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道德经- 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笔者字面理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贪得无厌的人,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机关算尽、暗藏杀机的人,不能自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的人,没有守得住的。

  富贵而骄,自遗咎。

  有钱有势而且骄横跋扈的人,就会种下恶果。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就激流勇退的人,就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此乃顺应天道之人。

  笔者感悟

  老子本章用“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满堂”“富贵而骄”“功成名遂身退”精辟的论述了中国人重要的辩证法哲学思想: 物极必反。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的命题。老子首先提出物极必反的思想。他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善可为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由道产生运动,到一定极限;又复归于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这一思想,在以后的《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扬雄的《太玄》等书中,都有所承述。 至北宋,程颐明确使用了“物极必返”一词。他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故万物本身包含着对立,以至互相摩荡,形成往来屈伸的运动。其运动达于极点,即向反面变化;故万物呈现为盛极必衰;动极必静等情况。这就是“物极则反,事极则变”。他又认为,万物消长盛衰,周而复始,而阴阳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理的存在,即所谓“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程颐把先秦以来“物极必反”的思想,发展成为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正如毛主席《矛盾论》中所说:“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

孙子与伍子胥
孙子与伍子胥

  孙武(约前535—约前470),字长卿,后人尊称为孙子,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汉族。曾祖、祖父均为齐国名将。他自幼喜研兵法,颇有心得。在其18岁时,因齐国内乱不止,他深感无用武之地,便离开齐国去往吴国。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音云,yun第二声),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属今监利县人,也有一说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区沈湾(原系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奇谋战圣》称:伍子胥是姑苏城的创建者。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吴王夫差继位后,虽能继承父业,争当霸主,但其生活极其奢侈、腐化。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在朝政上也逐渐变得独断专横、自以为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也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嚭。伯嚭收受了越国的巨额贿赂,充分利用受到夫差宠信的合法身份和手中掌握的权力,离间夫差和孙武、伍子胥等忠臣贤士的关系,结党营私,借刀杀人。

  夫差的狂妄孤行,伯嚭的贪婪祸国,吴国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倾轧争斗,这一切孙武看得十分清楚。他机敏地觉察到吴王夫差在奸臣的诱惑下,作出了错误的决策,执行了极其错误的战略方针,已经不可救药,无法扭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他不愿重蹈叔父田穰苴的覆辙,著述兵法以教后人才是自己的选择。孙武在其兵法十三篇首篇《计》中就曾写道:“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现在该是急流勇退,辞去将军的官衔,归隐养老的时候了。

  孙武向夫差正式提出了自己不愿为官、归隐养老的要求。夫差让伍子胥再三挽留孙武,但孙武此时已是去意已决,不可动摇。临别之时,孙武与伍子胥进行了深谈。他暗地里劝好友伍子胥:“你知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吗?自古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吴王夫差现在自恃强盛,四境无虞,以至奢侈无度,荒废朝政。如果我们功成名就还不懂得隐退,哪将来必定会有后患的。我并不是只想自保,也是想着保全自己的家小啊。”伍子胥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吴王夫差念孙武战功卓越,临别赠送了金帛数车。孙武沿路全部散发给了贫困百姓,以示其全心归隐。

  孙武走后,伍子胥未听从孙武的劝告,在越国的问题上继续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夫差进谏。伍子胥的苦谏,夫差根本听不进去,甚至厌恶反感,日久就疏远他,咒骂他。后来,夫差在伯嚭的挑拔下,借口伐齐前伍子胥偷偷地把自己的儿子送往齐国怀有二心,是对自己不忠,于是派人送属镂之剑(属镂为剑名),赐伍子胥自刎。死后不予安葬,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伍子胥不听孙武忠告,只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孙子与伍子胥都是为后人称颂千年的英雄,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如此的不同。此时,我们才真正理解了“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深刻内涵。

范蠡和文仲
范蠡和文仲

  公元前473年,勾践完成了雪耻复国大业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然而,当勾践登上他人生巅峰的时候,文仲却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和文仲同为勾践股肱之臣的范蠡曾写了一封信给文仲,信上说:“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象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让文仲和他一起功成身退,但文仲不以为然。

  后来,范蠡弃政从商去了,一叶扁舟带着西施飘然离去。从此开始经商。今天商人们供奉的“陶朱公”就是范蠡。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而文仲继续在越为官,命为相国。但好景不长,勾践开始猜疑文仲,谗臣也开始大肆讲文仲坏话。所谓“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历史的逻辑总是那么残酷而又真实。公元前472年,勾践召见文仲,勾践说:“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赐文种一把剑,令其自裁。文仲仰天长叹:“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一代谋臣,伏剑而死。

司马懿装病
司马懿装病

  躺在红木太师椅里,司马懿(公元179—251 年)心事重重:“魏明帝驾崩,幼子齐王曹芳即位,自己身为太尉,和大将军曹爽受明帝遗诏,同辅朝政。曹爽原先不敢自专,凡逢大事必请问。如今,他竟引荐心腹,架空了我。

  唉,人家曹爽是宗室贵族,再加自己太尉兵权已被夺去。当了名空架子的太傅,怎能与这小子硬拼呢?养病吧,让曹爽这小子忘了我。”

  曹爽没有忘记他。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暗暗嘱咐李胜:“去司马懿处告辞,探探虚实。”

  “报太傅,李胜进见!”一声通报惊醒了司马懿。他忙让两个婢女搀扶着,坐在雕花大床上。

  李胜刚刚跨入,司马懿忙以手拿衣,衣服却扑的落地。他又向婢女比划着双手,示意口渴。婢女端上一碗粥,可马懿滋溜滋溜喝着,粥汁竟全顺着口角流到了胸前。

  李胜心中大喜:司马懿不中用喽!脸上却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皇上年幼,缺了您辅助不行。您病成这样,天下人都会痛哭流涕的。”

  司马懿长叹一声,“我老了,快进黄土了。听说您出任并州刺史,好好地干吧,恐怕,我们再也见不到了。”

  李胜忙纠正:“太傅公,我是去本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知道李胜是荆州人,把荆州说成本州,但他故作昏庸:“君将出任并州长官,好自为之。”

  李胜再也忍不住,反复说:“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一意装病到底:“君去并州出任刺史,正好为国建功立业。此地一别、恐今生再难见面。有一事相托于您!”说着唤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出来,恳求李胜:“两小儿从此与君结为朋友,只求您在我死后多多照顾。”话语间,司马懿已开始抽泣起来。

  李胜匆匆告别,直奔曹爽家,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将军,太傅胡言乱语,手已拿不动杯子,南北都分不清,肯定活不长了。”曹爽大喜过望,不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更加肆无忌惮地弄权。

  第二年正月,幼主曹芳按老规矩去高平陵祭祀祖先,曹爽兄弟率兵随驾出行,好不威风。城中无主,司马懿马上部署兵马,飞速占据武库,控制都城。然后,他屯兵洛水浮桥,派人向曹爽兄弟送去一封信:“大将军曹爽背弃先帝遗诏,内则僭拟,外专威权,挟幼主以令天下。如秦朝赵高、汉朝吕后、霍光等乱臣贼子。我遵皇太后之命,罢免曹爽兄弟官职,令你们留下幼主及宫内一切侍从。你们自己乖乖回家,尚可恕罪;若违此令,格杀勿论!”

  曹爽兄弟眼见重兵压境,不得不依言而行。

  曹爽兄弟回府后,司马懿征发来的八百民工接踵而至、在曹家四周筑起高墙。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在高墙上严密监督曹家的一切行动。曹爽兄弟心慌意乱,马上给司马懿写了封乞求信试探虚实:“司马公,家中无粮,请求接济。”司马懿读罢来信,微微一笑,马上下令:“备一百斛大米,再多备些肉脯、盐、大豆、送到曹爽兄弟府上!”士兵们送来了这些东西,曹爽兄弟心中略显宽慰:司马懿不计前怨,看来自己可以免去一死啦!

  谁料想在这段时间里,司马懿正忙着在朝中翦除曹爽党羽,将他们一一打入监狱。全部障碍扫除后,司马懿把曹爽兄弟也关进狱中,最后以谋大逆的罪名,灭了曹氏九族。 

  “富贵而骄”的曹爽,在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面前显得是何等的稚嫩。装病也是“功成身退”的一种表现,病入膏肓的样子传送给曹爽的信号是:司马懿再也不会对曹爽构成政治上的威胁了,曹爽的悲惨结局也就成了。

兔死狗烹的白起
兔死狗烹的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秦国,原本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

  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次年,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