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道德经- 第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注定了。

  建安初年,汉献帝接受曹操的建议,把都城迁到了许都(今许昌)。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祢衡从荆州来到人文荟萃的许都后,为求进用,曾写好了一封自荐书,打算毛遂自荐,但因为看不起任何人,结果自荐书装在口袋里,字迹都磨损得看不清楚了,也没派上用场。当时许都是东汉王朝的都城,名流云集,人才济济,当世名士有很多都集中在这里,但自视甚高又不愿同流合污的祢衡一个也看不上眼。有人劝他结交司空椽陈群和司马朗,他却很刻薄地挖苦说:“我怎么能跟杀猪卖酒的人在一起!”又劝他参拜尚书令荀彧和荡寇将军赵稚长,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去监厨请客。”后来,祢衡终于结交了两位朋友,一位是孔子的后代孔融,另一位是官宦子弟杨修。可能是才气学问相当并且气味相投的原因,他们三位不仅比较谈得来,而且相互之间还曾有过肉麻的吹捧,如孔融称祢衡是“颜回不死”,祢衡称孔融是“仲尼复生”。

  孔融于是把祢衡推荐给曹操,希望曹操能够任用祢衡。谁知祢衡却不领情。他不但托病不见曹操,而且出言不逊,把曹操臭骂了一顿。

  曹操正当招揽人才的时候,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尽量保持宽容爱才的名声,因此虽然恼怒,也不好加害。曹操知道祢衡善击鼓,就召他为击鼓的小吏。一日大宴宾客,曹操让祢衡击鼓助兴,想借此污辱祢衡,没想到这个才子在换装束(有专门的鼓吏衣帽)的时候,竟当着众宾客的面把衣服脱得精光,使宾主讨了场大没趣。曹操对孔融说:“祢衡这个小子,我要杀他,不过像宰一只麻雀或老鼠一样罢了!只是想到此人一向有些虚名,杀了他,远近的人会说我无容人之量。”于是想了个借刀杀人的法子,强行把祢衡押送到荆州,送给荆州牧刘表。

  刘表及荆州人士早就知道祢衡的大名,对他的才学十分佩服,所以对他并不歧视,相反还礼节周到,把他奉为上宾。刘表让祢衡掌管文书,“文章言议,非衡不定”,也就是荆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请祢衡过目审定,在工作上可以说对他放手使用,十分信任。但祢衡这个才子的致命弱点是目空一切。有一次他外出,刚好有份文件要马上起草,刘表于是叫来其他秘书,让他们共同起草。他们“极其才思”,好不容易把文件写好了,谁知祢衡一回来,拿起文件草草看了一下,就说写得太臭,然后把它撕得粉碎,掷于地下,接着他便要来纸笔,手不停挥地重新写了一篇交给刘表。他写的这份文件因“辞义可观”,甚得刘表好感,但却把别的秘书得罪光了!他不但经常说其他秘书的坏话,而且渐渐地连刘表也不放在眼里,说起话来总是隐含讥刺。刘表本来就心胸狭窄,自然不能容忍祢衡的放肆和无礼。但他也不愿担恶名,就把祢衡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了。

  刘表把祢衡转送给黄祖,是因为他知道黄祖性情暴躁,其用意显然也是借刀杀人。祢衡初到江夏,黄祖对他也很优待,也让他做秘书,负责文件起草。祢衡开头颇为卖力,工作干得相当不错,凡经他起草的文稿,“轻重疏密,各得体宜”,不仅写得十分得体,而且许多话是黄祖想说而说不出的,因而甚得黄祖爱赏。有一次,黄祖看了祢衡起草的文件材料,拉着他的手说:“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祢衡和黄祖的长子、章陵太守黄射是要好的朋友,祢衡只要稍微收敛一下锋芒,稍微克制一下过强的个性,对周围的人稍微礼貌些,黄祖虽然是个急性子,但总不会无缘无故乱杀人吧?然而让人扼腕的是:有一次黄祖在战船上设宴会,祢衡的老毛病又犯了,竟当着众宾客的面,尽说些刻薄无礼的话!黄祖呵斥他,他还骂黄祖这个“死老头,你少啰嗦!”当着这么多的人面,黄祖哪能忍下这口气,于是命人把祢衡拖走,吩咐将他狠狠地杖打一顿。祢衡还是怒骂不已,黄祖于是下令把他杀掉。黄祖手下的人对祢衡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得到命令,黄祖的主簿(也是秘书!)便立时把他杀了。时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祢衡仅二十六岁。

  祢衡的死使人感到惋惜,却不让人觉得意外。他太傲慢了,而且正如颜之推所说的,是一种“诞傲”,即不合情理、荒唐的傲慢。他要是能自重一些,有一点自知之明和容人之量,在态度上肯让人,在言辞上肯饶人,就不会死得这么早。特别是作为一个秘书,祢衡对领导既不尊重,对同事又不礼貌,如此恃才傲物,看不起任何人,这样的性格脾气怎么与人友好共事?祢衡是生于乱世,才遭遇了不幸;就是生在和平年代,像他这样的性子,即使没有杀身之祸,但要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难的。一个秘书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不能与大家友好共事,本事哪怕再大,也是做不好工作的。骄傲使人失败,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这样说,当然不是要为旧时代的军阀们开脱什么责任,而是对秘书人员的一点忠告。

  人都有性子,而且各人性子不同。作为秘书,当然不能患软骨病,一天到晚看别人脸色行事,生就一副见风使舵、奴颜婢膝的样子,但也不能目空一切、心高气傲、出言不逊、狂傲无礼。人不可无骨气,但绝不能有傲气,这是祢衡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 。。

张松的丑恶嘴脸
张松的丑恶嘴脸

  《三国演义》里的张松原本也算个人物。他博闻强记,智力超常。《孟德新书》,他随意一翻即成诵如流,让人佩服。

  张松让人讨厌,倒不是因为他“人物猥琐”,生得个武大郎身材,又是塌鼻梁、大呲牙、尖脑袋的丑像,实在是他那典型的小人嘴脸叫人恶心。

  东汉末年,群雄争斗,抢夺汉家天下,本无义战。文人武士今天投靠张三,明天投奔李四,本也没有多少是非,但于中可看出人品,进了曹营而一言不发的徐庶就让人敬仰。

  在中国,小人文化也算得源远流长,共有犄角,一脉相承。

  大凡小人无不有极强的私欲,总要依附权势。张松就是如此小人。他本是西川益州牧刘璋的僚属,官授别驾,负责总理众务,颇受器重。他不看好刘璋,私欲使他心里早就打起小九九,思谋着攀高枝。其时,曹操杀吕布,灭二袁,破马超,雄踞中原。这在张松眼里,曹操是“战必胜,攻必取”“天下无敌”的大英雄,是可以依附的大树。正好汉中张鲁兴兵犯刘璋,于是机会来了,张松自告奋勇出使曹营求救。其实求救是假,卖主求荣、另择主子是真。他“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企望送个见面礼,卖个好价钱,换得高官厚禄。

  小人最缺乏的就是忠诚,又都有伪饰的本领,善于鼓动如簧之舌,自我打扮涂脂抹粉,想做婊子同时还想树贞洁牌坊。张松在刘璋帐下就勾结了法正、孟达,干的是招降纳叛勾当,人前却做出一副为君请命的架势,“昂然而出”,做出效命刘璋的样子,似乎唯有他最关心刘璋的安危;明明是他早有异心,却在刘璋面前倒打一耙,反说蜀中诸将“各有外意”,往别人身上喷一身粪,让人不辨香臭;明明是他卖身充当内奸内贼,却要标榜“某非卖主求荣”,“乃顺天命也”。如果善良的人们没有相当辨别能力,是难保要吃亏上当的。

  小人的内心深处是很自卑的,但又追求虚荣的满足。张松一心一意去投靠曹操,原想会受到热情接待,不料却受到冷淡,感到极为失落,于是原本在他心中是“天下无敌”大英雄曹操,立马变成了“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的草包,变成了“操乃汉贼,欲篡天下,不可为言”的奸雄。他所干卖主求的买卖,却是一点不脸红,一点不为自己刚刚还暗怀着“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的鬼胎而羞愧,还拿出一付正气凛然的派头,离开曹操那个“汉贼”。其实是他转而去寻找第二个主子了。

  诸葛亮当然高明,他又有着较高的心理学修养。他明白大凡小人都喜欢恭维,喜欢戴高帽子。于是,他派出大将赵云、关羽一路逐站迎接张松,鼓乐声声,美酒佳肴,殷勤招待,最后是刘备率孔明等亲自远迎。“元首”级的礼遇,又答应“他日事成,必当厚报”,最大限度地满足张松的虚荣心和私欲。这一着果然奏效,待价而沽的张松马上就认上了新主子刘备,献出了西川地图。同时也就露出了他那原本的小人加奴才的嘴脸,对刘备就差喊亲爹,一口一个“皇叔”、“明公”、“明主”,表示要“朝暮趋侍”“披沥肝胆”“愿施犬马之劳”。笔者不禁推想,倘若刘备也怠慢了他,“大耳儿”、“织席编屦小辈”之类的恶言恶语,不从他嘴里喷出来才怪呢。

  张松回到蜀中,立即与同党策划于密室,积极准备里应外合。刘璋受骗,与刘备结盟。张松便秘密致书刘备,设计鸿门宴,极欲尽快结果刘璋性命而后快。心狠手辣,为官为财,小人是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的。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笔者字面理解

  希言自然。

  祸从口出,少说多做应该是更趋于自然之道。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刮大风不会一通宵不停,下暴雨下不会一整天不止。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谁在这样做呢?是大自然。自然现象还不能永久不变,何况是人呢?何必口无遮拦*烧身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所以,顺应自然的修道之人,遇到有道之人,就很容易志同道合。

  德者,同于德; 

  道德高尚的人,遇到有德行的人,就会相识恨晚。

  失者,同于失。

  失意的人,遇到不得志的人,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感。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从事于道的人,有道之人也容易接受他。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从事于德的人,有德之人也容易接受他。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失意的人,不得志的人容易接受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诚信不足的人,就有不相信他的人。

  笔者感悟

  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是要告诫我们,天地尚且要按照自然规律不断变化,人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老子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有君子的圈子、学者有学者的圈子、专家有专家的圈子、官员有官员的圈子、企业家有企业家的圈子,选择了自己的人生路,就要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奋斗发展,是哪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