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政治的措施,法律的制裁,军人的行为,及华洋的杂处,影响于一地方的风俗至巨且大,望调查人于特载栏上附记,以备参考,不另列表。
(6)下表所调查的,以一地方上的多数人为标准。如有一阶级的特别情状者(绅界官场等现形记),希望从中声明。
(7)搜罗材料,当用科学的方法:即是实地调查,实事求是,不可捕风捉影。如有怀疑及不可能的情形,均望将理由详细注明。
(8)调查人对于本地的风俗,应该就事直书,不可心存忌惮与掩饰。
(9)调查时如能附带收集各地特别器物更佳。并且将惠赠人的芳名记下,以备将来“风俗博物馆”成立时,永久留为纪念。
(10)不能用文字表示者,可用图书或照片。
(11)将来如装成风俗书时,除将调查人的姓名登载外,并给予相当的酬劳品。
(一)环境(1)地名。即所要调查的地名,如北京天津或一乡村之类(以调查人的生长地为佳,或所游历的地方也好,但望注明为哪一种)。
(2)人口。男女分别更好(儿童产育数的多少,近十年死生率之比较)。
(3)职业。男女分举。
(4)气候。四季长短及特别天气。
(5)地理。山,海,平原,河流,湖泊,名刹,胜境。
(6)出产。何种?
(7)经济状况。基本产业,工资,利息等。
(8)生活程度。贫富及中户分别。
(9)交通。水,陆,或航船,汽船,铁路,轿车等。
(10)民族。
(11)地方特殊的组织。如宗族,合作等。
(12)家畜。马、牛、羊、猪、鸡、狗等培养法,及繁殖率。
(二)思想(1)语言。普通话或土语。
(2)歌谣。以最通行为主。
(3)本地半历史的故事。童话和急口令或相传的趣事(如说鼠母教鼠子如何食油,鼠子不听话,致被人捉去之类)。
(4)戏剧。何种戏剧,艺员程度如何?演戏时人民有何种兴趣?
(5)格言和俗语。如一字值千金,好子不当兵,树倒猢狲散之类。
(6)小说。何种最通行,用何方法去传播?(或唱书,或自看,或互相授受。)(7)宗教和信仰。耶教、佛教、回教及本地神明巫祝等。
(8)教育。何种学校,教程如何,家庭教育状况,旧时科文妖与先知298举的势力是否存在?
(9)美感。雕刻、图画、音乐、唱歌、织绣等。
(10)普通观念与判断。如说:“学校所养成的均是一般坏学生”;“共和国是洋鬼子的制度”;以及对于下表各项习惯上的批评之类。
(三)习惯(1)衣。小孩、老人及成年的男女的“内衣”、“外衣”在四季上的装束。衣服的材料和做法。手巾,袜鞋,帽等(如在时装多变的地方,也请列明如何变法)。
(2)食。米、麦、黍、粉等。烟(鸦片,纸烟等)、酒、油、酱、盐与调味的物料及烹饪的方法。贫富每日所食的肉,菜,及饭,粥,麦,黍的多少。
五、风俗调查(3)
(3)住。木、竹、砖、土等所建的屋。屋内的排设(器具盘皿等),屋外的布置,睡床与大小便的地方的状况。家畜的安置。
(4)婚姻。养媳,嫁娶人的年龄若干。聘金与婚费的多少。
六礼与完婚时的规矩。闹房及验处女膜等恶俗。
(5)丧礼。分别贫富。
(6)坟墓。风水观念,及坟墓的筑造法。
(7)祭礼。如家庙、祠堂、坟墓及祀神等。
(8)家礼。子女对于父母,媳妇对于翁姑及家人等,生子及冠、笄等礼。
(9)客礼。
(10)公共###的习惯。
(11)游神和赛会。
(12)娶妾和纳婢。
(13)守节。贞女及寡妇。
(14)养子。或寡妇,或夫妻无出,是否有养子的风俗?
(15)再醮。寡妇再醮或再嫁否?社会上对再醮或再嫁的寡妇的批评。
(16)修饰。缠足、束乳、头发装扮。头、耳、手、指、颈上、脚上的修饰品。
(17)争斗与诉讼。械斗、打架、咒骂(如村妇相骂,及许多地方以骂人为语助辞,如北京人的“ ”之类)。诉讼(好讼否?)。
(18)嫖。除妓女外,相公及男色的嗜好。
(19)赌。何种赌?男女同赌,或分赌?
(20)盗。小盗,合伙的打劫贼。
(21)娼。公娼,私娼。公娼的娼寮制度及娼女的生活。
私娼卖淫的方法。
(22)男女社交。
(23)清洁或肮脏。实据的证明。如衣、食、住及洗澡拭身等。
(24)年节的习俗和商人的讨账。
(25)勤惰。每日工作若干时,何种工作,夜间有无工作。
妇人在家庭中工作的状况等。
(26)玩耍。儿童的游戏,或如猴子戏、狗戏与傀儡戏及音乐会等。
(27)杂技。如打拳、算命、看相、算卦。
(28)乞丐。
(29)货声。即“叫卖”声调、词句、器具等。
(30)奴仆的情状。
(31)慈善事业。
(32)遗弃子女。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详细罗列这份现代学术史上第一张规范的调查表,是因为它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大而化之的思维方式向科学缜密的现代思维方式的转型,其象征意义不可低估。从上表中可以清楚看到,这份调查表所要求的调查内容,包括环境、思想、习惯三大类44 个小项目,从经济状况到婚丧喜庆,从宗教信仰到吃喝拉撒,事无巨细,无不咸备。而在调查的旨趣中,具体地提示了调查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特别强调要“实事求是”,“就事直书”,这种秉承史传传统“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体现了张竞生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
为了使风俗调查真正取得效果,张竞生可谓煞费苦心。调查表在北大日刊发表后,张竞生又加印数千份,广为分发,并以北大师生为主,歌谣研究会会员协作,组织调查人员对北京近郊率先进行实地调查。1923 年6 月14 日,张竞生又以调查会名义在《北京大学日刊》刊登启事,发动学生利用暑假期间开展实地调查:“风俗调查,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论,以及法律、政治、经济等科学上不可少的材料;但须实地调查,方可责实征信。暑假在即,同学诸君定多言旋,正可借用休业时间,就地分别调查。此不唯于自己的见识及学术上贡献,两有裨益,抑亦暑假中一种最好的消遣。”
风俗调查会第一次组织征集,虽然响应者寥寥无几,但从收回的31 张《风俗调查表》中,内容倒颇丰富。其中学生温寿链所作的《福建龙岩县的风俗调查》在《歌谣》周刊发表,浙江畲民调查材料亦汇编成册。此外,还收集风俗物品286 件(如花纸26 张,神纸242张及其他杂件)。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五、风俗调查(4)
一门新学科的构建,需要有实践基础,更需要有理论支持。张竞生立志要在斯宾塞、孔德,甚至威廉?汤姆斯等西方学者的社会学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中国的现代风俗学。为此,张竞生决定在教学上停开一些课程,新开一些课程,以推动新学科的真正确立。1922 学年度,张竞生开设了“伦理学”、“论理学”、“孔德的唯实派学说”、“相对论在智识论上的价值与批评”、“行为论”等课程。为便于在1923 学年度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张竞生在1923 年6 月16 日,专门找到哲学系主任陈大齐,商量下学年开课事宜。张竞生想减少“伦理学”等基础科目的课时,计划“伦理学”和“论理学”均四年一讲,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新课程的教学。但陈大齐的意见,还是希望张竞生“每年均授此等基础科目”。后来几经争取,张竞生终于如愿以偿,于新学年在哲学系开设了新课程“风俗学”,主要内容是讲授风俗学的大纲与定则、研究风俗学的方法、比较各地的不同风俗等。
1924 年1 月寒假开始前,张竞生又亲自拟定并发出了《北大风俗调查会征集各地关于旧历新年风俗物品之说明》:“我们相信调查的事业要一点一滴地做起。我们相信风俗调查的事业,记述以外,要从物品的搜罗做起,然后才能得到好多的材料来研究。我们相信关于物品的搜罗,一定是受研究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种种学者所渴望,而且乐于帮助的。”刚刚过去的暑假主要是实地调查,即将到来的寒假主要是征集物品,张竞生的安排有条不紊:“在这个机会上,我们预计最重要的收集是各地的‘神纸’。‘神纸’即是‘纸马’。这东西我们全国各地都有。我们民族的大部分到了新年有两件事:一件是吃着玩着,另一件是敬神。他们的神画在这‘纸马’上,形状不一。我们可以从他颜色形容上推想出我们民族所崇拜的‘神’是什么东西;怎么回事。最重要的还在各地的异同,研究各地人民思想和心理。”除此之外,还要收集“春联”、花纸(即北京的年画)、灯笼画、冬青、柏枝等等。把这些关于新年的风俗的东西都聚集起来,陈列起来,干什么用?就是要建成一个“风俗博物馆”!与此同时,张竞生还要求调查员以调查会的名义致函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全国其他大学及专门学校的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邀请他们积极参与和热心支持风俗调查,并对调查的三种方法加以详细说明:一是书籍上之调查。由国学门研究所征集关于各地风俗方面的历史记载和典籍,分别加以研究、整理,同时选购各国特别是西方社会关于民俗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以供参考。二是实地调查。我国幅员辽阔,而调查者尤当以其人之生长地为标准,调查会将调查表函寄各省教育厅各省大学及专门学校托为分发热心同志,请就表所列按类调查寄还北大风俗调查会,汇集发表。三是征集器物。关于风俗之各种服饰、器用及其模型、图画、照片等类,调查会向各方征求赠助。
一俟经费有着,再当广行收买,以期风俗博物馆之早日成立,与考古学陈列室纵横相辅,而为大学之完备的历史博物馆。于是,各类风俗物品的征集活动在全国各地渐次展开。经过大半年的征集,共收到调查表64 份,旧历新年风俗物品,研究会购备若干,加上校内外人士搜集所得,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其中仅神纸一项就不下数百种,各地捐赠的服饰、物品也很多:神纸类计580 件,花纸类151 件,附录类17 件,红篓类79 件,杂类16 件,另有未编号之神纸类约百余件,模型类约300 件。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风俗调查(5)
1924 年5 月15 日下午4 时,北大研究所国学门风俗调查会召开会议,审查会章。参加会议的有沈兼士、陈大齐、张竞生、董作宾等十多人。会议正式开始前,由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引导各位会员参观风俗陈列室,对风俗调查会成立以来的成果进行检阅,张竞生逐一向大家介绍展品的名称与功用。
下午4 时半,风俗调查会正式举行会议。等大家陆陆续续从陈列室来到会议室坐定后,风俗调查会主席张竞生把印好的《风俗调查会简章》分发给大家后,站起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