,得“织”字。“反失”隐“返失反”,得“之”字。“失落无考”,“考”指“考妣”,“死人”之意,“失无考”即“失”去掉“人”,得“告”字的上部分字符,再配“口”即为“告”,再与“之”字组合得“造”,这样“织造”二字也有了。

  “反失落”谐音“反尸落”,指曹寅雍正死亡尸体下葬,“无考”谐音“我考”或“我老”,指作者曹寅死亡。“老”字下有“七”,指七月死亡。“考”字下面形似“5”,指乾隆五年死。“朝”谐音“曹”,指曹寅。“地舆”又谐音“帝御”,言写书的地点在京城北京。“舆”字里“车”字与“之”可组合成“连”,暗指连生。脂批“大有可考”,“大有”指曹顒还在,“可考”指口丁(人口)死亡,还是指这件事,只是补充说明而已。

  此十五字含义为:《红楼梦》为江南织造曹寅与儿子连生共同创作,初稿写毕于乾隆五年(1740年),曹寅死于该年七月,留下儿子曹顒继续补写。当然,这段文字及批语只能由曹顒落笔。有后批“据余【顒】说”为证。

  如此解读之后,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书中还有一段文字,作者“卖矛又卖盾”,近三百年来,竟被红学界引为《红楼梦》作者即曹雪芹的“铁证”,究竟“铁”在哪里,在此必须予以澄清。文本原文如下: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 式 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 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这段文字与畸笏叟其它批语一样,也是暗语。以“后”接“钗”谐音倒读出来,就是下面这段话:

  【后插二十另(纸),仅月题,则回章出,分录摹成,懴词我删增,再十月,批。总悬(挂)弘到。誉清,歇曹寅。】

  这段话的意思说:《石头记》后文插入了二十另纸的文章,仅一个月时间,曹顒就拟出了回目,分章节将文字誊抄一遍,他还对书中原有的词曲、懴语作了删增。再过十个月,他开始批书,这段时间,他一直关注弘皙的消息,盼望他回来。现在终于完成此项工作,曹寅倒下了。

  我特地详解这段话,是特意端给那些相信“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人一碗“醒闷汤”,如若还看不懂,后面那句肯定加否定的批语:【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难道也看不懂吗?道理很简单,无须我牵盲人过独木桥了。世间人眼一般大,批书人说的所谓“巨眼”,无非是提醒读者:眼睛睁大一点,明亮一点。 。。

第九节 四解“更香谜”中谜
《红楼梦》中谶语性质的谜语,有人作过统计,全书出现或提到的就有六十余处。而主要集中在第五回、第二十二回、第五十回、第五十一回中。这些谜语,种类最多、最奇特、寓意最为深邃。前辈红学研究者,也知道这些谜语与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密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