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个不可不知的生活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79个不可不知的生活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 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车源源不断地飞到了美国,并进一步打开了全球市场。
  所以,要想使你的产品迅速为大众所知,打开销路,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名人为你做广告。很多知名品牌都请过很多当红明星代言,借助名人效应,增加了产品的光环,最终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时,依据个人的喜好得出最初的判断,再根据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或好或坏的“成见”。这好比在云雾的作用下,日月的光辉扩散到四周,形成了一个光环,因此晕轮效应又被称为“光环效应”。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最早提出了晕轮效应。他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往往从一个局部出发,进而扩散得出整体的印象,容易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被称作“以点概面效应”,是由于主观推断而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为了证实晕轮效应的科学性,以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对象,精心设计了一个心理试验。一天,凯利向两个班的学生宣布,自己因故离开一段时间,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他向第一个班的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时,将他描述成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的人;而向另一班学生介绍时,将其中“热情”一词换成了“冷漠”,其他各项完全相同。
  仅仅一词之差,效果却大相径庭。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可见学生们对“热情”和“冷漠”这两组词的反应比较敏感,当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他人时,这位研究生便被分别罩上了“冷”、“暖”两种不同色调的晕轮,极大地影响了自己受欢迎的程度。
  晕轮效应更容易发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间,或者较为感性的人身上。外表是最能产生晕轮效应的因素,除此之外,晕轮效应还体现在以服装评判对方的品味和地位,以初次的言谈举止判定对方的才能与品德,以偶然性的行为判定一贯性的行为等方面。在人际交往中,或许无意中的一个粗俗的举止,便会让你在朋友的眼中大打折扣;也或许一个善意的举动,便能让你光彩倍增,在别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15。 晕轮效应(2)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经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便是晕轮效应的表现。沐在爱河之中的情侣,彼此相悦,隔着爱慕这层美妙的面纱,便很少从对方身上找出缺点。因为喜欢,对方的缺点在他们看来也成了个性十足的“优点”;因为喜欢,心境变得开阔,任何无伤大雅的缺点也都可以包容。
  另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每当我们看到某个名人爆出丑闻总会显得很惊讶。事实上,媒体的宣扬,如同为名人的形象渲染了一圈“晕轮”,我们心中有关这个名人的印象或许并非真实的他。他也是一介凡人,只不过比平凡人略微优秀一些,又怎能不犯错误呢?
  此外,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以偏概全地对他人轻下评判。人们通常会认为漂亮的小孩更聪明,成绩好的孩子一定品性优秀;漂亮的女人一定举止优雅,富有教养;风度翩翩的男士一定事业较为成功,家境殷实;偶尔发过一次脾气的同事一定是个脾气暴躁、难以相处的家伙;因为喜欢一个人,便“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与他相关的人或物,等等。
  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十分片面的。晕轮效应带给人们认知最大的缺陷便是容易形成偏见。有时我们抓住了人或物的某个特征,便凭借主观臆断,牵强附会地推断出其他特征,或完美无缺,或一无是处,犯下片面性的错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
  三国时,凤雏庞统准备效力东吴,前去面见孙权。哪知孙权见他其貌不扬,举止傲慢不羁,便心生不悦,将这位堪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拒之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礼节、相貌与才华原本并无直接联系,孙权仅凭庞统没有英俊的相貌和得体的举止,便片面地断定他只是一名沽名钓誉的平凡之辈,白白失去了一位栋梁之才。
  相反,我们在应聘、交友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有意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便容易博得他人的好感与认可,获得成功。
  小刘是一位刚毕业的专科生。一天,他来到一家公司应聘,发现其他应聘者大多是本科、研究生学历,顿时傻了眼。他想,如果按照常规程序投递简历,自己肯定没戏。于是,他趁中午招聘人员吃午饭时,拿着一张全英文版的画报在他们面前阅读。果然不出所料,招聘人员被彩色画报吸引,探过头来向小刘询问。小刘充分利用自己深厚的英文功底,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向招聘人员介绍画报上的内容。最后,他们对眼前这位擅长英文的小伙子十分青睐,从众多高学历的应聘者中录用了仅有专科学历的小刘。
  尽管晕轮效应是一种容易将人导入认知误区的心理效应,如果运用得当,我们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它变作一块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16。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有这么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室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都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与大众趋于一致的心理现象。“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数人的意见比个人的更具有科学性,少数服从多数,也有可取之处。但是,若不加思考便盲目地服从多数,随大流,则是消极的“盲目从众”,这是不可取的。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文字,传神地描述了盲目从众的现象:“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
  法国自然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把一群毛虫放在盘子的四周,让它们首尾相接,绕着盘子爬行,而在盘子中间放着毛虫们喜爱的食物。毛虫们开始爬行,一个接着一个,每一只都紧紧地尾随着前面的一只,谁也不敢掉队,也不敢独自远离队伍。它们连续爬了七天七夜,最终因饥饿而全部死去,而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正静静地躺在盘子中间呢!
  或许有人会讥笑毛虫的愚笨与呆板,其实这种盲目从众的现象在我们人类身上也时有发生。几个朋友一起吃饭,或许你会放弃自己的喜好,和大家保持一致;同事一起讨论问题,当你的观点和众人相左时,即使认为自己是对的,也极有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观点而“随大流”;在公司里,有时领导的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为了明哲保身,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眼见身边的同学都成双成对了,如果自己也不找个异性朋友,岂不是太掉价了;看见路边有人发生了车祸,第一个人熟视无睹地走过去了,后面的人也很少有人伸出援手,等等。
  在人类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当个人的感觉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冲突时,为了使自己不被别人认为是“标新立异”,不被群体所排斥,我们通常会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看法而跟大多数人的意见趋于一致。
  为了测验从众心理对认知的影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十个被测试者请到实验室,在黑板上画了A、B、C三条长短不一的直线,然后在旁边画了一条与B线等长的X线。心理学家问被试者X线与三条线中的哪一条等长。前九个被试者被事先安排,只有最后一个人是真正的被试者,事先并不知情。当前面的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X与A等长,轮到最后一个被试者时,他经过再三思索,极有可能放弃正确的答案,也回答说X与A等长。
  结果,在被测试的100个中,有38%的被试者会回答X与A等长。这表明,在面对群体的压力时,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会屈从于压力,选择错误的答案。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而言,较为感性的女性从众行为高于男性;年龄小的人从众行为多于年龄大的;生活阅历浅的比阅历丰富的人更易于从众;自卑、内向、没有主见的人,比自信、外向、有个性的人较易发生从众行为;文化修养低的人比修养高的人易于从众。
  诚然,对于从众行为,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从众行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是有助于学习前人的经验智慧,增长知识,消除个人的故步自封,开阔视野;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墨守成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既要发扬从众的优势,吸收他人的长处和智慧,也要避免从众的劣势,遇事时在参考众人的意见基础上,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意外灾难,竟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大部分人充当了冷漠的看客。这真的是现代人良知泯灭、道德沦丧的结果吗?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从众行为。从众心理让社会职责分散化,每个人都心安理得地认为“危难面前,人人有责”,凭啥要我去做冤大头?因此,一位心理专家建议,当你身处险境、面对无人相助的境地,最有效的办法是针对性地向某人寻求援助。这样,道德和责任的压力会迫使他责无旁贷地尽力帮助你。
  有一些精明的商家,深谙从众行为的精妙,专门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达到宣传产品、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他们通过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媒介报道等手段,在社会中引起轰动效应,激起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从而将自己的商品炒热,达到盈利的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盲目的从众将会让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