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他的内心是最迷惑的。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所以,圣人抱定一个信念:就是顺其自然的法则而行事,他们足以成为天下的楷模。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
不显示自己,所以开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光明正大;不要功自傲,所以才能立下奇功;不自吹自擂,所以能长治久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由于不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和他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古人说“有曲折才有全面”,不是假话?只有经得起曲折道路考验的人,全面的胜利就会归他。
笔者感悟
本章老子用辨正法的观点为我们阐述了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学思想。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处世哲学。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无为无所不为”最高境界的处世哲学。
老子提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曲,枉,洼,敝是人人都讨厌的,他却认为全,直,盈,新,就在其中,只是这个道理一般人很难理解罢了 。我们如果能自我检讨,反省,不仅“人不知而不愠”,而且任劳任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态度谦逊,保持内心的空虚无欲。我们的心将会更加开放,头脑清晰;了解宇宙间无所谓新旧,便不会贪新而厌旧。“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须要效发圣人的修养处处谦逊不争,退让,才为人所推崇;舍己为人,反而能身受其益。因此,老子要人守柔,居下,要人无知,抱朴,要人居于反面,实是使人到达正面的途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愈帮助人,自己愈充足;愈给与人,自己愈富有。
这里的“不争”不太好理解,既然是不争,为什么别人还争不过他呢?其实不争是个辩证法关系,如果一个人他处处都帮助别人,有好处处处都让给别人,别人都在他这里得到了好处。当大家都来帮助他,都把好处让给他的时候,他得到的还会少吗?这就是不争的奥妙所在。
忠心耿耿的房玄龄
忠心耿耿的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汉族人,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父亲房彦谦。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
房玄龄刚开始在隋朝做官,当过隰城县蔚。触犯法律,被除籍流放到上郡。
太宗攻取渭北,房玄龄手拄拐杖来到军门外拜见。太宗一见,就犹如看见老朋友,任用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遇到了知己,就竭心尽力。这个时候,盗贼流寇一旦被平定,众人就争相索求金银珠宝,惟独玄龄先收揽人才,招入幕府任职,如果有谋略的臣子和威猛的将军,就私下和他们结交,使这些人都能够竭尽全力效命。
逐步升迁并授予他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的官职。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中,持之以恒地管理记录典章制度。隐太子因玄龄及杜如晦是太宗亲近礼遇的大臣,就十分痛恨他们,在高祖面前诽谤他们,因为这个原因他与如晦同时遭到贬斥。
等到隐太子要发生兵变,太宗就召见玄龄、如晦,令他们穿上道士的衣服,秘密潜入小门计谋商议。等到事情平定下来,太宗做了皇太子,提拔房玄龄为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晋升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任命为尚书左仆射,负责馔修国史,封为梁国公,实际上封给一千三百户。奉命总领百官之职后,日夜操劳,竭心尽力,不想使一件事有失误。看到别人有优点,就好像自己也有一样。精明通达政务,整治讼狱文书,审定法令,追求宽平。选取人才时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人物,按才能的大小收录任用人才,不分高低贵贱。
贞观十三年,任命房玄龄为太子老师。房玄龄自认为任宰相十五年,屡次上表要求辞去相位,皇帝下诏鼓励他但不同意他辞职。
贞观十六年,加官升爵为司空,仍然总理朝政,依旧负责编修国家史料。房玄龄以年老为理由请求辞官,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国家长期以来让你做宰相,忽然之间没有宰相,就好象失去了双手,你如果精力不衰不要再这样辞让。如果你自以为衰退,应该更要让我知道。”房玄龄这才停止了。太宗又曾经回想先王创业的艰难,认为他是辅助帝王创业的功臣,于是作了《威凤赋》自比,把他赏赐给房玄龄。
终身谨慎的郭子仪
终身谨慎的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汉族,华州郑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平定安史之乱而名扬天下,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在郭子仪家中,没有家丁守门,无需通报任何人都可以到内院找他。有一次郭子仪在给夫人梳头的时候,被外人看到了,一时间传遍了京城,在封建社会男人给女人梳头,可不是一件小事。郭子仪的儿子对舆论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找到父亲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郭子仪说:“不设家丁看门,说明我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到内院来见我,说明我心怀坦荡;我们这样的家族,显赫尊贵已经到了极点,如果我不这样做,距离灾祸就不远了”。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他领兵打仗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到处可见。
郭子仪不仅得军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方临戎敌,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在他被幸臣鱼朝恩谗毁,削去兵权后,仆固怀恩率10万大军进逼京师,正当用人破敌之急,朝廷恢复和加封他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虚职和实职。郭子仪从不把打仗破敌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他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即可。他上奏说,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流行,他希望朝中兴行礼让,就由自己开始实现。他还说,自己早巳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惧怕盈满之患。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怀恩被擒,往昔的官爵决心一无所受。经过他再三恳让,才辞掉了太尉之职。但这位四朝柱石,卫国功臣,理应受到宠遇。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德宗尊他为“尚父”。他既富贵而且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有数十人之多,当孙子来问安,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颔首而已。有一出戏《打金枝》,反映了他家兴旺热闹的场面。戏的故事是,郭子仪70大寿,全家的人全来拜寿,只有他的六儿媳升平公主没到。儿子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还斥责道:“你依仗皇父就不来拜寿,我父还不愿意当皇帝呢!”郭子仪知道儿子打了“金枝”以后,带着儿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请罪。代宗对郭子仪说:“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最高境界的处世哲学,在房玄龄和郭子仪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诞傲致殒的祢衡
诞傲致殒的祢衡
东汉末年的祢衡,是一个狂傲之士;他后来“诞傲致殒”(颜之推《颜氏家训&;#8226;文章篇》),是不足为怪的。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东北)人。祢衡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记忆力非常好,过目不忘,善写文章,长于辩论。但是,他的坏脾气似乎也是天生的,急躁、傲慢、怪诞,动不动就开口骂人,因而得罪了不少人。这么一个人物,又生活在天下*、军阀割据专权的东汉末年,所以他的悲剧命运也就注定了。
建安初年,汉献帝接受曹操的建议,把都城迁到了许都(今许昌)。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