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子孙来还债的事情。而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牟取利润。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农桑的收获。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他们遨游各地,车乘络绎不绝,乘着坚固的车,赶着壮实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恶颠倒,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国家富裕,法令实施,那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曹操屯田
曹操屯田
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在许下屯田。由典农官募民耕种;为民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曹操为了更好的屯田;就推广屯田制;为此还设置了“屯田都尉”这一官职;进行行政的专人管理。《三国志。魏志。梁习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可见这一官职设立所需了。而屯田的农民也有的新的称呼;当时曹操所募的农民;称为客;亦称屯田客;这里也有一段文字介绍:“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如抵议;于官便;于客不便。。。。。”。语出《三国志。魏书。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当曹操设立专人管理;屯田就大大发展了;屯田制也就建立并向前发展。
当提及为什么魏可以统一天下的时候;有一个原因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曹操的经济改革;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屯田制的实行。这不仅使魏的粮食得到了积累;社会生产力也大步的发展了;使魏的经济走在其他各国的前头。正是这种物质和经济的双重保障;为后来魏一统天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屯田制最大功劳就是使经济发展;人民不在挨饿;而北方民族也因此更加团结了。屯田制和以前的田制最大的不同就是军队的加入;这使规模更大;农民负担减少;军民关系也变得融洽了。当田地是国家的;即官田;这使农民利益并没有真正得到保障;这是封建社会必然的结果。
屯田制最早并不是曹操发明的;汉后历代政府就实行了屯田制。最早应该是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由于连年的战争;汉初期为了恢复生产;稳定国家;就大力进行农业的生产;而屯田在当时就有了一定的规模。当曹操推广屯田制的时候;田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而屯田制的产生一方面是曹操迫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所做出的改革;另一方面也是他想一统天下;要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所至。就这样屯田制就在魏发展起来了。 。。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笔者字面理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
“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这是用烹鱼比治国。小鱼很鲜嫩,用刀乱切或在锅里频频搅动,肉就碎了。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不要常常翻弄。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如果天下人都明白了自然法则,换言之就是天下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掌握了科学知识,那么一切鬼神邪说就都没有了传播市场。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人们都揭穿了鬼神邪说的假面具,那些鬼神邪说还会害人吗?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圣人本身就是以民为本的,他的所作所为亦不伤害人民。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圣人以民为本,鬼神邪说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人们都掌握了科学知识、明白了自然法则,这就是道德要达到的目的。
笔者感悟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老子在这里是告诫执政者,要遵从社会自然秩序,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动、胡乱折腾,否则国家就会出乱。意思是治理大国家,就好像在烹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翻动它,不要常常去变动政策,否则就会将一条鱼煎得破碎不堪,人民会因政策的变来变去,而难以适应,而备受煎熬。 治理大国,要象煎烹小鱼一样。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一个具体的阐述。夫大国,地大人众事杂。地大则令有不通之处,力有不及之所;人众则思想复杂、意见不一、素质不齐;事杂则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纷繁,国事家事天下事诸事具备。在这样的情况下,治理国家得象煎烹小鱼一样,不能老去翻动,不去搅扰人民,则民心安定,政府有信用,社会安稳,天下太平。若朝令夕改,政出多门,忽东忽西,民不知所从,就会导致民怨沸腾,社会动荡,进而灾祸滋生,国无宁日。
老子在本章里还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唯物主义观点:“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道”是万事万物本身固有的内在本质规律,“德”是人们对万事万物本身固有的内在本质规律的认识,并且顺应这些规律行事,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按照“科学知识”行事。人们不断在探索事物的奥秘,所以科学知识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之所以能够产生一些鬼神邪说,就是因为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得不到科学的解释。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自然现象的面纱不断被揭开,鬼神邪说就越来越站不住脚了。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如此精辟的唯物主义观点,实在是太伟大了! 。。
秦始皇折腾百姓
秦始皇折腾百姓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虚数,表明人数众多)。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8226;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可看出当年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巿(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