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禅宗-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万一,达摩只是个江湖骗子,就是来少室山的这个洞里来故作清高。抑或是——还真是个神经病?
  但是接下来的一问一答,让神光心里确信,他正是我苦苦寻找的人,能够开启我的智慧。
  其实,这一问一答,已经道出了禅宗的玄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第五章 断臂
神光开口了:“请问,怎么样才能让我的心平静下来呢?”
  达摩反问:“你的心在哪里,给我看看,我就能让你平静。”
  刹那电光火石间,神光感觉到从头顶到脚底一阵发麻。探寻了这么些年,原来答案就在这里。他忍不住一阵战栗,心下松了一口气,终于找到了开启自己智慧的钥匙。
  这种感觉,不是经常能有的,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再加以点化,就像凯库勒梦见那条蛇,发现了苯的结构。日常搞科研的博士也有可能有这种感觉,一个程序调了数日,终于在某一刻,找到了问题所在,程序运行自如。
  他们的对话甚至称不上“一番”,只是一问一答而已。让我们抽丝剥茧,分析一下,看看他们的对话到底有啥稀奇的,让神光如此激动。
  神光的问题包含了四点意思:
  1,我有心。
  2,心有一种状态,是不平静的。
  3,心还有一种状态,使平静的。
  4,我要想办法让我的不平静的心变得平静。
  达摩的答案只包含一点:
  你没有心。
  OK,问题解决啦。
  毫无疑问,神光的第一点是后三点的基础。神光多年来追求的,就是第四点问题的解决方案。
  但是达摩告诉他,你所谓的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你连心都没有,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平静不平静,甚至还要让这个东东的状态变来变去。
  神光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搞了半天,原来的都白忙活了。我一定能够从这个人学到我想要学的。
  此时,神光已经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眼前的这个人,正是自己一直寻找的人。
  神光很诚恳:“师傅,收下我吧。我要跟你学佛。”
  达摩冷淡地说:“学佛路途很艰辛,坐禅打坐,要历经千辛万苦,非你能承受得了的。你还是回去吧。”
  神光有点失望,但是哪里能够这么退缩。
  明朝有“程门立雪”的故事,说一个人为了拜师,在门外站了一夜,雪都到膝盖了。但是比起神光的拜师意志,还差了老远。
  只见神光拔出一把刀,咔嚓一声,手起刀落,将自己左臂斩落,以明自己拜师之志。
  达摩的嘴角微微动了动,也为这个年轻人所震撼。他知道了,这个人是要真诚拜自己为师的。要在不答应,又不知道要砍什么东西下来。
  于是,达摩答应了神光,收他为徒,并给他重新起了个法号,叫做“慧可”。
  从此,达摩不再孤单。师徒二人在洞里交流佛法,不分日夜。
  达摩的授课教材是《楞伽经》。“楞伽”是斯里兰卡岛的古代的名字,记载佛祖到斯里兰卡岛说法的内容。
  可想而知,慧可学的很勤奋。但是,慧可并没有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经上的原文,而是加以自由阐发,活学活用。
  后来,他也受了弟子。他上课的方法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随意阐发,有点像罗永浩,又有点像现在大学里的老师。由此,他吸引了不少学生,引起其他佛学老师的嫉妒,甚至被诽谤诋毁。慧可毫不为之所动。
  慧可对佛学经典没有迷信,对修佛方法也没有迷信,个人行为也很随意。相传他在晚年退休之后(此时他的徒弟僧粲已经代替了它的位置),常常在闹市中讲法,无拘无束,不时还去酒店喝二两小酒,顺便点几个肉菜。
  这种行为连一般人都看不下去,对他说:“你个和尚,还喝酒吃肉,亏你还是达摩的徒弟,成何体统。”
  慧可也不客气:“我自己修我的道,跟你有什么关系?”
  也许在佛界,也是骠悍的佛法不需要解释。
  达摩在印度,是佛祖第二十八代传人。在中国,他就是第一代了,人称“初祖”,慧可就是“二祖”。但是,在中国,禅宗没有传到“二十八祖”,而是到“六祖”就结束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禅宗在中国没有市场,中国人民很不欢迎这个东东?
  

(6)第六章 弘忍
让时间愉快的过去吧。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盛世大唐。中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南北朝时期,经过了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对佛教也比较支持,原因之一是少林寺的一些和尚曾经救过李世民的命。
  达摩是初祖,慧可是二祖,僧粲是三祖,道信是四祖,弘忍是五祖。
  传了五代,到了弘忍时代,禅宗经过了一些变化。上课地点不在少室山的那个洞里了,改到了湖北黄梅县的东山寺。弟子也多了起来,好几百号人。最重要的一点是弘忍作了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在原来只有《楞伽经》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金刚经》。
  转眼间,弘忍在东山寺已经有些年头。他的弟子们都很勤奋,学习刻苦,每次考试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可是,弘忍心中还是有一丝不安。
  之前禅宗的每一次传位,师傅总要将衣钵传给自己最得意的弟子。
  弘忍座下最得意的弟子是那个大弟子:神秀。
  神秀天资聪颖,学习也刻苦,人又谦虚,应该是最佳人选。
  其他弟子们心中也深知这一点,神秀确实比自己厉害,而且师傅应该早已经内定好了,他们也有自知之明,不去瞎掺和。
  可是,弘忍总是觉得这个大师兄的身上少了点什么。
  那本新教材《金刚经》,神秀总能倒背如流,甚至标点符号也不差一个。
  可还是有什么问题。弘忍似乎知道问题在哪里,但又不敢确定。
  说起《金刚经》,那可是相当重要。《金刚经》与禅宗的关系,就好比《圣经》与基督教,《可兰经》与###教的关系。但是《金刚经》只有几千个字,《圣经》和《可兰经》都是厚厚一本。
  佛教与基督教、###教不同,至少在教材上也有很大差异。《圣经》,《可兰经》全世界只有一个版本,不管来自哪里,大家有同一个上帝,同一个安拉,做着同一个梦想。
  但佛教经典不同,佛教的书汗牛充栋。不同的人拿起不同的书来研究,最后成果也不一样,所以有什么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华严宗,法相宗…………也许一个人从旧书摊找到一本佛经的上册,经过自己的理解,也创了一宗。
  禅宗只是其中一宗,但也是最特殊的一宗。它也有自己的教材,那就是《金刚经》
  据说晚上睡觉的时候,枕头旁边放一本《金刚经》,不但恶鬼不敢靠近,噩梦都不会做了。这本书到底有啥奥秘,又为啥有如此之功效呢?
  

(7)第七章 诘难
《金刚经》,全称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两个字念“般若(bore)”。一种说法是成书于3000年前,那可是周穆王时代,乔答摩·悉达多还不知在哪里呢。但佛教也有解释,说那本书是佛祖的前身的言行的。但更可信的说法是成书于释迦牟尼之后,他的弟子阿难根据他的一次讲课所整理的笔记。
  这本书用“文字艰涩”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一眼看过去,似乎每个字都能认识,但是合起来不知所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佛教经典翻译的时候,翻译家们有一个原则,就是术语要音译,而非意译,以免让人产生误会。比如“般若”,意思是一种“妙智慧”,比智慧还高级的东东。“波罗蜜”,意思是“彼岸”。“经”一般理解是“经典”,比如圣经,诗经,但这里还有一种理解,叫“径”,就是途径。“金刚”倒是容易理解,就是金刚石,比喻非常坚硬,暗示本书包含的道理是真理,能够持久,不容置疑。合起来,书名的意思是“通向妙智慧的彼岸的途径”,或者商业一点,“你想到达秒智慧的彼岸吗?”,或者干脆“妙智慧指南”。就一个书名就要折腾半天,内容更是让人抓狂。
  说起“般若波罗蜜”,可能不会那么陌生。看过《月光宝盒》的都知道,要让时光倒流,除了有月光,还要念一句话,那就是这句了,就是“妙智慧彼岸”。念完之后,就可以“哇,又升天了!”
  书名就研究到这里,还是赶快看看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一天,佛祖给几千多号学生上课。有一个叫须菩提的学生站起来,向老师发问了。其实,他们的课一般都是学生问老师答,而不是老师讲学生记笔记。
  须菩提问:“老师,怎么才可以让人的心平静下来呢?
  须菩提问的这个问题,似曾相识。不错,它就是神光向达摩请教的问题。看来,似乎这个问题是个FAQ。就连诸葛孔明,也经常“需要冷静一下”,后来还写出“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千古名句,影响了几十代中国人。不过,他用的工具是扇子。就连《大学》,开篇就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国人起名字,尤其是女孩子,也喜欢用“静”。看来,确实有很多人关心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来看看佛祖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佛祖没有像达摩一样一句“你的心在哪?”就把学生打发走,毕竟已经是师生关系,要教的仔细点。
  佛祖说:“你要勤加参悟,最后到一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境界,就可以了。”
  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东西?看似很拗口,的确也是。这也是音译惹的祸,意译的话是“无上正等正觉心”,还是不明白。反正这是一种至高的妙智慧境界,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既然无法形容,就不形容了,凑合着看。下面没有这种很拗口的文字了。
  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个基本概念,老师应该给他们讲过,因为之后需菩提没有问这个到底是什么东东。
  须菩提又问:“那,怎么参悟呢?有没有什么要诀呢?”
  佛祖回答:“你要记住两句话:1,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虚幻的,都是空无一物的。2,你在参悟的过程中,什么都不要执著,不要执着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摸到的,甚至直觉到的。因为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你感觉到的这些,也都是不可靠的。”
  到这里,差不多有点佛教的意思了,什么四大皆空,什么一切都是虚幻,什么一切不可执着,常常听到的这些佛家常常提到的老生常谈,都差不多是佛祖说的两点这个意思。
  须菩提又问:“你这里说的‘一切’,也包含你刚说的参悟到的那种叫什么来着的那种至高境界吗?”
  看来,须菩提是个很好思考的学生,在反问老师了。这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啊,咱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佛祖的刚刚教导确实有问题啊。如果包含了那种境界,那就说明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那还参悟个啥呀,整天参悟个不存在的东西,老师忽悠学生呢!要是没包含,那就说明有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他的学生天天要参悟的那个&;*%(心。这?##皇切榛玫模敲捶鹱嫠降摹耙磺卸际切榛谩钡慕崧鄄还プ云啤?/p》看来,佛祖这时候是不是应该面红耳赤:“这个……这个………下课吧,下堂课再讲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